1.3 种植、产出及市场概述
1.3.1 全球
受油棕生长条件限制,油棕的宜植地带限定在南北纬10°之间。自19世纪中期,由欧洲人将其作为景观树引进东南亚,发现其商业利用价值后,东南亚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产区,其中,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主产区,泰国产量迅速增加。截至2017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两国共种植约1600万公顷油棕,并且还处于增长态势中,印度尼西亚尚有大量小农户种植未计入其中。除这两个国家之外,东南亚其他地区、非洲及美洲部分区域也是棕榈的宜植区域,这些区域潜力巨大。
从2017年收获面积来看(图1-4),前3大国家占到全球收获面积的81.7%,高度集中,其中,印度尼西亚为最大的种植国,约119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成熟面积约950万公顷。前5大种植国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在东南亚,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3.0%;而西非作为油棕的发源地,其收获面积占全球的17.4%。尼日利亚是西非的主要种植国,但加纳、科特迪瓦和利比里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国家。从种植形式上看,主要分为大规模商业种植和小农户种植,其中,大规模商业种植中,按其自行披露的数据,全球前10大商业种植公司中,大部分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从产量上看,因为马来西亚是最先开始油棕商业化种植的国家,油棕曾一度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因此,长期占据产量榜首。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带动其邻国印度尼西亚油棕产业快速发展,自90年代至今,印度尼西亚棕榈油产量整体趋势一直保持增长,2005年,开始超过马来西亚成为第一大棕榈油生产国(图1-5),油棕产业也成为印度尼西亚的支柱产业。因为靠近中国和印度两大消费市场,加之临近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产业经验成熟,近年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油棕产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泰国已取代尼日利亚成为第三大棕榈油产出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油棕业也迅速发展,这两国在2015年是棕榈油增产幅度最大的国家。除此之外,近年来,部分商业资本在非洲开始大规模开发油棕种植园,但并未披露具体面积。在未来,利比里亚、刚果金、加蓬可能会成为新的棕榈油出口国,但短期内依然无法超过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图1-4 前10大油棕收获面积国家(USDA,2018)
图1-5 全球及主产国棕榈油产量(USDA,2018)
从生产和消费情况看,种植和收获面积大量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两国,因此,全球棕榈油和棕榈仁油也多由此两国生产,2017年,此两国产量约合5900万吨(图1-5),占到全球棕榈油产量的84.3%,其中,4500万吨用于出口(USDA,2017)。棕榈油主要的消费国家和地区中,印度、中国和欧盟是棕榈油国际贸易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其中,印度自2008年开始,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消费市场。
从出口和贸易角度来看,油棕进入国际贸易的产品主要是棕榈油和棕榈仁油。自2000年以来,从出口贸易量上观察,一直呈增长态势(图1-6);但价格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供需变化常年波动,整体观察,与大豆油的价格走势大致相似(图1-7)。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油,价格又开始受原油价格影响;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价格影响因素是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需求,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越南等,其消费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未来的消费能力值得关注,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价格的波动性。综合考察贸易量和年均价,其国际贸易额近3年来平均约310亿美元,而同期,蔗糖、橡胶等热带大宗经济作物国际贸易额约为200亿美元、120亿美元(穆迪指数,USDA,IRSG,2018),由此可见,油棕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热带大宗经济作物。
图1-6 1997—2017年棕榈油出口贸易量及价格(穆迪指数,USDA,2018)
图1-7 1989—2017年棕榈油、豆油价格走势(穆迪指数,2018)
除此之外,以马来西亚为例,其油棕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比例,也反映出油棕的重要性。2016年全年,农业部分占马来西亚GDP贡献率为8.1%,这其中,油棕占到了43.1%,森林伐木业占7.2%,橡胶业占7.1%。
1.3.2 中国
严格来说,我国并没有适宜油棕生长的气候条件,即使在我国热带作物宜植区的最南端,三亚附近,个别年份中的11月至3月,会出现19℃以下的低温;另外,其年平均降水量也不足2500毫米。1926年至1949年间,归国华侨从东南亚迁回海南岛和粤西地区时,开始将油棕引种至中国,目前有资料可考的最早种植是在广东省徐闻县,由一位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带回几株种苗,种在徐闻县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意识到油棕的经济价值,至1955年,推广至100亩❶左右。1958年、1959年,国家外贸部门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锡兰(今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印度和越南等国家,引进油棕种子,开始了系统性的引种和研究。到1960年时,种植面积达到11.34万亩(约7560公顷)。20世纪80年代开始,根据历史表现,大部分地处不适宜种植区的油棕逐步淘汰转产,改种植橡胶及其它经济作物。
2001年至2010年,中国棕榈油进口量从202.8万吨急增至571.1万吨,年增长率超过12.2%,迅速成为棕榈油消费大国。伴随着这一过程,棕榈油价格也急剧攀升,年均价同期从2000年310.25美元/吨升至2010年初的900.8美元/吨,至2010年12月,价格更是剧增至1170美元/吨(图1-8)。伴随着国际市场剧变,2010年末,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45号)。之后在2011年初,农业部农垦局制定了《油棕品种区域适应性试种工作方案(2011—2020年)》(农办垦〔2011〕4号),正式开展中国热区油棕适应性试种。目前,参与试种单位包括海南、云南和广东热区的7个科研单位,建立了7个试种基地、2个抗寒前哨点和1个抗旱试验基地。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参与试种的科研单位选育了数个优良品种。
图1-8 1991—2016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及国际价格(USDA,穆迪指数)
除国内科研单位的努力外,国内相关产业公司或商业资本等,也注意到了该行业蕴藏的巨大机会和红利,在中国进口量和油棕价格大涨的2005年前后,众多国内资本或企业开始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宜植区域积极布局。近年来,响应“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农业投资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这其中,有产业资本在当地以公司实体开展具体业务运营的,也有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通过参股、控股等进入该行业的,总的来说,在油棕种植、初加工、仓储物流、深加工等,都有所涉及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