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爱情是什么
在正式开始学习用本书的内容指导自己的爱情生活之前,我们需要对“爱情”的含义进行重点理解,对此我们可以从爱情的概念、产生以及本质着手。
爱情的概念
本书的主题是“爱情心理学”,其核心是“爱情”,这是一个我们经常会说到的词,那么爱情是什么?是丘比特之箭?是流行感冒?是加了蜜的黄连?是肾上腺素分泌?是寻找丢失的另一半?是少年时那未了的情结?还是潜意识的作用?
《神雕侠侣》中李莫愁在中了情花毒后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泰坦尼克号》中男主角对女主角承诺:“You jump,I jump!”(可以直译为:“你跳,我也跳!”也可以意译为:“生死与共/生死相随!”)
对于这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并不陌生,这是生死相依、充满激情的爱情。
早上醒来一起刷牙洗脸,一起吃饭看电视,没事的时候两个人你刷微博他打游戏,周末一起去超市逛逛,这种生活可能平淡无味,但这其实也是爱情,这种类型的爱情更是人生的常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名著《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一书中将人类的爱情分成五种,包括兄弟之爱、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自我之爱和神明之爱。而人们通常所讲到的“爱情”仅仅指异性之爱。权威社会心理学家齐克·鲁宾(Zick Rubin)认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和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含着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括生理唤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爱情是存在于人类两性之间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男女间基于生命繁衍的本能和确保身心最大快慰而产生的互相倾心和追求的生理与社会的综合现象”。
爱情主要涉及生物因素、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生物因素是指爱情产生于男女两性之间,异性相吸的生物本能使人产生性欲,从而具有与之相结合的强烈愿望;精神因素主要是指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健康的爱情会愉悦身心,使人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社会因素是指爱情是社会现象,一方面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制约,另一方面还涉及养儿育女的社会功能。
爱情的产生
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男女双方产生生理和心理需求之后,对异性表达爱慕、钦佩、珍惜、依恋等心理情绪的过程。这是一种神秘且高尚的感情,那么,爱情是如何产生的呢?
本书认为爱情的产生不是简单的、一时的冲动,而是在生理、心理等多种基础都具备的情况下,慢慢孕育而生的。爱情之所以特别,主要体现在它仅仅产生于个体之间,是这种特殊人际关系的心理互动的结果。爱情的产生需要具备生理基础、精神基础以及道德基础。
1.爱情的生理基础
爱情的出现与人的身体发育程度有直接关系,它通常会发生在生理成熟的成年人身上。对于为什么成年男女之间会产生异性吸引的现象,现在已有相对完善的科学解释。人的性别是与生俱来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在卵子受精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就形成了生殖器官,这种生殖器官的构造被称为第一性征。到了青春期,男女的性腺功能开始明显化,性激素分泌旺盛,生殖器官发育基本成熟。在这期间,男女在身体形态上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第一性征影响下出现于青春期的身体形态及生理变化特征,被称为第二性征。
随着男女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性激素水平的快速升高,他们的内心开始萌发性的意识和强烈的对于异性的好奇和向往,开始产生对异性的有意识的关注、追求的欲望和亲密的感觉。通常人们所说的“情窦初开”,正是这些表现的代名词。在这个时期,男女性生理的成熟,促进了性心理的形成,性生理的发育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如果没有性作为基础,爱情是不可能产生的,更不可能持续发展。
2.爱情的精神基础
只有性本能的生理基础还不足以产生爱情,爱情的产生还要有双方的心理基础。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最早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爱情的哲学家。他曾在一篇名为《会饮篇》(The Symposium)的作品中指出,爱情具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性欲,即身体方面的欲望;另一个是精神,即心理方面的需求。他认为,精神在爱情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对爱情的追求应当从身体上的爱上升到精神上的爱。爱情包括性欲,但不只性欲,精神性的东西才是爱情的精华所在。
那么,爱情的精神基础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多样的。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男女双方的审美情感引发了爱情。生理需要固然可以使异性之间相互亲密,但并不是只要异性相遇,就会产生爱情。只有在一方觉得另一方有魅力,产生一种特殊美感的时候,爱慕之心才能油然而生。这时,基于生理层面的性亲近,便上升到了心理层面的性吸引。对于这种男女关系的质的变化,苏格拉底有一个解释,将其称为“在美中孕育”。他认为,性本能是自然之道,是为了繁殖后代,但谁也不能随便找个人就结婚,而是要找一个看得顺眼的、觉得美的人,爱情应具有美感。
虽然审美情感的作用可以使人们欣赏的异性的范围大大缩小,但事实上这也不能使所有感觉美好的男女都成为恋人。人们还必须基于爱情的最高层次——道德情感——做进一步的甄别和选择,挑选出真正情投意合的对象。
3.爱情的道德基础
在异性之间出现审美情感之后,如果再进一步向前发展,双方就会产生道德情感,进而萌生出真正的爱情。这里的道德情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品质”(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指两个人在心灵上的认同和默契。到了这个阶段,由于男女双方具有相对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心灵层面上的沟通就会很顺畅,彼此相知相爱,成为两心契合的情侣。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青年男女之间产生了好感和倾慕,愿意彼此接近与相处,在外人看来也很般配,似乎爱情已经降临在他们的身上了。但随着两个人的交往,对彼此了解的深入,他们对另一方的感觉发生了变化,甚至感到失望。他们可能曾经热烈地“相爱”了一场,希望能成为心心相印的爱侣,但因为他们之间缺乏共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感觉不到心灵的相通,最终两个人还是以分手告终。志不同道就不合,缺乏道德情感基础的两个人,在爱情的道路上携手走下去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要想在生活中找到真心相爱的伴侣,使爱情的花朵在春天开得鲜艳美丽,并且在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实,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相恋的男女就不但要在彼此那里获得审美情感,产生两情相悦的心理感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能够支撑和坚固爱情的基石。
了解了爱情的产生,我们再探讨一下爱情的本质。
爱情的本质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那么友谊区别于爱情之处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生物性的吸引。爱情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
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
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核心,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
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
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
除此之外,爱情应具有平等性、专一性、依存性、自主性等特征。
1.平等性
爱情作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高度统一,体现在两个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这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依附的、占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关系表现在,男女双方可以相互追求、相互爱慕,这样爱情才能产生和发展。有的人会说我才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就行了。这样的爱情就违背了平等的原则。男女双方首先要尊重彼此自愿选择的权利,一方强制另一方或勉强凑合都不是爱情。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所以死缠烂打地追求不是爱情。再者,单相思也不是爱情。道理很明显,爱情就像乘法,一个人付出全部,另一个人一点也不付出,那么结果就是1×0=0,如果每个人只付出0.5,那么结果就是0.5×0.5=0.25。所以爱情要双方共同努力,双方付出的越多,爱情才能越稳定越美好。
2.专一性
之前有朋友跟我说,她有个女同事,虽然正在与别人谈恋爱,但是仍与其他追求者单独约会,来者不拒。这就违背了爱情的第二个特征——专一性。恩格斯指出,爱情按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爱情一经产生,就具有这一特征。爱情的专一性、排他性说明对待爱情应该是严肃、慎重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同时爱上两个或更多的异性,那不可能是健康的、真正的爱情。
3.依存性
谈过恋爱的男女都会体会到,恋爱的时候,如果另一半不在身边,总让人感到思念或有所缺失,这就是爱情的依存性。恋爱的双方在感情上相互眷恋,在行动上相互支撑,在生活上相互关心。有的人在恋爱中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这也违背了爱情相互依存的属性,是一种自私的爱情。
4.自主性
有的人认为谈恋爱必须要经过父母的同意,而有的父母也会说,我的孩子谈恋爱必须经过我的同意。尽管父母有相对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但是爱情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在基本了解了“爱情是什么”之后,我们就开始具体学习这门复杂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