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步进与伺服从入门到精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PLC的发展

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即计算机。不过PLC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工业计算机,它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工业计算机采用“面向用户的指令”,因此编程更方便。PLC能完成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其具有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能力,并且非常容易与工业控制系统连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由于PLC引入了微处理器及半导体存储器等新一代电子器件,并用规定的指令进行编程,因此PLC是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可编程”的,程序修改灵活、方便。

1.1.1 PLC的定义

早期的PLC主要用来实现逻辑控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PLC不仅有逻辑运算功能,还有算术运算、模拟处理和通信联网等功能。PLC这一名称已不能准确地反映其功能。因此,1980年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NEMA)将它命名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并简称PC。但是由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也简称为PC,为避免混淆,后来仍习惯称其为PLC。

为使PLC生产和发展标准化,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echnial Committee,IEC)颁布了PLC标准草案第三稿,对PLC的定义如下: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接口,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外部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连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该定义强调了PLC应用于工业环境,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广阔的应用范围,这是区别于一般微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PLC是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制造的计算机,它具有丰富的I/O接口,并具有较强的驱动能力。但PLC产品并不针对某一具体工业应用,在实际应用时,其硬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配置,其软件需要根据控制需求进行设计编制。

1.1.2 PLC技术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继电器控制系统开始盛行。继电器控制系统就是将继电器、定时器、接触器等电子器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而组成的控制系统。由于继电器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在工业控制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继电器控制系统具有明显的缺点:体积大,噪声大,能耗大,动作响应慢,可靠性差,维护性差,功能单一,采用硬连线逻辑控制,设计安装调试周期长,通用性和灵活性差等。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了提高竞争力,更新汽车生产线,以便将生产方式从少品种大批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公开招标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器。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更换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连线,缩短重新设计、安装、调试周期,降低成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以下10条技术指标。

①编程方便,可现场编辑及修改程序。

②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结构。

③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④数据可直接输入管理计算机。

⑤输入电压可为市电115V(国内PLC产品电压多为220V)。

⑥输出电压可为市电115V,电流大于2A,可直接驱动接触器、电磁阀等。

⑦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大于4KB。

⑧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⑨扩展时系统变更最少。

⑩成本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相比,有一定的竞争力。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根据上述要求,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PLC:型号为PDP-14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器。它把计算机的完备功能、灵活及通用等优点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了一种适合于工业环境的通用控制装置,并把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用“面向控制过程,面向对象”的“自然语言”进行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它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用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开创了工业控制的新局面。

1.1.3 PLC的发展历史

PLC问世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数据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PLC也在迅速发展。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从1969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PLC的CPU由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组成,存储器为磁心式存储器;控制功能比较简单,主要用于定时、计数及逻辑控制。其产品没有形成系列,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与继电器控制装置比较,可靠性有一定的提高,但仅仅是其替代产品。

(2)20世纪70年代末期

PLC采用CPU微处理器、半导体存储器,使整机的体积减小,而且数据处理能力获得很大的提高,增加了数据运算、传送、比较、模拟量运算等功能。其产品已初步实现了系列化,并具备软件自诊断功能。

(3)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PLC开始采用8位和16位微处理器,数据处理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PLC开始具有了一定的通信能力,为实现PLC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软件上开发出了面向过程的梯形图语言及助记符语言,为PLC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这一时期,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多种工业控制领域开始应用PLC控制。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促使PLC完全计算机化,CPU已经开始采用32位微处理器;数学运算、数据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增加了运动控制、模拟量PID控制等,联网通信能力进一步加强;PLC在功能不断增加的同时,体积在减小,可靠性更高。在此期间,国际电工委员会颁布了PLC标准,使PLC向标准化、系列化发展。

(5)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PLC实现了特殊算术运算的指令化,通信能力进一步加强。

1.1.4 PLC技术的发展趋势

PLC诞生不久就在工业控制领域占据了主导作用,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相继研制成各自的PLC。PLC技术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由最初的1位机发展到现在16位、32位高性能微处理器,而且实现了多处理器的多通道处理,通信技术使PLC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PLC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高集成化、小体积、大容量、高速度、使用方便、高性能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小型化、低成本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新型器件的功能并降低成本,使PLC结构更为紧凑,一些PLC只有手掌大小,其体积越来越小,使用也越来越方便、灵活。同时,PLC的功能不断提升,将原来大、中型PLC才具有的功能移植到小型PLC上,如模拟量处理,数据通信和其他更复杂的功能指令,而价格却在不断地下降。

2. 大容量、模块化

大型PLC采用多处理器系统,有的采用了32位微处理器,可同时进行多任务操作,处理速度大幅提高,特别是增强了过程控制和数据处理功能,另外存储容量也大大增加。所以PLC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大型PLC,它具有上万个输入量、输出量,广泛用于石化、冶金、汽车制造等领域。

PLC的扩展模块发展迅速,大量特定的复杂功能由专用模块来完成,主机仅仅通过通信设备箱模块发布命令和测试状态。PLC的系统功能进一步增强,控制系统设计进一步简化,如计数模块、位置控制和位置检测模块、闭环控制模块、称重模块等。尤其是PLC与PC技术相结合后,使PLC的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大大增强;计算机的硬件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PLC上,并可以使用多种语言编程,可以直接与PC相连进行信息传递。

3. 多样化、标准化

各个PLC生产商均在加大力度开发新产品,以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因此,PLC产品正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欧、美、日等多个流派。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各种产品之间的竞争而导致的技术不兼容。国际电工委员会不断为PLC的发展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对各种类型的产品进行归纳或定义,为PLC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PLC生产厂家均能提供符合IEC 1131-3标准的产品,甚至还推出了按照IEC 1131-3标准设计的“软件PLC”在PC上运行。

4. 网络通信增强

目前,PLC可以支持多种工业标准总线,使联网更加简单。计算机与PLC之间及各个PLC之间的联网和通信能力不断增强,使工业网络可以有效地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5. 人机交互

PLC可以配置操作面板、触摸屏等人机对话装置,不仅为系统设计开发人员提供了便捷的调试手段,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掌控PLC运行状态的窗口。在设计阶段,设计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的组态软件,方便快捷地创建各种组件,设计效率大大提高;在调试阶段,调试人员可以通过操作面板、状态指示灯、触摸屏等反馈的报警、故障代码,迅速定位故障源,分析排除各类故障;在运行阶段,用户操作人员可以方便地根据反馈的数据和各类状态信息掌控PLC的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