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模型创建、应用与管理体系
2.4.1 模型创建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模型创建应满足各阶段的应用目标,其内容以数据共享的管理需求为导向,进而确保最终交付。城市轨道交通模型建设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模型生产流程如图2-3所示。
图2-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模型生产流程
(1)可行性研究阶段:本阶段主要以数据信息采集为主,可创建包含场地、地质、线路、车站建筑等专业的方案设计模型。
(2)初步设计阶段:在方案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创建初步设计模型所包含的信息,模型范围重点为场地、地质、线路、车站建筑等,可根据实际需要扩大模型范围、提高模型细度。
(3)施工图设计阶段:在初步设计模型所包含的信息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创建施工图设计模型。建模范围包括场地、地质、车辆、限界、线路、轨道、路基、车站建筑、高架结构、地下结构、工程防水、通风空调及供暖、给排水、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乘客信息系统、门禁、运营控制中心、站内客运设备、站台门、车辆基地、防灾、环保等系统。可根据应用需要设定模型细度。
(4)施工阶段: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创建深化设计模型和施工过程模型。深化设计模型宜包括土建、机电、装修等子模型,施工过程模型宜包括标准化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子模型。
(5)竣工验收阶段:在施工过程模型基础上,通过删除、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等方式创建竣工验收模型;模型细度应与工程实体和竣工图纸相符合,宜具备工程资料编码、设备编号、资产编码等信息,以满足竣工资料归档和资产移交的需求。
2.4.2 模型应用体系
根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及竣工交付等各阶段的BIM应用价值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模型应用体系包括应用目的、应用内容、应用流程、交付成果四个方面,概述如下。
(1)可行性研究阶段:以方案设计模型为基础,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规划符合性分析、服务人口分析、景观效果分析、噪声影响分析、征地拆迁分析及地质适宜性分析等,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并以设计方案为依据进行相关区域的规划控制管理。
(2)初步设计阶段:利用初步设计模型所包含的信息对建筑设计方案、结构施工方案、专项风险工程、交通影响范围和疏解方案、管线影响范围和迁改方案进行可视化沟通、交流、讨论和决策。
(3)施工图设计阶段:利用模型开展设计进度和质量管理、限界优化设计、管线碰撞检查、三维管线综合、预留预埋检查及工程量统计等方面的应用,提高设计质量。
(4)施工准备阶段:结合施工工艺和现场情况,利用模型开展机电深化设计、装修深化设计、土建深化设计、大型设备运输路径检查、关键复杂节点工序模拟和工程筹划模拟等方面的应用,指导现场施工。
(5)施工阶段:结合GIS、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开展标准化管理、进度管理、安全风险管理、质量管理、重要部位和环节条件验收、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6)竣工验收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将各阶段验收形成的专项验收情况、设备系统联合调试数据、试运行数据等验收信息和资料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形成竣工验收模型,分别向政府管理部门和运营单位移交。
2.4.3 模型管理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模型管理体系主要是对BIM成果的管理。BIM成果包括标准成果和项目成果,涵盖了技术标准、标准模型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模型、BIM应用成果,如图2-4所示。
图2-4 BIM成果体系
(1)技术标准是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BIM实施体系的BIM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分为企业标准和项目标准。
①企业标准:以服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公司级BIM发展总体规划为核心,制定的成果管理标准、应用标准、构件库创建与管理标准等一系列通用性标准。
②项目标准:针对具体项目的BIM应用目标、应用内容和组织模式,制定的管理方案、BIM应用专项技术标准、成果交付要求等一系列标准文件。
(2)标准模型是按照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标准建立并用于技术标准交底工作的模型,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各BIM实施单位提供参考。
(3)项目模型是BIM实施责任单位按照相关BIM技术标准,分阶段建立并按项目工点提交的模型。项目模型应分线路、分阶段、分工点进行管理。
(4)BIM应用成果是各BIM实施责任单位根据具体项目标准,开展各项BIM应用产生的一系列专项应用模型、视频、图片、三维图册等成果。BIM应用成果分线路、分工点、分应用进行管理。
BIM成果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和专业划分进行分类管理。BIM成果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储和管理,其中,标准、报告等纸质文件应同时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和不同单位的相关档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