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每个人最初的自尊都是从父母那里来,孩子最初的尊重也交付给父母。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尊重父母,走出家庭也会尊重他人。
尊重孩子就要因材施教
◆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里,展示着华裔设计师吴季刚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设计的晚礼服。在2009年奥巴马就职典礼上,这袭令人惊艳的飘逸白裙使吴季刚一举成名,28岁就跻身纽约时尚界前沿。4年后,米歇尔又穿着吴季刚设计的作品,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上。这件事震惊了美国的设计圈,因为历史上还没有哪位设计师连续两次获此殊荣。
吴季刚的成功,与他妈妈对他的尊重和理解密不可分。吴季刚从小就和一般男孩不一样,他不喜欢舞刀弄枪,只爱洋娃娃、逛婚纱店,喜欢亲手给娃娃缝制衣裳。吴季刚这些兴趣遭到不少亲友的嘲笑。他的妈妈陈美云却没有“匡正”这些“与众不同”,反而帮儿子订时装杂志,托人搜集洋娃娃,还找老师教儿子学裁缝和服装设计。这些让陈美云饱受亲友们的批评和指责。一年不到,吴季刚就把老师教的东西全学会了。“他有设计天分,你应该找更高明的人教他。”老师的一句话让陈美云决定带9岁的儿子远渡重洋,到加拿大接受更完整的设计教育。
吴季刚还有一个和他截然不同的哥哥。吴季刚从小就非常“另类”,对正规的学校教育很排斥,动手能力特别强,适合在实践中学习。哥哥则“中规中矩”,接受间接知识的能力非常强,品学兼优。陈美云依据两个儿子的不同天性,分别挑选了适合他们特点的学校,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教育之道,最后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都获得了成功。
由此可知,尊重孩子、因材施教绝不是一句空话,做父母的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不去打听孩子的“秘密”
“人性至深的本质就是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孩子年龄小,却一样渴望获得尊重。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父母就应尽量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愿,不做过度保护、干涉过多的包办型家长。尊重孩子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不去打听孩子的“秘密”,窥探孩子的“隐私”。很多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 有一位母亲趁儿子上学时偷偷打开他的日记本,看到里面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的话使她的手“像被烫着了一般缩了回来”:“妈妈,我知道你会打开我的日记本偷看。但是,妈妈,我要告诉你,我看不起你……”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心灵自由,即使在最亲最近的人面前,也需要有自我的领地和秘密。不用说,那位母亲内心一定很痛苦,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却以这样的口吻对自己说话。但我想如果不是这位母亲“侵权”在先,惹恼了孩子,他也不会“出此下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父母应把原来无微不至的爱藏在心底,对孩子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更不能硬来。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不可能脱离父母,却有着强烈的自主愿望。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开始产生自己的看法,是人的“第二次诞生”(精神上的诞生)。他们对自尊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很高,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父母须格外关注。面对孩子的逆反情绪,父母应坦然处之,理解这是孩子成长的特殊阶段。父母此时要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制造宽和、宽厚、宽容的家庭环境,耐心等待孩子长大。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父母不能“和孩子一般见识”,争执不休只能造成两败俱伤,父母“赢了”孩子远不及“赢得”孩子。所谓“赢了”孩子,无外乎大人用惩罚等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大人维护了孩子的尊严,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把思考和判断的权利交给孩子,赢得孩子的心。
多让孩子自己做主
一般来讲,在孩子小时候,他们自己能够决定的事非常有限,无非是吃什么、穿什么、到哪里去玩、和谁玩等“小事”,念书择校等“大事”多由父母做主。但父母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小事”,它们可以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社交能力,还能锻炼孩子承担后果的心理素质。总之,对孩子自己生活范围内的事情,父母应尽量把支配权、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只保留建议权。
◆ 我有一个朋友是服装设计师,穿衣服很讲究搭配。每当有亲友聚会,她总要亲自给女儿挑选衣服,把女儿打扮得漂亮出众。但自从女儿上中学之后,她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好摆布”了,不愿妈妈再干涉自己的服饰。我的朋友很难接受,觉得女儿自己搭配的衣服不合适、不好看,母女俩因此常发生口角。有几次女儿“说不过”妈妈,索性拒绝出门。我劝朋友:“既然衣服穿在孩子身上,她自己舒服、高兴就行了。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同,她总是尊重你,你为何不能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呢?再说,穿衣没有对错之分,孩子无非是想通过争取‘搭衣权’,摆脱自己每次被母亲当‘洋娃娃’打扮的感觉。”
孩子的独立意识正在发展,父母应该高兴才对。如果孩子都不能决定自己穿什么,那么孩子将来还能有什么决断力呢?父母不仅要尊重孩子,还要在言传身教中注意对他人的尊重,这样才是为孩子诠释“尊重”的含义。
◆ 一个做媒体的妈妈总禁止自己的女儿和邻居家的女儿玩,因为她认为邻居是开出租车的,文化“低”、素质“差”,怕女儿变“粗俗”。后来她的女儿交了一个好朋友,这个新朋友的妈妈是银行行长,曾在剑桥留学。每次女儿回来,言谈话语间总流露出对朋友妈妈学识的钦佩,为朋友能有这样见多识广的妈妈而感到十分羡慕。这下做媒体的妈妈苦恼了,觉得女儿似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其实,每个人的独特性决定了这个人的价值,狭隘的价值判断是最不可取的。这个妈妈不尊重孩子的交友权,不尊重邻居。她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了女儿,这种价值观对女儿走向社会没有帮助,反倒是种阻碍。
有些孩子与同学关系紧张,与老师关系也紧张,追问起来,是因为他们在家中不被尊重,甚至常常挨打,以至于无法与他人良性互动。尊重是合作的基础,孩子将来的成功离不开与人的合作,一个不会尊重别人的人,是孤立可悲的,在社会上很难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