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经营与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言

自1991年中国出现第一只公募基金产品,2004年推出首只银行理财产品以来,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2012年以来,各种政策的出台导致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开展资产管理业务,银行理财产品在资管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此进入了“大资管时代”。从规模角度考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近些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成为发展最快的金融细分领域之一。经初步估算,截至2017年年末,不考虑交叉持有因素,总规模已达百万亿元。其中,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2.2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1.9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余额分别为11.6万亿元、11.1万亿元、16.8万亿元、13.9万亿元、2.5万亿元。资产管理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各机构之间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成为常态,分业经营的壁垒逐渐被打破。但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管套利活动频繁,一些产品多层嵌套,风险底数不清,资金池模式蕴含流动性风险,部分产品成为信贷出表的渠道,刚性兑付普遍,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形成监管不足的“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宏观调控,提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资管行业深刻的转型和变革催生出规则差异、产品嵌套等问题,市场秩序有待规范,迫切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将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标准,切实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资管新规,一个月后,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于2018年4月27日发布,百万亿资管产品的监管由此进入新时代:破刚兑、限杠杆、压非标、去通道。紧接着,同年7月20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于资管新规的若干关键监管措施进行补充说明。2018年9月28日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吸纳了此前多个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文件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管理措施,形成了一个针对银行理财业务更加全面的监督管理文件。同年10月19日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作为“理财新规”的配套制度。至此,原有的理财业务监管体系将重新架构,未来将形成以“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为核心的全新监管体系。

资管新规落地,旨在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资管新规提出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要遵循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监管的重要转折点。资管新规贯彻了五个主要政策方向:一是实行净值化管理、打破刚性兑付;二是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避免监管套利;三是强化资本和准备金计提要求;四是统一负债杠杆要求;五是实行上下穿透式监管。

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体系、监管制度及监管规定实现统一,将敦促资管经营机构打破刚性兑付,回归业务本源,提高资产管理能力。短期内,对资管经营机构的业务结构和业务规模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各机构都将面临较大的业务转型压力。在合理设置过渡期方面,经过深入的测算评估,资管新规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银行拥有最广泛的销售渠道和最庞大的黏性客户资源,仍将是资产管理业务的主导者,其他的资产管理金融机构同样面临转型压力,在新的竞争格局和监管环境下,资管产品和机构如何实现正确转型,是中国资管市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那么,中国资管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和格局变化?各类资管机构的发展现状和竞争格局如何?资管行业的监管遵循着怎样的政策基调和改革脉络?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各类资管产品有着怎样的风险收益特征、经营管理方式?银行理财产品会对微观的银行经营和宏观的经济运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大资管时代下各金融机构应如何应对与转型?这些都是本书试图研究和回答的主要问题。

本书的特点如下:

(1)突出大资管时代的市场现状和监管背景,着力介绍各类资管机构的经营现状和竞争格局,以及监管政策的变化,有助于读者对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形成较为宏观的认识;

(2)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在介绍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加入了具体的现实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3)为突出监管政策的影响,在第六章至第九章的末尾都会介绍资管新规对相应类型银行理财产品经营与管理的影响。

本书的编写遵循以下思路:首先,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新的资管格局下各类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与竞争格局;其次,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别介绍各类主要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与经营管理;再次,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介绍银行理财产品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最后,第十二章则探讨资管行业的监管环境和转型对策。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阅读,也可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从业者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的学习资料。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大资管时代的行业发展与格局变化。本书将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自2004年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从宏观背景、基础资产、行业结构、销售渠道、投资者和行业监管等角度分析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产业链变化,并结合全球资管行业的主流模式和趋势以及现阶段资管行业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的格局变化。

(2)资产管理机构现状与竞争格局。本书详细剖析了银行理财、信托资管、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资管子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探讨了新资管格局下资产管理机构的业务转型。

(3)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历程及框架改进。本书详细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经验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资管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梳理了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文件,剖析了其中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的监管演变,重点分析了资管新规的核心监管内容及其影响,最后探讨了大资管时代的监管基调和框架改进。

(4)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本书以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典型代表,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固定收益型产品、资产管理计划、银信合作型产品、资金池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等各类资管产品的开发设计原理、经营管理方式,分析了资管新规对于该类产品的经营带来的影响,并探讨了银行在监管环境变化时需采取的应对之策。

(5)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本书分析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着重介绍了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测度,从银行竞争行为和投资者非完全理性行为两个角度剖析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整体风险,并基于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6)银行理财产品的宏微观效应分析。本书基于银行理财产品带来的资金表外化现象,分析理财产品的“影子银行”属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货币金融指标;通过梳理各上市银行的财报分析银行理财产品对微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具体科目的会计处理上。

(7)大资管时代中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应对。本书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在新监管形势下的转型与应对措施,分别包括:专业化分工与精细化管理、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重塑投资理念和加强对金融科技的运用等。

编著者

2018年12月于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