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研究任务是透过生产关系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即经济规律。
一、政治经济学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了经济过程运行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各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第二,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第三,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规律等。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经济规律作为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这种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决定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而存在的,任何人,包括任何阶级、政党、国家和领袖人物、精英等,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强调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并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改造或消灭经济规律,绝不是说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经济规律,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动,从而较快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
凡规律都有客观性,无论是经济规律还是自然规律,概莫如此。比较而言,经济规律又有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首先,经济规律总是与人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的经济活动,就无经济规律可言。自然规律则是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次,经济规律一般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不能长久存在。当作用于经济规律的客观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而自然规律则一般都是长久不变的。再次,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阶级局限性较大,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直接关系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切身利益。当认识和利用某些经济规律会触犯某些社会势力的狭隘利益时,往往会遇到来自这些社会势力的反抗与阻挠。而自然规律则受阶级局限性较小,一般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震荡。
二、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强烈阶级性的科学,这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直接关联着社会各阶级最基本的利益即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社会阶级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其物质利益也就不同。社会各阶级或社会集团从自己的物质利益出发,就会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和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它的阶级性是鲜明的,因为它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作为武装工人的思想武器,指导无产阶级的行动,为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同时,它又是被实践反复检验了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门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打通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的时代任务所决定的。但是,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它不是要摧毁一个旧世界,而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特别是在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就成为硬道理。因此,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毫无疑问,政治经济学仍然要研究生产关系,但仅仅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不够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依据它所完成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加以扩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以及作为其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也要研究生产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