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前沿探索与实践:双课堂优秀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04/语文 读写结合——假期“语文读写”活动

广东仲元中学语文组 程茂华、周华、张雪梅、赵爱珍、刘纯等

案例概述

“双课堂”教学该如何着手?刚刚接触“双课堂”才一个多月时间的广东仲元中学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2012年12月底,在只有部分教师参加“双课堂”教学培训的情况下,学校利用假期时间,在“双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电子书包”和“双课堂教学平台”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读经典、话成长、论社会、品歌曲”。学生在“虚拟课堂”真实地表达自己,不仅开阔了语文学习视野,提高了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要的是获得了身心的成长。

本次活动有两大特色:第一,作业内容秉承了“大语文教育”的原则,鼓励学生“读经典、品诗歌、感悟青春、关注社会、欣赏名曲”,使语文教学走下讲堂,贴近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虚拟课堂”为提交作业和作业评价创设了开放自由的平台,学生不仅可以浏览其他同学的作业,同学间也可以互评互改。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思维表达的欲望也得到充分满足。

前期

2012年12月,广东地区的部分语文骨干教师来到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参加培训。仲元中学的周华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认为:“双课堂教学平台”设计合理,资源丰富,使用“互动讨论”来开展语文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语文教学非常有益。回到学校后,周教师很快就使用电子书包上了一节反响很好的区公开课。看到平台确实能优化课堂教学,仲元中学的教师们纷纷加入“电子书包”项目。恰逢假期临近,学校便决定从语文学科着手,利用“互动讨论”的优势在假期开展语文读写活动。

经过讨论,仲元中学的教师们为此次活动安排了四个写作主题,分别是:经典阅读类、自我成长类、社会生活类和歌曲类。教师们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具体题目。

经典阅读类:读《边城》(刘纯老师出题)、读《三国演义》(谢燕兴老师出题)、读《红楼梦》(赵爱珍老师出题)、读诗歌(周华老师出题)。

自我成长类:咱们班的那些人和事儿(张雪梅老师出题)。

社会生活类:看央视《看见》节目(程茂华老师出题)。

歌曲类:快乐地歌唱(周华老师出题)(见图1)。

图1 假期写作任务一览

同时,明确了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见图2)。

图2 活动整体要求及评价标准

从这些题目的设计上可以看出,教师们的选题很有代表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并有多个题目供选择,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趣可寻,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中期

假期至开学初,各班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双课堂教学平台”,并将纸质版作品交给本班语文教师。教师们在活动设计之初就达成共识:要多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的优点。于是,在假期里,教师们利用平台中多元的评价功能,及时、便捷地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积极评价,从而进一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此期间,求知若渴的学生与灿若群星的文化相遇,通过大量阅读、大胆表达,利用“双课堂教学平台”中浩大的虚拟空间,读经典、写感悟、充分交流、欣赏高雅艺术,开阔了语文学习的视野。于是,语文学习有了源头活水,显示出应有的丰富性、趣味性及人文情怀。

后期

活动结束时,每位教师对自己负责的主题做总评(详见教师反思)。全年级组织文学社和语文备课组教师评奖,并通过橱窗、报纸、结集的方式展示交流。结集成果《汪洋恣肆的读写天地——广东仲元中学高一年级网络双课堂“语文读写”活动专栏》,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3年第3期)发表;周华教师使用“双课堂教学平台”教授的《兰亭集序》一课的课后反思《教学就是我的指纹》则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语文月刊》(2013年6月)上。

一篇篇优秀的学生作品,一个个精彩的学生点评,让教师们看到这次活动是非常成功的。比如,组织读《红楼梦》的赵爱珍教师谈到:“本次作业之后,学生学习和研究《红楼梦》的热情空前高涨。一开学,图书馆的《红楼梦》被学生借阅一空。我想,这就是本次寒假作业更深远的意义。”社会生活类活动的发起者程茂华教师感慨道:“学生的表达的确显示了他们独到的感受力和思考力,有些现代公民所具备的素养也许就在这种观察与评论中悄然生根”。

仲元中学的寒假读写活动,从接触“双课堂”到出成果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足可以证明,双课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全新变革的“教育梦”的实现也并非如想象般遥不可及。这次寒假活动中,学生们才思泉涌、踊跃参与,使得仲元中学的教师们不得不由衷发出感慨,称赞“双课堂”是“汪洋恣肆的读写天地”——这无疑是对“双课堂”最大的肯定。

【教师简介】程茂华、周华、张雪梅、赵爱珍、刘纯等,广东仲元中学语文组教师。

案例亮点

【亮点:学生作品异彩纷呈、硕果累累】

1.读《边城》(刘纯老师负责)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如何跨越时代的鸿沟,让学生深刻理解该文的深刻内涵呢?教师们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以“自主写作、尝试阅读”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性、多样性的问题设置(见图3),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基于“双课堂”的文学创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提高学生之间的互赏互评能力(见图4和图5)。“双课堂教学平台”让文学创作、欣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图3 教师发布的《边城》阅读任务

图4 续写《边城》学生作品1

图5 续写《边城》学生作品2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更多“读《边城》”学生作品

http://chat.tfedu.net/edu/?p=172

2.读《三国演义》(谢燕兴老师负责)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们将名著阅读作为“双课堂”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以“学生品评名著”和“同学之间互相点评”的方式讲解名著《三国演义》。通过论题中两个任务的设置(见图6),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共鸣之处,给了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见图7和图8)。教学平台成为学生名著赏析的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释放。幽默风趣的文风、题材各异的文章、犀利精辟的点评,赋予了每篇文章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我笔抒我思”。

图6 教师发布的《三国演义》阅读任务

图7 读《三国》学生作品1

图8 读《三国》学生作品2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更多“读《三国演义》”学生作品

http://chat.tfedu.net/edu/?p=177

3.读《红楼梦》(赵爱珍老师负责)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名著赏析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案例中,教师们以“红学”为突破口,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见图9)。“双课堂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述己见的空间,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无不是学生多样化学习的见证。文学人物与现实生活的比照,不仅提升了本次活动的意义,更是为学生的成长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图9 教师发布的《红楼梦》阅读任务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更多“读《红楼梦》”学生作品

http://chat.tfedu.net/edu/?p=175

4.读诗歌(周华老师负责)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但是如何鉴赏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许多学生还是比较茫然的。本次活动中,教师们突破了诗歌的传统教学,以“学生推荐”和“介绍喜爱诗歌”为主线,以“学生之间互赏互评”为手段,为诗歌鉴赏开拓出一片富有生机的新天地(见图10)。学生作为“小小推销家”,自发且认真地研读诗歌,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诗歌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假期中教学平台的应用,为学生的诗歌赏析提供了广阔天地,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经典诗歌的积极性。

图10 教师发布的诗歌鉴赏与写作任务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更多“读诗歌”学生作品

http://chat.tfedu.net/edu/?p=183

5.关于自我成长:咱们班的那些人和事儿(张雪梅老师负责)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又是短暂的,青春岁月的那些人和事都是值得回味的。本次活动,教师们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咱们班的那些人和事儿”为主题(见图11),借助“双课堂教学平台”的优势,记录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精彩瞬间(见图12和图13)。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课堂”,给了学生充足的自我展示和交流的空间,教师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生的青春气息,与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孩子们一起追逐的岁月,那些青春的足迹,被教学平台永久地保存、记录下来,绘制成了一本本青春纪念册。

图11 教师发布的青春记忆任务

图12 自我成长类学生作品1

图13 自我成长类学生作品2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更多“咱们班的那些人和事儿”学生作品

http://chat.tfedu.net/edu/?p=190

6.看央视《看见》节目(程茂华老师负责)

这个写作活动的选题独具匠心,教师巧用央视节目《看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立体平台,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会社会上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学习主持人的表达风格,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见图14)。《告别卢安克》和《为了鹏鹏的课堂》这两个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专题,能够充分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全班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共同提高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见图15)。

图14 教师发布写作任务

图15 学生优秀作品《和你在一起就拥有全世界》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更多“看央视《看见》节目”学生作品

http://chat.tfedu.net/edu/?p=188

7.快乐地歌唱(周华老师负责)

此活动案例可谓有“三妙”:选题妙、时间妙、组织妙。让学生以“醉心的歌曲”为题写作,符合高一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选题妙;寒假是学生放松时间,引导学生在假期里唱歌,以歌为题来写文章,既丰富了假期生活,又提高了语文水平,时间选得妙;教师利用教学平台中的“互动讨论”来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同学间使用“评论”功能互相评价,增大了阅读量,提高了文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及时点评、实时指导,有效提高学习质量,教学组织妙。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更多“快乐地歌唱”学生作品

http://chat.tfedu.net/edu/?p=185

教师们选择对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鉴赏教学,具有创新性,能够极大调动学生阅读、赏析、写作的积极性(见图16)。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写出贴近心灵的鉴赏文字。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建议,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见图17和图18)。

图16 教师发布的任务内容及要求

图17 歌曲鉴赏学生优秀作品1

图18 歌曲鉴赏学生优秀作品2

教学反思

2012年年底,我利用“双课堂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寒假读写活动。本次活动是对“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方式的一次探索与实践,通过设计具体明确的题目,让学生为“写”而“读”,以“写”体现阅读的成果,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实现“读”与“写”的互相转化。

本次活动中,我遵循“大语文教育”的原则来设计题目,鼓励学生“读一本小书同时也读一本大书”,把传统经典阅读与关注社会现实、感悟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关注现实,植根生活,解读社会,树立“语文即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思考力。

另外,本次寒假读写活动还有一个特色——提交方式和评价方式都与以前不大相同。

借助于教学平台,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提交到教师所创设的相应主题之下,教师、学生都可以随时浏览全班同学的作品,便于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也便于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同窗习作。

评价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人评价的局限,变成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两种形式。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回帖的方式评价全班同学的作品,学生之间互评互改的热情高涨,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是阅读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阅读同窗习作,或钦佩不已,心向往之;或感慨万端,文思泉涌;或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或不以为然,另有高见……种种感受又成为表达的动机,也正是这种有感而发成就了这次活动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评语。有些评价语言简洁,切中肯綮;有些评价言辞精美,字字珠玑;有些评价娓娓道来,含蓄委婉;有些评价风趣诙谐,幽默睿智……总之,学生们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享受着阅读与写作、思考与表达的乐趣。

“教学平台”虽是虚拟平台,但却真正成为了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们交换思想,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的火花,喷洒智慧的甘霖,学会了相互欣赏,也从同窗的鼓励、肯定、赞赏中获得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相信我的学生们已经彻底地爱上了这片汪洋恣肆的读写天地,并将在这片自由广阔的天地中飞得更高更远!

(刘纯)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更多“教师感悟”

http://chat.tfedu.net/edu/?p=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