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方古代对“电”的观察
和中国一样,世界上各文明古国都是从观察雷电现象开始来认识电现象的。在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Homer,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所著《荷马史诗》中,已有多处谈到了雷帝、雷神、雷电、雷鸣、闪电;在《圣经(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世纪)及古罗马诗人但丁(Dant Alighieri,1265—1331)所著《神曲》中也有多处关于雷电、雷神、雷龙的描述。
除了对雷电的观察、描述外,古希腊人很早就观察到摩擦电的存在。在荷马著Odyssey(《奥德赛》)史诗中记载:福尼西亚(Phoenicia)商人献给西拉(Syra)女王琥珀项链,当时人们发现摩擦琥珀会发出电光,感到非常神奇,因此视琥珀为珍宝(希腊语ηλεκτρου意为琥珀,又作白金解释)。
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古希腊文化昌盛时期,妇女出门喜欢穿柔软的华贵衣服,胸前佩戴琥珀首饰。人们为了使首饰鲜艳光亮,总想把琥珀首饰擦得干净漂亮。可是人们发现,不管首饰擦得多干净,它还是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这个现象引起当时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图1-7)的注意,他发现佩戴在胸前的琥珀首饰不断晃动,频繁地与衣服相擦,猜想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奥秘。后来他发现用毛皮摩擦后的琥珀能够吸引绒毛、通草等小东西,并认为“琥珀吸引微小物体是它们内在的能力”,于是将这个不可理解的力称为“琥珀力”。在此以后近1000年中,西方对电的研究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公元1600年前后,英国女皇的御医、物理学家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进行了摩擦起电试验,进一步阐明除琥珀外,硫磺、玻璃、云母、水晶等经摩擦后也能吸引轻的物体,他认为摩擦是使物体产生吸引力的原因。吉尔伯特还根据希腊文琥珀(ηλεκτρου)的译音,将某些物质呈现的这种力称为“electricam”(即“琥珀力”之意)。1646年,英国人T.布朗(T.Blowne)在他的著作Pseudodoxia Epidemica中,按英语拼写法,将“electricam”改写为目前人们熟知的“electricity”(电),并一直沿用至今。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按此拼写,创造出许多种文字的“电”字。
图1-7 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624—公元前546)
在日本,由于相当一段时间内受汉文化的影响,“雷”“电”这些字很早就进入日本古文献中,而且含义也和中国古代的一样。到了近代,西学东渐,日本大量译介西方科学著作,对“electricity”一词的翻译,早期极为混乱,先后采用过多种译名,如“ゑれきてりせいりて”“エレキテル”“野礼幾的尔”“越列吉低力的乙多”“ゑれきてゐ”“越機”“エレキ”“越列機力”“越历的里天帝多”“瓦尔华尼”“灵震机”等。1888年,受中国将“electricity”译为“电”的影响,才将“electricity”译作“電氣”,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