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湾炮台的历史沿革
龙湾炮台山突出江面,临深水而扼江口,是古代温州城与东海之间重要的海防重地,自古有龙湾寨汛等军事建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曾从瓯江北岸的黄华侵入温州腹地,再经炮台山一带攻到温州城下。这次倭寇的入侵造成了很大震惊,瓯江南岸缺乏靠近府城的军事寨堡的弊端暴露无遗。因此嘉靖后期,为抵御倭寇,官方就在龙湾炮台山一带设龙湾寨和龙湾烽堠,成为瓯江口的军事要塞。据清光绪《永嘉县志·武备志》载:“龙湾寨,在府东三十里,东接宁村,西捍府治,坐临深水,颇为险要”。龙湾寨建立后,和东面永强一带的宁村所、永昌堡等军事城堡一起,沿瓯江口组成鼎足之势,为抗击倭寇,保卫浙南社会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代晚期,传统卫所制度趋于瓦解,沿海大量的卫所寨堡等开始荒废。龙湾寨改为温标右营的专用炮台,开始向近代的炮台转型。正是由于龙湾炮台对海防的加强,使中法战争期间,从基隆出发的法国舰队经过温州洋面时没有窥视温州,直接北上镇海,从而保护了浙南一方的安全。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由洋务派掌控,开始购买一批军舰和火炮,温州地方政府也申请购置了阿姆斯特朗炮,该炮重3.5t,射程达4km,可左右旋转,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小,用于龙湾炮台正好可以和江北的镇瓯炮台组成交叉火力,覆盖此段瓯江水面。炮台建成后,先后有陈百川、洪筱山等清廷名将镇守过龙湾山和茅竹岭两处相邻的炮台。炮台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硝烟烽火,在抗日战争中,遭受了日军多次飞机轰炸。炮台山整个山体被炸得满目疮痍,特别在1945年初的轰炸,龙湾炮台顶部全毁,失去了军事的作用。炮台里的武器设备也基本被毁,唯剩下1门大炮和6门小炮,后在“大跃进”大炼钢铁时被冶炼为铁(图2~图4)。
图2 龙湾炮台全景旧照
图3 龙湾炮台南门旧照
图4 龙湾炮台修复前炮堡残状
1981年,温州市文物普查时,龙湾炮台被作为重点文物登记,炮台山引起人们的重视。1988年9月,温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东边3孔炮位。同年公布龙湾炮台为温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修复炮台西边的3孔炮位,同时修理了城墙空洞和裂缝、城墙内场地平整、上山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