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1986—2016)此文首次发表于“亚洲近代建筑研究·保护再利用网络(mAAN)第四次国际会议”(2004年10月,上海),题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十八年”。后经对全文架构调整,并增加相关内容,在“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2006年7月,广西北海)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二十年”为题作大会主题发言,并收入《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鉴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日盛,各界对其关注度加强,自2008年起,每年在前文基础上适时更新调整,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为题发布,期冀对各界了解相关情况能有所帮助。其中,“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1986—2011)”韩文版刊于韩国《建筑史论文集》第78辑(Vol.20 No.5,韩国建筑历史学会会刊,2011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1986—2014)”收入参考文献[1]。此次“第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召开适逢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特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1986—2014)”一文基础上予以调整、增加相关内容,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1986—2016)——纪念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为题,收入此次年会会刊。

——纪念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

张复合

提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二时期(新时期),以20世纪40—70年代第一时期的研究为背景,历经七年“起步”(1986—1992)和十五年“发展”(1993—2008)两个阶段,自2008年开始进入“深化”阶段。“发展”阶段的标志是:研究进入社会,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组织加强,研究领域扩展。“深化”阶段初步体现出如下特征:一是考察研究向理论层面提升,凸显学术性;二是组织健全完善,加强引导性。

关键词:阶段,起步,发展,深化,活动,中国近代建筑史


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术会议;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起步的标志。

在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可分两个时期:20世纪40—70年代,为第一时期;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持续了三十年,且仍在继续发展中的,为第二时期(新时期)。

1994年4月,台湾《建筑师》杂志发表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一文参考文献[2].,可以说是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以及第二时期(新时期)前八年(1986—1993)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

今天,距“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一文发表已过去二十二年;在此期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总的来说,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以第一时期(20世纪40—70年代)的研究为背景,已历经七年“起步”(1986—1993)、十五年“发展”(1993—2008)两个阶段,自2008年开始进入“深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