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营区建筑
1.营区建筑组群布局
军事营区建筑在功能上是驻扎军队的主要营地,在中东铁路军事建筑中占有很大比重,兵营、马厩为营区的主要建筑,部分营区还配有马疫所、仓库、食堂、禁闭室等多栋附属建筑。按照营区建筑的不同功能,营区建筑组群常见的组合形式有封闭式、行列式及散点式等三种布局形式(图1)。
图1 军事营区建筑组群布局
1)封闭式布局
封闭式布局一般为小型营区多采用的布局方式,与哨所类似,但一般设于有级别的站点。通常由兵营、马厩和仓库组合而成,外围由一个带连续射击孔的石质围墙将其围合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与它的功能有关,外部的石质围墙显然是出于自我防卫的需要,而内部的封闭院落可为士兵进行军事操练提供私密的空间和场所,具有安全性和保密性。由于它具有固定的配置和空间模式,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及群体定型化特征,因此可在不同站点进行批量复制来保卫铁路安全。但在干线上此种实例现存极少,仅磨刀石、代马沟及哈尔滨地区尚有遗存。
与军事营区建筑封闭式布局相对应的为没有围墙且防御性较弱的开敞式布局,开敞式布局又可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分为行列式及散点式两种布局形式。
2)行列式布局
行列式布局即功能、尺度、形式相似的几栋军事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而其附属建筑也成线性排列。这种布局主要用于具有大量士兵驻扎的地区且需要大量用地面积,故多设置在城镇中俄人居住区附近并且用地较充裕的边界处。如日俄战争期间,博克图曾驻第二、第二十九步兵连及第五、第十六、第二十九骑兵连,因此博克图西大营为最大的营区组群,且布置在距城镇密集区较远的山地处,四栋建筑现存两栋为兵营,另两栋已损毁,但从总图中可见四栋建筑具有相似的规模,因此可推断其为兵营或马厩。四栋建筑沿同一方向串并联布置,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保证士兵享有均等的居住条件,且其附属建筑以一定秩序布置于营区西侧。但干线的行列式布局实例比较有限,除博克图外,一面坡也出现行列式布局形式。
3)散点式布局
以兵营、马厩建筑为营区主要建筑,周边配有仓库、禁闭室、厕所、食堂等附属建筑,它们以自由零散的方式共同组成散点式布局。这种布局形式主要布置在铁路附近或俄人居住区与中国人居住区的边界处,这可能由于低等级站点在建设初期的生活设施配备不健全,而中高等级站点虽生活设施配备完善,但与庞大的生活区共用相同设施具有不方便性,因此在兵营、马厩附近设有多种功能的建筑来满足士兵日常生活的需求。由于散点式布局可随地形变化而自由灵活的布置,且在地势变化丰富的地区也可以弥补其防御性较弱的缺点,因此它是军事营区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如磨刀石、烟筒屯、成吉思汗、昂昂溪、扎兰屯等地均可见散点式布局的营区。
2.兵营建筑
军事营区建筑最主要的类型就是中东铁路护路队驻扎的兵营,也是中东铁路沿线出现较早的建筑类型之一。兵营是军事建筑中的居住建筑,依据不同兵种可分为骑兵营与步兵营,沿线大部分兵营平面功能与立面形象都有标准化的设计,体量和形象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更易于区分。
最常见的为一字型平面,内部主要有士兵居住空间、陆军司务长居住空间、盥洗空间、药房、餐厅等功能性空间,来满足护路队日常生活需求。依据标准图纸,兵营进深约7.06俄丈(1俄丈=2.134m),开间柱距约2俄丈,开间尺度由内部士兵居住单元的空间数量而决定(图2),如在296人及254人兵营开间分别约为51.96俄丈和43.5俄丈,并通过放置床位将空间划分为居住空间和交通空间,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实测扎兰屯、穆棱、昂昂溪兵营时,其进深均约15m,开间分别约36m、52m和88m,均为比兵营标准图纸小的规模。兵营规模虽不相同,但在兵营尽端均开设疏散口来满足内部士兵的疏散要求,也可在疏散口前设门斗形成双层空间起到过渡及保暖防寒的作用。同时由于兵营空间为大跨度,框架柱网为主要结构形式,并在干线附属地内有17260平方俄里的林场,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因此兵营的框架柱网结构均采用木柱和木梁。而兵营的外墙材料为砖、石或砖石混合,外墙究竟采用何种材料,与兵营所处地方的资源条件有关。如中部平原地区具有丰富的砖材资源,可以满足兵营快速和标准化施工要求,因此富拉尔基等地区兵营多采用砖材作为外墙材料,而哈拉苏、博克图兵营采用大兴安岭地区充足的石材作为主要外墙材料。虽然外墙材料有所不同,但兵营外部形象极为相似,均采用双坡屋顶,屋顶上设有采光兼具换气功能的高窗或侧窗,但干线上现存实例较少,现存大部分兵营的屋顶均不带高窗或侧窗。除此之外墙面也采用尺寸约为1.2m×2.2m或1.7m×2.2m的窗洞口连续排列在居住单元间,外墙上常有增加稳定性的扶壁,山墙上有简洁的砖砌落影,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外观模式而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图3)。
图2 兵营建筑标准设计图纸
(来源:参考文献[2])
图3 标准化兵营整体形象及内部空间
(来源:参考文献[3])
兵营所具有的标准化设计特征,使不同地点的兵营建筑在平面布局以及外观形象上有强烈的相似性,能够快速建造,满足战争时期沙俄对兵营建筑的大量需求。但在博克图、扎兰屯、完工等地区也有采用标准化兵营的演变形式,如将双坡屋顶变为四坡屋顶,将简单的一字型平面演变为复杂多变的形态,这可能由于随着战争的发展,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因此要丰富士兵的日常活动,故而采用非标准化的设计形式来满足更多功能需求(图4)。
图4 非标准化兵营
(来源:参考文献[3])
3.马厩建筑
马厩是中东铁路护路队骑兵营的附属建筑。在20世纪初至辛亥革命前,骑兵由19个连扩充到36个连,因此一些普通的民用建筑也会被临时充作马厩使用。马厩大多分布于铁路沿线附近,或以城镇为边界,在城市镇靠近铁路一角或在城镇外一角布置,与兵营共同保护铁路和城镇。
从形式上看,马厩接近于简易兵营,其标准化设计为沿开间方向布置4排马槽,马槽尺寸约为1.7m×2.7m,走廊宽约2m,因此除外墙其进深为14.8m。实测扎兰屯及穆棱马厩进深分别约为14.8m和15m,符合标准图纸(表2)。马槽沿长边布置并由其数量决定开间尺度,但在内部空间格局划分上与兵营具有明显的差别。马厩将兵营的三条走廊变为二条走廊,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来看,马匹与人体相比体量大,因此将交通空间进行整合,以满足马匹的行走宽度且保证可畜养较多的马匹,在两侧尽端各开有三个宽约2m、高约2.6m的小门,每个小门前面形成一个小空间作为室内外的缓冲空间,这是马厩的标准平面形式,即一个平面单元。为满足两个疏散门之间的疏散距离的要求,当马槽数量使开间达到临界值时,在马厩中部开设宽约2m的疏散门来保证其疏散距离,从而形成两个单元的组合,逐渐由方形拉伸为扁长的形体,但总体模式仍保持不变(图5)。
表2 马厩标准设计图纸及案例
(来源:参考文献[2])
图5 马厩平面标准化设计
马厩同兵营一样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框架柱网式的空间结构及外部简洁的装饰。但马厩的屋面常设有换气天窗,且这种换气天窗为断续性排列,区别于连续排列的兵营天窗,既能满足马厩的通风采光也能保证马厩的适宜温度,同时墙面也开有约1.7m×0.85m且距地面较高的扁长形窗依次排列,因此从外观上即可区分兵营与马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