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旅顺的城市生成及其特质

1.城市生成的原动力

旅顺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与港口条件使其成为东西方列强侵占和争夺的重要战略目标,这种非典型意义的特殊性及稀缺性正是旅顺价值所在。

中国近代沿海新兴城市的生成与发展往往带有殖民语境下被动发展的特征,以上海和青岛为例,上海的城市近代化开埠后由英、法、美等租界的规划建设带动,租界的设立给上海城市结构、功能形成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德国于1898年占领青岛后,第二年即公布青岛新城的“建筑规划”,德国人对青岛地区的建设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参考文献[2].。然而旅顺市区的生成并非受外力推动或商业引导,由晚清政府自主兴建,以军港带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与中国近代众多沿海开埠城市的诞生方式有所不同,它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作为北洋水师的军港和保障基地,旅顺在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之前已经被建成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近现代城市雏形,无论权力更替下风格如何替代,清之兴建奠定了旅顺的城市基础。英国船员詹姆斯·艾伦在甲午战争期间对旅顺城内状况有这样的描述“1000多间民房、两家大剧院、两座庙宇、一些银号和旅店,较天津,旅顺口建设得要好得多”参考文献[3].

以往关于旅顺近代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往往更偏重俄日侵占时期,不能否认这两个时期内发生了更加丰富的营建活动,但推动旅顺迈向近代化的原动力来自洋务运动,位列世界前五东亚第一的军港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都是其物化的表达。旅顺建筑也是研究洋务运动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源,可以作为国内洋务运动时期建筑研究的重要补充。

2.城市不等称的双重属性

旅顺港的建成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水深不冻。往来无间;山列屏障,以避飓风:路连腹地,便运糗粮:土无厚淤,可浚坞澳;口接大洋,以勤操作;地出海中,控制要害。”参考文献[4].旅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使其地缘价值在海权扩张时代迅速攀升,当军港与海防工程告竣时,旅顺已成为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在远东的必争之地。旅顺作为军事重镇经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清华战争、苏军对日作战等军事活动,应对战争的相关举措及战争本身都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浓厚的军事底蕴,在城市管理权属的数次更替中始终以军港为其核心,军事职能是理解旅顺这座城市的关键所在。时至今日,旅顺依然是我国海军的重要基地之一。

根据尼尔逊城市分类方法,城市分为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商业城市、国际性旅游城市等可以进行单一职能分类的城市、综合专门化职能城市(简称综合城市)、非综合专门化职能城市(简称非综合城市)和无专门化职能一般城市(简称一般城市)参考文献[5].。那么旅顺可以称之为单一城市职能分类中的军事城市。

属性(attribute)源自拉丁文“adtribuere”,意为归属、赋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中属性的定义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属性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本质以及城市与其他事物之间发生的关系。旅顺是一个以军事职能为主并伴生非完全态城市职能的特殊案例,旅顺城市的双重属性取决于我们看待城市的不同视角,即军事建设角度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不等称的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既造就了旅顺过去独特的城市和建筑现象,也将对旅顺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