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群星灿烂 和谐共生
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创建于全球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的时代,这首先给了西浦与国际一流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进行办学探索的机会,而且具有站在前人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肩膀上、没有历史包袱、一张白纸好绘宏图的后发优势;其次,西浦在中国中外合作办学中起步早,就教育探索和国际化来说,又有相对的先发优势;再次,西浦站在世界平台上整合资源和探索办学模式,起点高,这给了西浦在办学和教育上超越的机会;最后,当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强国、影响世界发展的关口,西浦诞生于中国,诞生于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长三角地区、素有“地上天堂”的美丽苏州、国家对外开放综合实验区的苏州工业园区,天时、地利、人和为西浦敢梦与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战略上讲,西浦不是简单办一所学校,而是试图实现四个方面的跨越:①根据世界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新的办学和教育模式;②探索适合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组织的新型大学组织管理模式;③探索在全球化背景和网络时代下新型的大学与社会互动关系;④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
在西浦五周年庆典时,我们基于西浦的探索实践,编写了《探路新大学——西浦的故事》一书。在书的扉页,我写道:“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定义大学的时代,西浦不仅仅要回归大学精神,更要借鉴中西文化与教育精华,整合全球资源,建设一所符合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大学。”当时,通过短短五年的实践,西浦在多方面已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同时社会和同行也有了很多疑问,在同样的土壤和文化背景下,西浦为什么能在教育上有所突破?利用五周年庆典,为了让大家全面了解西浦和一窥西浦快速发展的秘诀,我们用素描的方式,请西浦发展过程的参与者如学生、老师、管理者、家长、相关支持者等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娓娓道出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以各类发生在校园的故事来呈现西浦的五年发展历程。正如我在该书序言中描述的那样:
虽不是字字珠玑,但记录了西交利物浦人探索的心路历程。
尽管视角不同,却展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如何造就或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在世界驰骋。
我们看重的不是学得知识和得到文凭两张,而是在学习中健康地成长,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以实现“快乐生活,事业成功”的传承。
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一所逐步受到广泛赞誉和认同的独特的国际化大学在教育普遍受到责问、令世界惊奇,且具神秘色彩的中国土地上诞生。
是什么让一个长期被呵护、一直被照顾、似乎除了考试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入学后迅速转变为一个“大人”,自信、独立、主动、担当、真诚……?
是什么使不少按高考成绩充其量进一个好“二本”大学的年轻人四年后可与世界任何一所一流大学毕业生同台竞争,甚至优胜?
是什么使那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和挑选、大都来自一二年级甚至文科生、按兴趣组合的有点业余的西浦学子在享有盛名的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中与许多名校“专业队”的较量中屡获佳绩,稚气中流露出其不屈的老成?
是什么征服了世界名校,给予西浦学子以特殊的待遇,将其揽于麾下,连向来挑剔的英国帝国理工的EEE也在研究生招生说明中明确指出,只接受中国九所(C9)和“985”、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申请?
是什么帮这些入学时很稚嫩的孩子在毕业时能同时受到世界Top10大学和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使他们往往面临快乐的选择之痛?
是什么吸引众多国际级科学家落户苏州和一个稚嫩的大学,利用其经验和学识,开启极具挑战和刺激的新的教育与研究探索旅程?
是什么刺激这帮教育领域的探索者独辟蹊径、大胆探索,数年之中,校园内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师生纷纷将国际级大奖斩获囊中?
是什么使新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大学文化、学习行为、学教互动……在这里涌现和受到好评?
…………
您心中也许还有很多困惑或疑问,从这些故事中您也许会自己找到答案,并给出您自己的回应。
六年的探索非几句话能说清,但在我们心中,是世界发展趋势、社会需要、挑战的环境以及师生和各方支持者与我们一道创造了高教领域这道亮丽的风景。
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之需求、吸收东西方教育之智慧、整合国际教育之资源、探索高教新模式、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甚至世界高教之发展是我们的使命。
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帮学生认识自我、明确目标,以调动和释放其内在动力及潜能,是我们的基本育人理念和憧憬。
营造“多元、规则、自由、创新、信任”的国际化大学氛围和文化,让师生浸润在思想和智慧中而不断自我升华与茁壮成长是大学的基本功能。
培育学术共同体和科学社区,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打造全球互动与合作的网络环境,营造思想的自由市场,是我们的重要活动。
通过自省、互动、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成长,促进老师创造,强化学校社会互动,以影响和服务社会,是我们永恒的责任和履行使命的途径。
现在,西浦10岁了!西浦在中国土地上的崛起,已备受学生、家长、社会及国内外同行关注和热爱,西浦也专门成立了“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通过理论文章、政策建议、学术论坛、各类培训班在业界开始了广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传播,以践行其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的使命。为了更全面地展现西浦十年探索,为各界提供一本可资研究和探讨的深度案例,我们放弃了五周年时编辑《探路新大学——西浦的故事》的思路,不再是简单讲各自的故事,而是根据大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大学发展和管理的理论体系,包括大学治理、管理、组织架构、教育模式、教学活动、学生工作、国际化等,将西浦的探索上升到理论层面,但又不是简单的理论分析,而是在理论研究和构建的同时,以西浦探索实践和各类故事、事件、文件作为支撑,既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又使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多彩,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书名的选择上我们曾纠结过,是选一个比较理论的名字,还是一个通俗的名字?最后我们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广泛性——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倾向于以通俗的语言命名。我最初提出的名字是《“我们”的大学》,这里“我们”指的是所有跟这所大学有关的参与者,其寓意为大学本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很长时期这些参与者合作开展的各类活动的体验和演化过程,是一个寄生于社会并与之不断互动和共生的生态系统,换言之,是由所有这些参与人共同缔造的,所以应该由他们讲出他们的故事、认知和努力,从而构成一本关于大学构建、律动的交响曲,有思想,有主题,有系统,有理论,有实践,有丰富多彩的感悟和故事。然而,同事在编著的过程中觉得这个名字不过瘾,不够直白,于是有了现在的版本“我的大学我做主”。虽然这个名字很通俗,书中故事和资料也非常草根、接地气和丰富有趣,但实际上这是一本很理论的书,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呼应呈现一所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管理体系,用感悟和故事等串联本书有利于理论对接现实,引导读者结合理论进行反思和思考。
本书分为七章。为编著本书我们动员师生员工,以及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提供故事和素材,共有我校几十位老师、员工和学生参与编著。全书由席酉民教授统筹指导并设计章节结构和内容框架,第一章由张晓军执笔,第二章由席酉民、张晓军、解启健、王堃合作完成,第三章由张晓军、解启健、蔡文斌合作完成,第四章由毕新主笔,第五章由张晓军执笔,第六章由席酉民、张晓军合作完成,第七章由张晓军执笔。席酉民教授详细阅读了全书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杨民助教授提供了大量支持,张晓军、王妮娅、褚静枫协调了全书的编写并通读了全文。因为是探索,且我们还在路上,书中不足或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和指正,如果这本小书能引起大家对教育的更多深思和行动,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可以说,西浦是高教领域的一只麻雀,通过这样的解剖试图有助于同行与我们一道更深入地探索未来的办学,以改进我国当下备受诟病的高等教育,帮助中国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明。有人也将西浦比喻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匹“狼”,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别样的生机,在一定意义上刺激或促进正在试图变革的体系更上一个台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力量就会很大,就有可能使中国学生成为未来世界的真正“国际玩家”,驰骋世界!就有可能让中国教育有能力和底气支持中国实现强国梦,屹立于世界,扮演好大国角色!
席酉民
2016年1月28日于西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