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译·注·评(翻译名师讲评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短文 到底要准确到什么地步?

在本节翻译评论中有这样一个句子He was neither a genius nor, as he often said himself, a saint。原来的译文是“他常这样评价自己:我不是天才也非圣贤”(As he often said himself , he was neither a genius nor a saint)。就一般大意而言,其实意思和原文也没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你如果这么把译文读给曼德拉听,他肯定会频频点头,谦虚地说,我确实两个都不是。

但是严格地从逻辑角度看,这句话掺杂了两个人的观点,一个是作者的观点,另一个是曼德拉的观点。作者否定了两个,即他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圣人,但是曼德拉否定了后面的一个(他不是圣人),却没有提及前面的那个(他不是天才)。

可是从更大的语境来看,曼德拉肯定也否定前面那个,我们几乎找不出任何理由来说明曼德拉不否认自己是天才。但是句子本身只涉及曼德拉对后者的态度。那么我们怎么来看上面的译文呢?

我们最好不要从一元思维看这个问题,而应该把语言解读过程中可能参与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就本文而言,我们也许应该接受更贴近原文的译法“他并非天才,且亦如他常说的,也非圣人”,但仍然应该看译文发表在什么场合,普通大众读物中未必要计较这点微小的差异,但较为正规的语境则应该排除任何逻辑上有偏差的译文。

比如说,逻辑严密的文本,如法律文本中,“他常这样评价自己:我不是天才也非圣贤”这样的译法就不宜容忍,但抒情的、随意的、非正规的文本中,特别是翻译略带改写的情况下,译者未必需要那么斤斤计较。但是就严格意义的翻译而言,或者说仅从文本本身的意义而言,“他常这样评价自己:我不是天才也非圣贤”这个译法是错误的。

有时我们容忍一些不够准确的译法,因为翻译的决策除掉文本还有很多文本外因素需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