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译文需要沿原文逻辑走吗?
第一段中有这么一句During the brutal years of his imprisonment on Robben Island, thanks to his own patience, humor and capacity for forgiveness, he seemed freer behind bars than the men who kept him there, locked up as they were in their own self-demeaning prejudices,有一位同学是这样翻译的:“他的耐心、幽默和宽恕力支撑他度过了在罗本岛监狱的牢狱之灾。他虽然身陷囹圄,但却比看守监狱的人更加自由。他的看守们恰恰被自取其辱的偏见所禁锢。”仅仅就语义来说,译文包括了原文所有的信息,因此似乎也不必提出什么意见了。但是只要细看,就会发现译文的轻重缓急、前因后果和原文有颇大的差异。原文的逻辑思路基本是:在坐牢期间,因为某些气质,他更自由。但译文的逻辑就比较松散混乱:某些气质支撑他度过牢狱。虽然坐牢,但他更自由。看守被偏见所禁锢。你一下就看出译文至少有三个意群,因为句号使句子分成三句。第一个意群是“气质支撑他”,这个“支撑”的意思原文根本没有;第二个意群是“虽然坐牢,但更自由”,这个“虽然……但是”的关系原文也没有,原文“更自由”是因为那三个气质(耐心、幽默和宽恕),由thanks to清楚地表达出来。第三个意群是“看守被偏见禁锢”,这个原文虽然有,但是看守和曼德拉比较的意思没有了。说实话,译文第二部分说曼德拉“更自由”都不知道和谁比较更自由,因为看守这时还没在句子中出现,未出现的人物怎么比较?另外还有些小的地方,如“之灾”的概念,原文也没有。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翻译时难道也需要注意这些牵涉到轻重缓急、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吗?就原文和译文的对等来说,这些问题当然需要照应到。这个问题目前看来很严重,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译文,意思不算大错,但就是思路和原文很不同。当然,我们也不完全排除个别情况下,译者为行文方便,有些变动,如这段中serving more than 27 years in prison for his belief that all men and women are created equal这部分,严格来说应该和原文前半部分有关系,也就是说,后面的27年恰恰是前面展现的时间或是实现前者的条件,没有后者前半句中的榜样也就没有了。有人把坐牢27年放到前面,放在“第一”后面,但这样逻辑不通,因为坐牢并非成就之一,成就之一是榜样,坐牢是榜样得以展现的舞台背景。可是若放到句子后面就很难把前后连成一句,所以我们也不反对忽视原文serving和主语间严格的逻辑关系,略作些调整。
总之,译者要灵活处理,无关紧要的关系放弃一些倒也并非完全不可,但总体上看,随便不顾原文逻辑思维会有改变原文信息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