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考点一 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如下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例1-1】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2012年多选题)
A.人的劳动
B.劳动资料
C.自然条件
D.劳动对象
E.生产关系
【解析】ABD本题考查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的基本要素。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例1-2】下列要素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是( )。(2014年单选题)
A.劳动者
B.生产工具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解析】D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成为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考点三 社会经济规律
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在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往往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①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不管人们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③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按照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②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③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例1-3】下列关于社会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2年多选题)
A.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
B.人们只有认识了经济规律,它才能发生作用
C.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E.人们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制定经济规律
【解析】ACD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