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科技语体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写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基本手段,通常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前四种各有其特点、功能,属于不同的思考类型,解答不同的问题,最后一种一般依附于前四种,不大可能单独存在。科技领域中,常用记叙如实地陈述事物的产生、运行过程,用描写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面貌、状态,用说明明白地传授事物的概念、知识及操作方法、规则及技巧,用议论抽象地解释事物存在、运行的原理、机制,用抒情直接地表达对特定事物的某种感情;这些都成为科技语体的表达方式。
2.3.1 记叙
1. 记叙的含义
记叙是把事物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记叙回答“进行着、存在着或发生了什么”“经过如何”“怎样做”之类的问题,基本功能是“以事告人”,主要特点在于其内容的过程性,即一定的顺序性、持续性或时间性。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达方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产生、变化、发展到结束的过程,运用记叙可以将这一过程如实地表达出来,这对先了解事物的现象,进而再探索事物的本质非常重要。记叙的对象可以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各个学科门类都可囊括其中,可以说科技领域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的任何方面都可以成为记叙的对象,因此记叙在科技语体中广泛使用。
2. 记叙的要求
1)人称要合适
记叙的人称是写作者记叙的观察点(视点)、立足点,就是从写作者自己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表示其以何种身份、从哪个角度来进行记叙,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也出现不少。
第一人称记叙是写作者从当事人、见证人的角度,用“我”“我们”的口吻记叙其所见、所闻、所历。“我”“我们”可以是写作者本人,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科技语体中常出现“笔者”“作者”“本团队”“本项目组”之类的称谓记叙,这类称谓显然指写作者,故也属第一人称记叙。一些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虽没有或很少出现这些称谓,只进行客观记叙,但本质上也属于第一人称记叙,只是在形式上省略了罢了,这就如同语法中的省略主语句一样。
第三人称记叙是写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从局外人的角度或口吻进行记叙,人称常有“他”“她”“他们”“本文”“本研究”“本课题”等。这类人称记叙中,有时也会蕴涵写作者主体“我”,但形式上并不出现,实际上写作者主体已经退居幕后,未介入被记叙的对象。
第一人称记叙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历,显得十分真实,而且是面对读者记叙,具有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的优点;但由于记叙者是当事人,因而受到“我”的限制,记叙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活动范围以内的事物。因此,第一人称记叙不便于反映广泛的客观世界,不便于表达复杂的事物,也不便于表述“我”以外的他人的思想认识。相反,第三人称记叙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自由地展示,表现范围广泛,写作较为自由、灵活,能把事物直接展现给读者,但没有第一人称记叙那样富有真情实感、亲切自然,掌握起来相对来说困难一些。
这两种记叙各有长短,写作中要根据内容特点进行选择。选定以后,通常应该保持不变。但有时为了避免只使用一种人称的不足而同时取得两种人称记叙的效果,实际中还存在两种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但不宜频繁变换,即使变换,也应交待清楚,记叙的线索应该连续。
第二人称记叙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从“你”“你们”的角度或口吻进行记叙,有时是局部性的,有时是整体性的,有时还能达到第一、二人称记叙难有的效果。例如:“当你走进钟表店时,不难发现许多钟表上的指针和钟摆已经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不断闪烁的数字,这就是以液晶作为显示材料的新一代电子钟表。”“你想见识一下这个奇妙的球体吗?容易得很,现代足球是由12块黑色正五边形和20块白色正六边形球皮缝合而成的。与足球不同的是,C60的结构是球形网笼状的(C60的结构模型见图1-2)。”
2)交待要明白
记叙通常涉及事件、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结果等要素。这些要素通常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了会影响事物的完整性,进而降低记叙的效果。因此,记叙一定要做到清楚、明白,该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缺少,在要素不缺少的情况下,还要达到清楚、明白,不要含混。
3)详略要得当
详略得当就是要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好记叙的快慢和疏密,分别采用详叙或略叙,以突出重点,避免记流水账式的写法。疏就是粗写,几句话就上下几百年,纵横数千里;密就是详写,下笔千言,只写一景一物,一细节一局部。记叙慢的地方通常是详叙,记叙快的地方通常是略叙。可见,疏和密、详和略、快和慢,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
记叙要做到疏密有致、详略得当、快慢相间,首先要考虑主题表现的需要。用来表现主题的主要内容当然应该重彩浓墨,反之自然是轻描淡写。其次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读者未知、欲知、难知的内容,理应泼墨如云,洋洋洒洒;反之则应惜墨如金,浓缩精巧。这样,记叙才能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进而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3. 记叙的方式
记叙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还有详叙和略叙、总叙和分叙等。
顺叙是最基本的记叙方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或时间先后的自然顺序来记叙。其特点是来龙去脉清楚,言语的层次、段落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符合阅读习惯,但写不好时容易平板、乏味。
倒叙俗称倒插笔,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某个片段提在前面记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记叙。当然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记叙,否则就是逆叙了。其实,倒叙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方面与顺叙没有多少区别。倒叙的特点是能够快速抓住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但不要刻意为了倒叙而倒叙,形成老套路。倒叙时,要注意过渡自然,界限分明,起讫清楚。
插叙是按表达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主线记叙而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事情的记叙。这种记叙可使言语表达更加充实丰富、曲折有致,但必须服从主题需要,不可喧宾夺主,节外生枝,还应承接分明,衔接自然,不要断线。插叙与倒叙容易混淆,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序中的一个片段,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倒叙所述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有过渡文字(过渡段或过渡句)。
平叙也称分叙,就是平行记叙,即记叙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通常是先记叙一件,再记叙另一件,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种记叙运用得好,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但使用时除了必须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外,还要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起讫时间交待清楚。
补叙是对前面记叙过的内容加以补充、解释。这种记叙文字较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去掉所补充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衔接起来。
详叙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记叙。略叙是对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进行简略、概括的记叙。两者相结合,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记叙的起伏。
总叙是用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总体面貌作概括记叙,给人以一个总体的印象。分叙是对一件事情从不同方面进行记叙。两者相结合,使记叙点面结合,粗细相间,快慢相宜,从而显示出言语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在较为复杂的记叙类写作中,各种记叙方式通常是混合使用的。
4. 示例
【1】
最早对月球进行探测的国家是苏联。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这个直径约1米、重约1.5吨的球体与月球擦肩而过,拍下了世界上第一批从地球上无法看见的月球背面的照片。同年9月,“月球”1号进入日心轨道,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行星就这样诞生了。此后,苏、美两国先后发射了50多个各类月球探测器。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0日22时59分,第一个踏上了月球多尘的表面。这是人类与月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王小彬.科学百科[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74.)
【2】
1975年,一位年轻的化学教师对星际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英国苏克斯大学化学系讲师克罗托。
在当时的观念看来,茫茫太空,一片荒凉,只能有简单的分子存在,根本不具备形成复杂分子的条件。当时发现太空中最大的分子是HC6N,它由6个碳原子、1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形状就像一条大辫子,较大的氮原子是辫子的根部。克罗托在实验室里制备了HC6N,并测量了它的微波谱。然后请天文学家帮忙,看看太空中有没有这种六个节点的辫子。根据克罗托提供的微波谱,天文学家很快在太空中找到了HC6N。克罗托不肯罢休,于1977年,又制备了七个节的辫子HC7N,又在太空中发现了。据此微波外推,可以认定,九节辫也存在于太空中。到了1982年,他又推证出十一节辫。此时,克罗托已感受到了大辫子巨大的诱惑力。他看到一份报告上说,石墨电极之间高压放电时,曾产生过33个碳原子构成的C33,便想象,渺渺星空之中,应该有长达三十三节的大辫子HC33N(多么大胆的想象!这就是创新思维!)。
(初玉霞.有机化学[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11.)
例【1】讲述了苏联、美国最早进行月球探测活动的有关事件、结果,告诉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探月历程。例【2】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英国苏克斯大学化学系讲师克罗托,从1975年对星际分子产生浓厚兴趣开始,探索太空中复杂分子是否存及其存在形态的前后经过,一直到大胆设想存在三十三节的大辫子HC33N,有很强的时间顺序性(如关键年代1975年、1977年、1982年)、认知过程性(设想、实验、实物)、结果递深性(六节辫、七节辫、九节辫、十一节辫、三十三节辫),所涉及的事件、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结果等要素交待非常明白。此两例均是“以事告人”,即把什么时间发生的什么事情按一定时间顺序详略有度地表述出来,让读者增长了见识,了解到事情真相,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记叙,而且都是第三人称顺叙。
2.3.2 描写
1. 描写的含义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把事物的形象(物质或精神实态)和特征具体、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能把事物具体生动、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写作者通过具体、形象的言语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其特点在于造型性和可视性,回答“什么样子”“什么状态”之类的问题,基本功能是“以形示人”。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这种表达方式。描写的对象可以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各个学科门类都可囊括其中,可以说科技领域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的任何方面都可以成为描写的对象,因此描写在科技语体中也广泛使用。
描写和记叙通常结合在一起使用,有时难以分开。二者区别在于:记叙着重对事物进行介绍和交待,使之清楚明白,告诉读者存在、发生了什么;描写着重对事物及其所处环境进行描绘与刻画,使之生动传神,历历在目,告诉读者究竟怎么存在、发生着。
描写的构成要素包括对象、视点、人称、方法等。描写的对象大体分为人、事、景和环境,感应于写作者的不同感觉器官,本质上用来表述写作者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等,也诉诸读者的不同感觉器官而形成各种形象,如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触觉形象、幻觉形象等。描写的视点指观察者的立足点,如方位、距离、角度、状态等。描写的人称与记叙的人称具有一致性:用第一人称描写,对象只能限制在“我”的活动范围内,超出范围的就不宜写进去:用第三人称描写,对象不受时间、空间、心理、生理的限制,视点可以比较精确或者模糊,要求不那么严格。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视点不同,被观察的对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形状。描写的方法有概括描写和详细描写:前者是用简略的言语对描绘的事物稍加勾勒,写出大致的轮廓,类似于绘画中的写意画,粗笔勾画,粗描淡写;后者则是用较多的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某一事物,类似画中的工笔画,侧重于局部或细节的刻画。
2. 描写的要求
1)目的明确
描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为刻画事物、表现主题服务。过分描写、铺陈均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甚至会走进为描写而描写的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里去。
2)重点突出
描写要把握事物的独特之处,有选择、取舍,不要机械、琐碎地表现事物的任何部分或细节。描写如同绘画,应事先理清脉络,合理布局,由描写的对象各部分自然衔接的顺序,按照一定逻辑或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一层层或一步步地来描写。
3)形象逼真
描写要形象清晰、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具体真实、感染读者。描写对象时,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达到具体、形象;描绘对象的形态时,要冷静客观,除非表现或修辞需要,都要严格按照其实际状况进行描述,排斥虚构和主观想象,讲求科学性,给人以真实感。
4)不落俗套
描写时不能为了求生动而不惜照搬某种套路、范例,否则就容易落入俗套。古今中外那么多名著,能给大众提供非常丰厚的写作范例,但对其只应借鉴而不要机械模仿,写作者要提高捕捉形象的能力,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创新求异。
3. 描写的类别
(1)从描写的风格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使用大量绚丽的词汇、生动的语句、贴切的修辞、斑斓的色彩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白描是抓住事物的特征,用质朴的语言文字,廖廖数笔就快速勾勒出事物的形象,实际上相当于以记叙的方式来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事物的外貌(肖像)、内涵及特征(对于人物还往往辅以对其心理、言语和行动进行描写)。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所写的事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事物,达到以虚写实的目标。
(3)从描写的对象分为对象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象描写是通过对所描写对象的外貌、行为(对人物来说还包括言语、心理、行动)等各个方面的描写,勾勒、塑造、刻画事物的特征、形象(对人物来说还包括性格),既要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事物特征本质化,又要抓住事物的个性特点,使其个性化,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环境描写是对描写的对象和与之发生关系的外界条件如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景物包括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河流、冰川、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建筑、住所等。
(4)从描写的层面分为整体描写和细节描写。整体描写是对在特定自然、社会环境和特定时间、地点中以对象活动为中心的整体画面进行描绘,对渲染氛围、铺垫情节、刻画对象起着重要作用,通常需要与多种表达方式交替使用。细节描写是对事物、环境、场面等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对象、外貌(对人物来说还包括动作、神态、心理)及自然景观、场面氛围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对刻画对象、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相当重要。这就是“细微之处见精神”,表面看来无关紧要,但能以小见大。
4. 示例
【1】
乌龟的龟甲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龟甲呈拱形,虽然很薄但非常坚固,它的跨度很大,包含许多力学原理。虽然它的厚度只有2毫米,但即使是一个成年人站在上面也压不碎,用铁锤来使劲砸,也不容易砸碎它。龟甲的这种特性引起了专家的兴趣,他们便模仿它制造出了有“陆战之王”称号的坦克。
武器专家们从龟甲的特殊的结构中受到启发,他们根据龟甲中的力学原理,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小游民”。它以美国的一种履带式拖拉机为基础原形,车体和履带被加长,并在上部的三角钢架上铆上10毫米厚的钢板,形成乌龟壳形状。“小游民”坦克诞生后,并没有参加过实战,但它的诞生却是坦克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王小彬.科学百科[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8.)
【2】
大约几百万年以前,当地球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地面上尽是高山和岩石,既没有平地,也没有泥土。大地上是一片寂寞荒凉的景象,毫无生命的气息。
白天,烈日当空,石头被晒得又热又烫;晚上,受着寒气的袭击,骤然变冷。夏天和冬天相差得更厉害。几千万年过去了,这一冷一热,一胀一缩,终于使石头产生了裂缝。
有的时候,阴云密布、大雨滂沱,雨水冲进了石头缝里面,有一部分石头就被溶解。
到了寒冷的季节,水凝结成冰,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更容易把石头胀破。
狂风吹起来了,像疯子一样,吹得飞砂走石;连大石头都摇动了。
还有冰川的作用,也给石头施上很大的压力,使它们破碎。
就是这样:风吹、雨打、太阳晒和冰川的作用,几千万年过去了,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大石块变成小石块,小石块变成石子,石子变成砂子,砂子变成泥土。
这些砂子和泥土,被大水冲刷下来,慢慢地沉积在山谷里,日子久了,山谷就变成平地。从此,漫山遍野都是泥土。这是风化过程。
但是呀!泥土还不是土壤,泥土只是制作土壤的原料。要泥土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
(高士其.细菌世界历险记 菌儿自传[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249-250.)
例【1】对乌龟的龟甲从其各个方面如形状、厚度、跨度、力学原理等进行了表述,还使用了夸张手法,将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随后对根据龟甲中的力学原理造出的坦克(“小游民”),从原形、构造原理、结构组成等方面进行表述,通过与前面对龟甲的表述的对照,将坦克的“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例【2】首先从总体上表述了几百万年以前的地球所呈现出的那种毫无生命气息的荒凉寂寞的景象,接着以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地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风吹、雨打、太阳晒和冰川作用,最终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大石块变成小石块、小石块变成石子、石子变成砂子、砂子变成泥土,以及砂子和泥土被大水冲刷下来慢慢在山谷里沉积,进而山谷就变成平地、漫山遍野变成泥土的风化过程。此两例均是“以形示人”,即把事物的形态在基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按作者的感知和认识生动有趣地表述、描绘出来,使读者能够富有感想地、形象化地认识事物,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属于描写。
2.3.3 说明
1. 说明的含义
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科学、平实的解释、介绍或阐述,即用简洁的言语解说和阐释抽象事理。其基本特点在于解说性,回答“是什么”“有什么”“如何办”“怎么操作”“注意事项”之类的问题,基本功能是“以知传人”,就是将有关知识、原理、方法、步骤、技巧、规定、要求等传授或告诉给读者,使读者对所介绍的事物有清楚的了解、正确的认识,从中获得知识。例如:“北京是一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是说明,而“北京这座大城市拥有2000多万人口”,则是记叙,记叙一般与“是”字无缘。说明的应用非常广泛,教材、词(字)典、报告、产品介绍、使用说明、旅游指南等都离不开说明。在记叙类文体中,说明用来介绍背景、人物经历、环境方位和物体的功能及使用方法等。在议论类文体中,说明用来交待情况、援用论据和作某种诠释性的注解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说明的应用更加广泛,说明在科技语体中普遍使用。
说明具有内容的科学性、言语的简朴性和行文的有序性三方面特点。说明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符合客观实际,分类清楚,种属分明,给读者以科学知识,这就是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言语要简洁、朴实,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准确、可靠的知识,有时还可带一点风趣,这就是言语的简朴性。说明必须按照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规律性,以严格的顺序进行说明,即所谓的“言之有序”,这就是行文的有序性。
说明的构成要素包括说明的对象、说明的中心、说明的材料、说明的方法四个方面。说明的对象最多、最广,理论上可以没有限制,可以是具体的、抽象的,可以是事物、事理,可以是现象、观念……,可以说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说明的对象。说明的中心就是根据行文的主题和目的,给说明的对象划定范围,确定说明的角度和重点,进而决定行文的内容。说明的材料是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说的事实依据或相关材料,必须真实、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可以大致分为事实性材料和文献性材料。事实性材料来自观测、调查、勘测、挖掘、解剖、实验、分析、体验等实践活动以及某种观念、认识,文献性材料来自收集、下载、阅读、鉴别、对比、考证的相关资料、文献,强调出版、凭据和引证出处。
2. 说明的方法
说明的方法主要有概括说明、描述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比较说明、比拟说明、分类说明、分解说明、引用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举例说明、故事说明等。
(1)概括说明是对事物作概括、介绍性的说明,是一种最为基本的说明方法。
(2)描述说明是通过对事物作一定程度的描绘来叙说事物,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使被说明事物的形貌具体、特征鲜明。
(3)定义说明是用简明的言语把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概括出来,将事物的属性和种差清楚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说明的这种下定义不同于议论时的下定义,前者在于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后者则在于增强论证的严密性和说服力,二者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大相同。
(4)诠释说明又称解释说明,是对事物的某种属性进行注解、阐释,比定义说明较为宽泛、自由,可从各个方面来注解、阐释。有些被说明的事物虽然有了定义说明,但读者还是不能明确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这时需要辅以诠释说明来进行必要的说明。
(5)比较说明是将几种有关的事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明,将这几种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清楚地展现出来。
(6)比拟说明是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事物的复杂性、抽象的内容写得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让读者较为容易地了解、理解、明白深奥而复杂的事物。
(7)分类说明是根据事物的性质、形状、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差别,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逐一加以说明,使读者先清楚地理解事物的各个类别进而再把握事物的全体。
(8)分解说明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说明一个个部分,使读者先具体地认识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而再认识事物的整体。
分解说明与分类说明相似,但有本质区别。分类体现属与种的关系,而分解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类得出的一个种,必然具有属的特性,而分解得到的各个部分,就未必具有整体事物的特有属性。分类说明适于成类的事物,分解说明适于单一的对象。
(9)引用说明是用有关资料(如辞书、文献、故事、名言、谚语等)来进行说明,充实说明内容,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10)数字说明是用具体的数据来准确地说明事物,其特点是准确、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很多事物是可以定量地说明其本质和特征的,因此数字说明的应用十分广泛。
(11)图表说明是借用插图、表格进行说明,能补充文字或数学式等所不能表达清楚的问题,利于节约、活跃和美化版面,提高读者的阅读美感、兴趣及效率。
(12)举例说明是列举有代表性的实例,把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实在,给读者以真实感,并通过个别来认识一般,起到佐证作用。这种说明通常只有和定义、分类、分解等说明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说明效果。
(13)故事说明是通过引用具体的故事内容或其中的情节来说明事物,其特点是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故事通常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其中往往蕴涵着某种深刻的哲理、道理,引用得恰当,能大大提升说明的效果。
说明的方法还有很多。注意,实际中仅用一种说明方法往往是不够的,需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并(混)用多种说明方法,最终才能清楚明确、恰如其分地达到说明的目标。
3. 说明的要求
(1)选准角度,突出重点。一个说明对象有多个属性和层面,可以说明的方面有很多,而且还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因此说明时必须明确要说明对象的什么问题或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区分种属,显示差异。说明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属分明。
(3)把握关系,言之有序。说明需要准确把握事物间的关系,按照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规律,以严格的顺序进行。
(4)简明通俗,条理分明。说明的言语表达应简明准确、平实庄重、通俗易懂、条理分明,既不为感动人,也不仅仅为说服人,而是为了使人明白事理,获得知识。
4. 示例
【1】
超精密加工就其精度量级而言,代表了发展的最高阶段。通常,按加工精度量级可将机械加工分为普通加工、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三种。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划分的界限也逐渐向前推移,过去所谓的精密加工对今天来说已是普通加工了。因此,划分的界限是相对的,至今没有一个固定的、准确的数字。超精密加工已进入纳米量级的精度阶段,出现了相应的纳米加工技术。图1-3显示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量级随年代推移而不断提高的变化趋势。就加工精度量级而言,当前普遍认为:精密加工为1~0.1 μm,表面粗糙度Ra为0.100~0.025 μm;超精密加工的精度高于0.1μm,表面粗糙度Ra小于0.025 μm。因此,超精密加工亦可称为亚微米量级的加工。
(李荣彬,杜雪,张志辉.超精密自由曲面光学设计、加工及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7−8.)
【2】
老北京四合院的标准形式一般为三进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宽五丈(1丈=3.3333米),长八丈,位于街道的北面,坐北朝南,临街五大间,开间每间一丈。
从大门进来,迎面是紧贴着东屋南山墙的磨砖影壁墙。在影壁的前面往左拐,是一个圆形月亮门,或四个并排的小门。进来是三间南房。与东边的月亮门相对称,西方也有一个月亮门,往里是一个一丈见方的小院。
通向里院的垂花门,正对南屋门,垂花门左右两边,直到两边的月亮门,是一溜墙,外院的南屋和里院的北、东、西房隔开,分成了两个院子,外面的院落约一丈多,长三丈。
进垂花门,是一个木板屏门,因此望不见里院,一般由东西两边或者只东边出入。过年或迎接贵宾时屏风才会开放。
里院是正方形,垂花门的门楼位于里院南面正中心的位置,另外有三间北面正房,各三间东西厢房。
垂花门与东、西厢房、正房之间,为曲尺形廊子,称钻山游廊。
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耳房前各有一座一丈见方的小院。
另外在东、西厢房与游廊之间也有耳房,叫做“盝顶”,面积很小,一般是仆人住的下房或用作厕所。东边的一间盝顶是厨房。
这样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大约有9平方丈,包括外、里院以及四角的四个小院共6个院子。房间按照两柱一檩的自然面积计算,共有17间。除去大门、二门不能住人的自然间,实际上有15间,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
(曲小月.老北京皇都风貌[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8-19.)
例【1】首先指出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性,随后给出机械加工按加工精度量级的普通分类,指出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这种划分的界限逐渐向前推移,过去所谓的精密加工在今天来说变成普通加工了,最后又给出目前的加工精度量级分类,其间还辅以插图进行说明,将超精密加工的有关知识、现状客观如实地表述出来。例【2】详细描述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总体大小、结构与组成,然后按一定的走向对其具体结构、组成、大小等进行更为细致的描绘,从表面上看似描写,但并未加进作者的主观情感、认识,而完全是客观陈述,是什么样子就写出什么样子,因此这里没有将其列入描写。此两例均是“以知传人”,即把有关事物的知识客观、准确地表述出来,传授给读者,让读者增长知识和学问,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说明。说明在科技语体中大量存在。
2.3.4 议论
1. 议论的含义
议论是通过摆事实(事实材料)、讲道理(逻辑推理)来判明是非,阐明写作者的立场、观点、主张和态度,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其基本特点在于说服性,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基本功能是“以理服人”,以概念、推理、判断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或证明。
议论的要素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回答议论什么、有何见解、有何依据、如何证明方面的问题。
论题是议论的对象,规定、限制议论的范围和重点,决定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中心线索。
论点又叫论断,是议论的见解及对论题的回答,即写作者自己的观点或主张,是议论(论证)的核心,在全文居于统帅地位,一切论据、论证都要为证明论点服务。
论据是议论的依据,是写作者精心选择出来的用来证明论点的确凿、充分、典型的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有事实性和理论性两类:前者是现实的、历史的客观事实和可靠的统计数字,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和概括;后者是来源于实践并被证明、检验过而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包括科学概念、原理、常识,经典论述、权威言论、成语警句,公理、常识、公式,法则、规律,法理性条文(如国家宪法、法律、规章制度),等等。
论证是议论的方法,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推理的方法和过程,要求严密、合理,解决论点和论据的一致性问题,揭示论点和论据的内在联系,证明论据得出论点的必然性。论据是因,论点是果,论证是方法,论题是核心。
2. 论证的要求和方法
论证的要求:论点正确、深刻;论据真实、充足;论证合理、严密。
论证的方法:归纳;演绎;证明(例证、引证、对比、类比、比喻);反驳。
归纳法是通过对若干个别事例的分析和综合,概括出一个反映普遍规律、共同属性的结论的论证方法。其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反映客观事物中存在的个别与一般的逻辑关系——个别中含有一般,一般要靠个别来表现。归纳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演绎法是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推导关于个别事物的新结论的方法。与归纳法正好相反,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依据的是理论论据,如科学原理、定理以及名言警句等,与所要证明的论点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例证法是用真实事例作为论据进行立论。引证法是通过引用经典名言、科学原理与常识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对比法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情况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差异从而证明论点。类比法是运用类比推理的形式进行论证,特点是用已知事物的某种属性的真假来证明另一种类似事物的某种属性的真假。(这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始终伴随着具体事物,故具有其他论证方法所不具备的具体形象、内容生动的特点,使读者从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具有较为明确的推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比喻法是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论点,具有形象化、通俗化的特点。
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比喻法一般都用来从正面阐述写作者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性,进而把论点建立起来,属于证明的范畴,因此这些方法统称为证明法,又称立论。由证明法得出的不一定是必然的结论,因此常作为一种辅助论证方法,或用来委婉规劝,给人以某种启示。
与立论相对的是反驳。反驳又称驳论,通过议论设法证明别人的议论是错误的(反驳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论据、反驳对方的论证),从而驳倒对方,最终树立起写作者自己的正确论题、论点。
3. 议论的分类
议论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有的议论运用较少的材料,甚至不用材料,基于某种道理、认识对事物进行评议、论证,重在表明态度和看法,有的却运用充足的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重在表明论点论题。这就形成议论的两种形态——评论和论文。
评论与论文都针对一定的对象,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于其对象“是什么”以至“为什么”给予判断界定和论证,因此均属析理性范畴。但二者又各自具有其特殊性,评论侧重分析,论文侧重论证,区分时,除了看其论点是评价性的还是认识性的以外,还要看其总体上是根据一般(理论论据)来认定“个别”的属性,还是从“个别”(事实论据)去取得一般的认识,即是以“评”(据理评事)还是以“论”(从事得理)为主。
评论采用的论证在本质或逻辑上是演绎推理性的,即从某一一般性理论认识出发来论断评说某一具体事物,以表达写作者的思想主张,有时省略了不言自明或人所皆知的大前提。这种推理方式和内容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所做出的评价和提出的主张一般是能够为那些承认作为其评论尺度的一般性理论的人们所接受,而为那些不承认此理的人们所否定的;同时,要否定其论点,在根本上必须去论证作为其论点根据的理是谬论。
论文所要探讨发现和论证确立的,恰恰就是对评论来说构成其评价及主张尺度和准绳的一般性理论,即在于“从事得理”。论文运用的论证总体上是“归纳推理”性的,即从大量个别事实中去得出一般的理论认识(论点)。这就决定了能够认同一篇论文由以出发的现实具体事物是客观事实的人,通常能接受其论点;若怀疑其论点,就必须去证实那论点所由来的现实事物是虚假现象。(参见张杰、萧映《写作》)
4. 示例
【1】
逻辑形式与规律的知识,从人类的思维表达实际中概括出来,反过来对人们的认识和交际活动起约束、规范作用。逻辑是人类认识与交际的必要工具,是探求真理、驳斥谬误的辅助方法。获得新知,科学预见,从事各种实际工作,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逻辑。说话、写文章、交流思想,也要借助逻辑。逻辑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交际的有效性。逻辑不仅有助于减少和避免思维表达中的谬误,也有助于识别和驳斥诡辩议论,弗兰西斯·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谬误和诡辩的言辞,有悖于事实和真理,常常会歪曲地运用逻辑。全面深入地学习逻辑,有助于辨别与战胜各种谬误和诡辩,也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交际。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2】
在地球表面2km以下的大气层中,大气的温度变化十分复杂。一般白天太阳的阳光不能直接加热这层空气,只能靠地面吸收阳光辐射热后反射或传导到空气中。因此白天靠近地表的空气温度比较高,因此,由声源发出的强声波将向空中弯曲,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形成听不见声音的声静区。而夜晚地面附近空气失去地面热源作用,往往比高空的空气温度要低,形成高处温度高而低处温度低,这种情况在沙漠地区更为明显,因此,由声源发出的强声波将向地面弯曲,因而声波能传到较远处,不会形成声静区。所以白天高空的声速要比地面传播得慢,晚上则是地面的声速比高空的慢。正是白天与夜晚近地面空气声速随高度变化相反,才产生了白天听声音与夜间听声音的不同感觉。在寒冷的天气里,尤其在结了冰的水面上,即使在白天,由于地面温度低,声音向地面折射的效果同样十分明显。
(张义民.机械振动学漫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09.)
例【1】首先提出总论点(第一个复句),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对逻辑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还使用了引用、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例【2】通过对比手法,对白天、晚上的大气温度变化进行了论说,解释了阳光、空气温度、地表温度与声音传播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白天高空的声速要比地面的传播得慢,晚上则是地面的声速比高空的慢的道理,以及由此导致的白天听声音与夜间听声音的不同感觉(同样的声音,夜间听比白天听更响亮)。此两例均是“以理服人”,即把事物存在的原理、缘由、规律揭示出来,使读者明理,知道原因,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议论。
2.3.5 抒情
1. 抒情的含义
抒情是写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主观感情(如喜、怒、哀、乐等)在言语里的表现和抒发。其基本功能是“以情感人”,作用在于感染读者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还用来塑造艺术形象,在文学写作中极其普遍,但在科技语体中使用较少,偶尔也会用到,用来抒发写作者内心对科技领域的现象、事件或研究结果、成果等的某种感受、情感。
2. 抒情的要求
(1)抒情要真实、自然,是写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情真才能意切。要用情来造文,不要为文而造情,不要矫揉造作。只有感情真实、自然,才能打动、感染别人。
(2)抒情要有健康的情趣(即符合时代要求、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感情),这个情必须是健康之情,必须是感人的,否则将会污染社会,造成不良社会效果。
(3)抒情要按不同语体采用不同形式。议论体中的感情多是在观点阐述中表现出来的,远比不上诗歌、散文中的那样鲜明、强烈,也不像小说、戏剧中的较为间接、含蓄。
3. 抒情的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写作者不借助任何其他手段以直接表白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宜于表达浓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2)间接抒情。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如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融情于物、融情于理等),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成为可被别人再体验的对象,达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这种方式比直接抒情具有更大的效应,在抒情写作中较为常见。
4. 示例
【1】
他看到一份报告上说,石墨电极之间高压放电时,曾产生过33个碳原子构成的C33,便想象,渺渺星空之中,应该有长达三十三节的大辫子HC33N(多么大胆的想象!这就是创新思维!)。
(初玉霞.有机化学[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
【2】
这种观点的变化,走向某些人所说的“整体性方法”,也推动了科学家改变工作的方式。在没有掌握大量的关于不同事物的信息之前,人们连一个看似合理的气候变化的模型都建立不起来,更不要说用数据来和它进行比对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彼此需要,这一点变得再清楚不过了!1965年的博尔德会议就是让不同类型的专家开始紧密互动的场合之一,科学家们从彼此的发现中吸取营养,或者互相挑战,这两者同样可贵!
(斯宾塞·沃特(Weart S R).忧天——全球变暖探索史[M].李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2.)
例【1】后面括号中的语句为两个感叹句连用,强烈地表达出写作者对英国苏克斯大学化学系讲师克罗托,探索太空中复杂分子是否存在及其存在形态的那种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超常无比的大睿大智,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深度气魄的肯定与赞美。例【2】也用了两个感叹句,第一个强调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相互关联、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是相互交叉、渗透和作用的,谁都不能离开谁)的重要性,第二个赞叹了科学家们之间不论是相互协作还是相互挑战,只要紧密协作了,互动了,就对科学发展起促进作用,那就值得肯定,就是难能可贵的。此两例的感叹句均是“以情动人”,即把作者对有关事所产生的某种感受、情感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强调了事物的重要程度,提升了语言的表现力,强烈地感染了读者,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属于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