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六:当孩子的“幕后老板”
我所主张的“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就是说家长和孩子互不干涉,各忙各的,家长无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指手画脚,而孩子也同样无权要求家长对自己的学业和成长给予“必需”的帮教。我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和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尝试着自己去独立思考、积极面对直至去解决自己应该解决的事情。
我和孩子达成的“互不干涉协定”也生生地把我这个当家长的逼到了墙角下:我以“自残”的方式和双方自愿的形式,把家长的权利拱手送给了还不到8岁的儿子。
如果说我毫不担心,那是假的。事实上,我比多数家长更担心孩子的学业和成长。别的家长还可以当面问孩子,甚至嘟囔孩子,而我这是要干什么?我为什么惨到这个地步?难道我就真的无法了解这个孩子的真实情况并掌控他了吗?
当然不是,不过,我要换个方法,换个思路。
为什么要当孩子的“老板”?
我所说的“老板”,不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自以为有钱就有一切的“土豪”,也不是为了五斗米折腰,成天忙得鼻孔朝天,针眼大的事都要亲力亲为的“个体户”,我所说的“老板”应该具备以下最基本的能力。
能力一:我不在现场,但我什么都知道。
我记得,在江苏有一位孩子妈妈因为偷看孩子的QQ聊天记录,被孩子发现后母子反目,还引起了一场“家长该不该偷看孩子的聊天记录或者短信”的大讨论。重庆的做法更绝,竟然还与立法挂上了钩。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家长们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抑或重庆是在作秀还是被别人误以为在作秀。我想指出的是,一个家长,看孩子的信息和聊天记录都能被孩子识破,连自己从小养大的孩子都对付不了,你说家长是真笨呢还是“霸道”惯了,跟孩子根本就不客气!
我不想那么笨,更不想“霸道”,所以我会很用心地在孩子周围编织一张网,一张孩子看不见、觉察不到,只属于我专用的“网”。
这张“网”能让我随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状况、综合表现,甚至一些琐碎的细枝末节,而且想知道随时就可以知道。但是,我的孩子绝对不会知道“我什么都知道”!
如果一旦出现非常问题,可以随时联系得上、随时解决。但前提是,绝对不可以让孩子知道这张“网”的存在。这个没有万一,必须不动声色悄悄地像“地下工作者”一样,表面看,我什么都不管不问,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对孩子的一切尽在掌握中!
我先列出了想了解的关于孩子的事情。儿子平时在家的生活习惯怎样?有没有晚睡和迟到的现象?是不是一天早晚两次刷牙,早晨冲澡,晚上洗脚?完成作业情况如何?作业的时间安排是不是合理?有没有自学的主动表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不是穿插吃东西、喝水、看电视、玩游戏机?最近的考试成绩怎么样……
这些,都是在“家”这个特定场所里就能捕捉到的儿子的表现,当然需要一个“家庭内线”,这个人非奶奶莫属。当时,儿子的妈妈在瑞士学习、工作,根本不可能回来配合我的“潜伏计划”,只能委屈老太太了。
除此之外,我自然还要了解儿子在学校的表现。这就要动一番脑筋了。
能力二: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班主任老师表扬他没有?他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是否上课认真听讲?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和同学打打闹闹?是否又获奖了?是否去追女同学了?是否……
要想第一时间弄明白这么多的“是否”,没有一个得力的人是万万做不到的!
很显然,就算老师愿意配合的话,最多一次两次可以,再多了,估计一开始给点面子配合我的老师,也会在慢慢把给我的面子收回去。
那我还能找谁呢?学校是相对封闭的场所,除了老师就是学生,难道这是暗示我从学生那里做做文章?
找了个机会,我故作轻松地问儿子:“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你的好朋友呀,难道你一个好朋友都没有?”
儿子不知是计,立马跟进:“谁说的呀,我们全校同学差不多都是我的好朋友,还有校外的好多呢,反正他们都认识我,但我不可能记住他们所有人的名字。”
“和你最好的三个同学是谁呀,周末你邀请他们来家里玩吧。正巧这个周末我有时间,我们可以去海边玩遥控飞机,之后,请你和你的同学去旋转餐厅吃自助餐,怎么样?”凭我对儿子的了解,这样的安排,儿子的大喊大叫那是马上听得到的。
没有喊,也没有叫。这小子难道识破了我“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企图!
沉寂了大概三四秒钟后,一个弱弱的声音飘过来:“是—真—的—吗?”估计幸福来得太突然,这小子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要求证一番。
我认真地点了点头。
“My God!上帝啊,你怎么这样偏爱我!”震天响的欢呼伴着硬摇滚节奏的说唱,来了!
第二天,儿子最好的三个同学都成了我的“情报员”。当然,儿子自己甚至这三个“情报员”自己都不知道。
只有内部人,才是最好的情报员!
能力三:严谨认真,不要潦草。
儿子有个好习惯,就是每个星期天的上午或下午,都会去这个城市最大的书店—书城看书、买书,偶尔还会跟他的同学一起去图书馆。我不是没有想过,这个小子万一不是去了书店,而是打着去书店的旗号去了网吧玩游戏那可怎么办?不行,我得想想办法,来了解并证实一下这件事情。但这一切的前提绝对不能潦草和马虎,不然,得不偿失。而潦草的处理方法,就是大多数家长经常当面问孩子那样的:“你是不是真去书店了?没去网吧?要是让我知道你去了网吧,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种既粗鲁又愚笨的办法,不管是对真去了书店的“好孩子”,还是对没去书店的“坏孩子”,都是只有伤害没有任何意义的。
试想,如果这个孩子真的是去了书店,而你却当面这样问他(她),等于是在告诉孩子:家长不信任他(她)。要知道,“不被人信任”这种感觉是极其不好的。他(她)可能还会思忖,看来自己是说实话还是说谎话,家长都不知道呀!原来,家长最擅长的就是一蒙二猜啊!说不准这孩子下一次就真去网吧了,这是家长“提示”的呀,反正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到底去了哪里!
相反,如果这个孩子真的去了网吧,他(她)本来以为会被家长发现的,结果,家长一顿自言自语,却让孩子喜出望外,原来,家长没发现自己去网吧呀,只是在试探自己!下次一定注意,自己要更隐蔽,更小心,坚决不能让家长知道去了网吧,不然,家长说了,会收拾自己!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为了要了解孩子最近是不是去网吧玩游戏了,我精心设计了三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基本能够验证出孩子是不是说谎了,是不是真的偷着去网吧玩游戏了。
第一个环节,家长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孩子“最近书店有什么优惠活动呀,如作者签名售书或者买一赠一什么的,你不是刚刚去过书店吗?”家长提出这个疑问的同时,要直视孩子的眼睛。说谎的孩子,往往是羞怯于和家长对视的,并且言语会慌乱,会说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反之,说明孩子没有撒谎。
第二个环节,家长在和孩子聊别的话题的时候突然转移到“最近好像出了新的游戏了,你知道吗?你没有玩过,好玩吗?”语速要快,声调要高,要有猝不及防的“突袭”效果。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本来不及思考,一定说真话。如果孩子被证明是无辜的,家长要借题发挥,在表扬孩子“拒绝玩游戏”的同时,顺便重申玩游戏的危害。
第三个环节,家长要装作苦思冥想的样子“刚才还碰见你们班那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来着?”此时,孩子会试探性地说出至少几个同学的名字,来观察家长的反应。如果家长继续追问“就是那个成绩很差,有网瘾的那个,叫什么来着,他还说跟你一起玩游戏了呢”。如果孩子心里没“鬼”的话,他的话语是平静的、舒缓的,说出名字的时候,是自然的。当家长重复这个名字的时候,孩子脸上充满不屑的表情。如果孩子撒谎了,往往会把知道他底细的那个同学的名字放在最后说出来,并且是犹豫地、很不情愿地说出来。
还有人会问:家长为什么要躲在“幕后”?简单至极,因为孩子才是主角!
但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却被人为地加入了过多的诉求,而变得异常复杂!
多数家长自称“给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必须要让孩子圆满成功,出人头地,所以不管孩子有没有要求,家长必须要给孩子做主!
而一旦这个家长上位做主了,不管对孩子还是家长本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毁掉了孩子的学业,家长的望子成龙梦想破灭;重者两代人反目成仇,孩子离家出走,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风雨飘摇。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我把他带到园子里,让他自己到处走走看看,然后问他是否喜欢这里,并且反复强调“不喜欢的话,我们马上就离开。喜欢就留下来,但不能喜欢一天两天就不喜欢了,不能反悔”。他忙不迭地说“喜欢,喜欢”,于是,我这个“跟班的”赶紧去报名、交费。
如果我替孩子做主了,假设哪天他不喜欢了,就会把理由推到我身上,那是你给我报名的,应该你自己去上,关我什么事!是呀,家长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所以,抱歉,我不替孩子做决定!
后来,他上小学、中学,我从不向他打听(我有他不知道的信息渠道)上课是不是认真听讲了,有没有做小动作,老师讲得好不好,作业多不多……
如果我三天两头问他这些问题,会让孩子误认为他是在帮我学的,所以“我”才会比他还关心“他”的学习,时间久了,由于角色的错位,很可能我这个当家长的习惯性地成了这主角,那还了得!
事实上,家长唯恐孩子的学习出现偏差,非要帮助孩子学习,甚至替孩子学习,现在超过90%的孩子,不都变成了家长的“配角”了吗?
不必说这样的小事了,就连儿子接受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这么大的事情,我还是在幕后扮演着他的“配角”,他一人去见面试官,我能做的仅仅是提醒、解释和“汇报”关联的背景资料和个人看法,最后做决定的当然是孩子!
他拍板了,当然他来负责!
任何情况下,请家长做好配角的本分,让当主角的孩子冲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