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机农业是常规农业的一种替代形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近几十年,常规农业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在为人类提供大量丰富农产品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一定的潜在危害。常规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它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整体生产力退化;农药和化肥流入水中,引起水的富营养化;释放于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温室效应;残留于自然界中毒害自然界的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常规农业对人类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随着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收入逐渐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寻求能替代常规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这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机农业可以为人类提供安全性较高的农产品,改善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可以提高农民在当地的就业率。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常规农产品,较高的有机农业收益可以增加有机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有机农业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越来越被人们认可。目前,有机农业在全球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世界各国在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加工、储运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成立了有机农业认证机构。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口创汇,国内市场几乎没有有机农产品销售。但由于最近十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中国的市场有机农产品销售份额不断增加,中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为了保证有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性,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很有必要。在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有机农场带动型。不同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重要性系数也不同。中国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优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如下5个方面:
第一,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能值分析理论,分析有机农业的发展原理以及有机农业与这些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分析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利益分配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论述有机农业产业化与基础理论的关系,为本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综述国内外有关有机农业以及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文献,并进行评述,为本书的内容提供基础资料。在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述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潜在效益以及隐性效益,论证本书研究主题的必要性。
第二,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大约在20世纪初,有机农业开始萌芽,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阶段、扩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平稳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世界有机农业出现各洲、各国有机农业面积发展不平衡以及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与生产者人数不成正比的特点,而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欧洲与北美洲,出口国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随着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有机农业组织逐渐增加,而且各国为了减少有机农产品贸易壁垒,开始实施有机农产品等效互认标准。世界有机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增长率将超过发达国家。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有机农业在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山东省,而且中国有机农产品品种少,结构比较单一。中国最初生产的有机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口;2003年,国内市场开始扩大;目前,国内市场销售额已经超过出口额。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一线城市。中国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诚信”问题,生产地比较偏远、分散,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将来,我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会逐步扩大,市场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品种将趋于多元化。
第三,本书的核心即中国有机农业及其效益研究。在研究了世界与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之后,本书又分别研究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国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有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有机农场模式和有机农业公司模式。国内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带动型和有机农场带动型。这三种主要模式在经营目的、经营范围、模式的优劣势上也有所不同。
第四,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关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相关数据,并了解不同模式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不同指标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然后请有关专家对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模式、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在有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影响三种效益的各种不同指标赋值;结合专家的评分表以及问卷数据,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比重,不同模式所产生的各种效益的重要性系数以及对每种效益所包含的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
第五,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加快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不同规模类型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并针对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如何促进本区域最优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黄惠英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