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触
“触”是轻轻接触的意思,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预先得到信息,以便在这个阶段作出进行或停止行动的判断,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行动。用指尖接触一下物体,或识别热的物体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人的身体因部位不同,对触觉的感受方法也有很大差别。在图3-1中,数字表示用两根针间隔一定的距离按压在皮肤上时,人体能够分辨出两根针尖距离最下限的尺寸。数字越小,表示部位越敏感。由此可以看出,最敏感的是舌尖,其次是指尖。
图3-1 两点识别能力
接着,再来看手。可以发现手作为触觉的接收器,其构造实在是太妙了。指端有指纹,涡状纹使接触面成线状突起,以此提高灵敏度。指甲也起到增加感觉的作用,若整个指尖全部是柔软的肌肉,那么感觉就会变得迟钝。指甲成了坚实的后盾,这种结构增加了灵敏度。我们只要回想一下,用手试刀刃时的情形和回忆一下抚摸头发时,指尖的作用就可以很清楚地理解这些了。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人类出色的触觉功能,仔细想一下就能懂得,触觉比视觉更重要。植物虽无视觉,但有触觉,原始动物也同样。若没有触觉,生物就不能生存。因此可以说,触觉是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关于触觉联想起一件趣事:美国文化学者赫琳·格拉女士去日本访问时,京都大学的猪熊兼繁教授陪同她参观奈良的大佛殿。女士抚摸着莲瓣台座上代代传下来的一尊有名的雕像,连连赞赏道:“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雕刻!”接着,她问猪熊先生为什么大佛举起右手,伸出中指呢?博识的猪熊教授竟无从回答,一下给窘住了。于是,女士说:“盲人触摸物体时,首先是用中指,为了表现大佛探知众生情况的姿势,这种形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这事我算服了,识真货的人到底不同啊!”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园林学权威森蕴博士的。有一次他陪同英国友人到东京桂离宫参观,友人在庭院的石子路上行走时突然停下脚步,脱了鞋,光着脚。他说,这石子的配置有节奏。森蕴博士开始以为是平面的配置节奏,但是注意测量了一下石子表面的高低后,发现了凹凸的节奏。正是赤着脚,踩着石块才发现了这个节奏的,这证明脚同样也是出色的触觉接收器。我们知道四肢动物手和脚的机能没有太大区别。如果真的如此,人类的足部具有这种机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的8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仅靠视觉判断出现了日趋下降的趋势,而对于“触”的原始敏锐性在我们身体中却仍起着作用。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视玉为宝,电视节目《丝绸之路》也常常作介绍。所谓玉就是手感好的石头,在视觉上它并不那么美,但它是触摸玩赏的艺术品,因此这完全可以说是“触”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