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空间北京城(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历史

人类的收藏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程度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显著增长为许多文化艺术品的产生孕育了土壤,同时私有制的产生也使得拥有权力或财富的人占有了各种文化艺术品,人类的收藏活动开始分化为对生活必需品的收藏和出于精神文化需要的收藏。于是,将文化艺术品予以收藏的现象开始出现,博物空间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西方具有明确记载的博物空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特菲尔奥林帕斯神殿设立了一个专门保存各种战利品和雕塑品等古物的收藏馆,成为城市博物空间的雏形。公元前284年,托勒密王朝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创立了缪斯(Muses)神庙,用于收藏天文学、医学、文化艺术等藏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艺术收藏馆。英文中博物馆一词(museum)就是起源于该神庙名称。到罗马共和时代,在皇室贵族中收藏各种古物珍品的风气日盛,出现了供客人欣赏的收藏陈列室。到了中世纪,许多欧洲的大教堂都专门开辟了保管和陈列法器、艺术品、圣像的珍品室。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考古学和航海业的发展,人们收藏的种类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伴随着希腊以及罗马考古热潮,众多收藏爱好者热衷于收藏,开始在庄园、城堡、私宅中展示收藏艺术品。18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针对普通大众开放的各种自然、人文类型的博物馆,以展示科学的进步与文化的成就,这些博物馆对公众起到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启蒙教育的作用。

中国具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博物空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的收藏主要以钟鼎玉器等为主,大都集中在王室宗庙等地。周代古物珍品收藏地为“天府、玉府”,据《周礼》记载,周代“由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以后的历代宫廷都延续了这一传统。春秋时期孔子身后的“故所居堂”展示了孔子生前的生活、著作、“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到汉代,汉武帝创设“密阁”,收藏天下的书法名画作品。

北京博物空间具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并且由于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其发展轨迹显得极为复杂曲折和跌宕起伏。总的来说,北京博物空间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逐步演变成了具有北京本土文化特色的当代博物空间。

1. 古代北京博物空间

北京在金代以前作为地方性城市,博物空间少见于文献记载,其兴盛真正开始于金代。金、元、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政治文化气氛浓厚,由于统治者对于收藏的特殊兴趣,各类收藏品艺术精品由各地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京城,上到帝宦显贵、文人雅士,下到凡夫俗子,莫不热衷于此,北京由此成为了中国收藏文化的中心,博物空间在数量上和等级上不断增加和提高。

皇帝居住的皇宫地处城市中心,是城市中最具规模的物空间。皇家不惜耗费全国之力来完成一己之藏,清代仅典籍收藏就超过了18万部,共236万多卷朱卓鹏.中国民间收藏集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从而奠定了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基础。从当时来讲,尽管藏品如此丰富,但是作为藏品开放来讲,仅仅是满足了皇亲贵族的观赏需求,根本谈不上藏品对社会开放的特征。

琉璃厂作为北京最早博物空间的突出代表,在城市生活中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据考证,琉璃厂古玩街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带动了大量古玩商在此开店经营,展示销售各种各样的藏品,吸引了大量人流。据清人朱一新所撰《京师坊巷志稿》引《水曹清暇录》载:“琉璃厂造内用琉璃瓦,厂外余地颇广……街长里许,百货毕集,玩器、书铺尤多,元旦至十六日,游者极盛。”这说明当时的琉璃厂已经十分繁华。此外琉璃厂附近的厂甸、海王村、前门大栅栏一带作为古玩商铺,都是当时城市中重要的博物空间。

总体说来,尽管传统的北京博物空间偏重于秘藏而缺少开放性,但是这些博物空间保护了藏品,对于城市文化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博物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物质基础。

2. 近现代北京博物空间

中国真正现代意义的博物空间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张謇1905年在南通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其展示分为历史、自然、美术三部。同年,张謇上书清朝朝廷分别为《上南皮相国请京师设帝国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两部奏折。,首先提出在北京建立博物馆。辛亥革命之后,北京的近现代博物空间的发展开始,随着西方现代博物馆理念的引入,藏品摆脱了少数人的垄断,面向大众开放的博物空间产生了,其代表就是一批博物馆、陈列馆的产生。1912年,在蔡元培的倡议下,经过鲁迅的筹划,北京第一个博物馆在国子监旧址成立,陈列有太学的辟雍礼器等古物一百余件。1917年该馆迁往故宫午门,利用城楼及两侧亭楼,开辟十个陈列室,藏品五万余件,并于1926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第一个国立公共博物馆。1913年,交通部所属铁道学院的交通博物馆建成,馆址在北京府右街,陈列内容有工务、机务、车务和图集仪器机械等四个部分,分别利用两个展室陈列。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是现代博物空间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该院前身即清朝皇宫,故宫博物院以皇宫三大殿以北的内廷作为院址。其任务为“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物、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播事宜。”昔日的皇宫禁地成为大众自由进出的游览胜地,故宫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综合型博物馆。此外还有1916年成立的位于北京西城丰盛胡同的地质矿产陈列馆,1923年成立的生物通俗博物馆,1929年成立的北平天然博物馆,1931年成立的位于中南海怀仁堂的北平研究院博物馆,1933年成立的建国门南侧的天文陈列馆等等。这些博物空间大都沿用古代的建筑遗迹,设施还很落后,鲜有专门建设营造。

与此相呼应的是古玩市场等博物空间的非正常发展。清代灭亡以后的十余年间,随着旧有权利的瓦解,大量的皇家及贵族的艺术品流落到民间,同时许多国外的文物贩子来到中国大肆搜刮文物艺术品。于是,各类古玩艺术品在京城流通,琉璃厂、海王村等地更加成为了藏品展示交易的基地。然而总体来说,由于中国近代动荡的社会环境,博物空间很难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的博物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1960年颁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一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都由国家保护,不得破坏和擅自运往国外。各级人民委员会对于所辖境内的文物负有保护责任。一切现在地下遗存的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这使得藏品的社会属性发生了转变,统一归国家管理。

一方面是国有博物空间的一统天下,成为了反映和宣扬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成就的重要阵地。1956年,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当年4月,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第一次明确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也就是“三性二务”。从1958年开始,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国家开始在北京兴建一批重要的博物空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飞跃,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北京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这些兴建的博物空间使得北京的城市布局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其中天安门广场集中有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向东有中国美术馆、农业展览馆,向南有北京自然博物馆,向西有北京天文馆、民族文化宫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些新的博物空间在藏品展示的科学性、艺术性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显示出了当时中国的文化特色。

与之相对应的是民间博物空间的逐渐萎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1960年,北京文物与古董行业完成了公私合营,组建了北京市文物商店。成为唯一合法的文物经销单位,兼文物收购与博物馆供应服务为一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收购”,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也就彻底切断了原有藏品商业流通的可能,使得古玩收藏市场、藏品拍卖会等博物空间逐渐萎缩并消失殆尽。

“文革”时期,北京的收藏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浩劫。大量的珍贵藏品被视为“四旧”并“破除”。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古代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博物空间的发展无从谈起。这一阶段是北京博物空间发展的历史低谷期。

3. 当代北京博物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是博物空间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阶段。社会逐渐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北京也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北京的博物空间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数量上、级别上、种类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

一方面是博物展馆的多元化大发展。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登记注册博物馆达到130座,馆藏文物323.8万件(套)。2005年当年举办固定展览206项,临时展览437项,接待观众2923.7万人次见: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并且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局面,从国家、地方到民间团体和个人都纷纷开办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博物空间,首都博物馆、中国邮票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设施完备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和开放,此外,一批旧有的博物空间得到了升级改造,如国家博物馆改造工程、中国地质博物馆改造工程、北京天文馆改造工程、中国美术馆改造、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等等均成为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亮点。

另一方面是古玩市场、拍卖会场等的暗潮涌动、风生水起,北京已然成为了当代中国藏品交易和流通的中心。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宽松,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人们安居乐业,收藏文化得到了社会的认同,重新开始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以集邮为代表的收藏活动率先发展开来,并形成了月坛邮市为龙头的收藏市场。而此时如潘家园旧货市场这类的古玩收藏市场的雏形也逐渐形成。1989年,北京市文物局和工商局率先批准劲松、红桥、琉璃厂海王村和朝外大棚等四个经营古玩藏品的市场。2006年,第一批文化创意园区获得批准,其中包括琉璃厂、潘家园等地。从一开始自发形成不被政府支持到政府鼓励扶持并成为了“文化创意园区”,变成了北京新的城市名片。798大山子、宋庄画家村等地也聚集了颇具规模的画廊,成为当代藏品艺术的集散地。销声匿迹几十年的拍卖会也登陆北京,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在全国率先引入了拍卖会,1992年,在北京21世纪饭店世纪剧场举办了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拍卖会,成为中国藏品拍卖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到今天,藏品拍卖会发展迅猛,据统计,2005年京城45家古玩藏品拍卖企业共举办各类拍卖达到298场次,成交额为91.6亿元。藏品拍卖形成了京城另一大文化特色。这一切都生动地反映了从国家、地方到个人都在推动博物空间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随着奥运会的召开,北京成为世界的焦点,北京的城市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博物空间迎来了更加蓬勃发展的时期,成为北京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