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7 从南京到北京

时间:1368~1421

朝的国都初定南京,后又改为北京,每一个决定的做出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甚至感情因素。

定都南京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国都选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当时群臣有几派意见。一派主张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物产富庶;这里地形险峻,进可控制两淮,北征蒙古,退可据长江以自守;这里又是朱元璋多年的根据地,便于稳定局势。朱元璋却有些犹豫,因为他认为应天府偏于东南,不利于控制全国,而且历代以应天为国都的王朝多偏安一时,气数不够,似乎不太吉利。

一派主张定都洛阳。因为洛阳是中原的中心,从历史来看“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对此朱元璋非常重视,并在攻克河南之后立即前往汴梁察看形势。然而,朱元璋所见却是一派凋敝情形,几经战乱,中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而且这里运输困难,运河河道堵塞,很难建都。当年八月,朱元璋宣布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两京并立。

北京宫城图

明代早期所绘的北京紫禁城图。

朱元璋还曾设想把国都立在他的家乡濠州(后改称中都),并于洪武二年(1369)开始大兴土木。五年后,中都初具规模。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突然宣布中止中都的建设。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有宏图伟略的政治家,当他从个人感情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后,理性地认识到凤阳的地理位置不适合建都,这里经济基础薄弱,农业落后,交通不便,缺少都城的气质。放弃濠州后,朱元璋权衡利弊,坚定了以南京为国都的想法,改建南京宫殿。洪武十一年(1378),明太祖在诏书中郑重宣布以南京为京师,废北京,仍为开封府,同时,濠州的中都名称仍保留。

朱棣迁都北京

朱元璋死后不久,便发生了“靖难之变”,燕王朱棣夺了帝位。明成祖朱棣最初也以南京为国都,但已有了迁都北京的想法。北京是他的封地,他深知该地地形之固、关隘之险、人才之聚、经济之富。北京作为中原的门户,向北以群山为屏障,控制大漠,兼顾东北;向南则可襟带全国,统领中原。明初北平府经过朱棣多年的经营,根基稳固,城墙高筑,军饷粮草齐备,已成为明廷北方军事重镇。永乐元年(1403)正月,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朱棣开始为迁都做准备,营建北京城。朱棣派大臣到全国各地采木备料,征调工匠,疏通运河,南粮北运。永乐十五年(1417)开始大规模兴建宫城,三年后,基本竣工。

新建的北京城,规制和南京一样,但是比南京更加宏伟壮丽。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正式迁都北京。明成祖迁都后,为了表示对明太祖的尊重,仍称南京为京都,北京为陪都,太子留守南京监国。但是,皇帝和中央朝廷都在北京,政令也由此发布,北京已是事实上的首都。

朱棣迁都北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北疆,蒙古铁骑不断侵扰北部边疆,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迁都北京对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的统一都有着重要意义,也成为明朝维持近300年江山的重要保障。

北京宫城内的铜鹤

延伸阅读

明朝的北京城

明朝的北京城有三重,最里面是宫城,又叫紫禁城。紫禁城内的宫殿有精致的木雕、石雕、彩画和金光灿烂的琉璃瓦顶,体现了手工工匠的卓越技巧。这项工程主要是由木工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紫禁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帝王宫殿群。宫城外面是皇城,皇城的正南门为承天门,气势磅礴。门前的宫廷广场上,点缀着汉白玉石桥、华表和石狮,增添了皇城的庄严端重。皇城外面是京城,基本上取元大都的南部,只是南垣稍稍向外扩展,周围20千米,有9座城门。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两边街道和主要建筑左右对称。京城内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后来,京城南边加筑外城,为手工业和商业区,这里有北京城最繁华的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