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1 复习笔记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
(1)各哲学派别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
在哲学史上,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具体表现为:
①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主张万物所组成的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②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精神性,世界统一于某种精神实体。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感觉、意志等)作为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第一,中国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第二,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b.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一般概念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第一,代表人物:中国哲学家朱熹:“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第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③二元论——世界有两个本质,精神和物质彼此独立平衡。
④不可知论——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不可知的。
⑤实证主义——本体论问题是哲学应予拒斥的形而上学的假问题。
(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主要包括:
①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原始的物质实体是地、水、火、风、原子等。
②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
③近代欧洲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是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学说。
④爱尔维修指出,“人们应该把物质这个词理解为一切物体所共有的属性的总和”。霍尔巴赫则写道:“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不同的物质的那些物性,是以不同的物质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同时他强调,运动以及“广延、重量、不可入性、形状等等”,“这些根本的、基本的物性乃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没有它们就无法对物质形成观念”,他还提到了构成物体的物质中“那些感觉不到的分子”。
(3)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不完备的。具体表现为:
①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原始的实体即原子,认为它具有广延性、不可分性、不变的质量、运动等特性。这实际上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用物质系统某一层次的某种具体形态(如机械运动)或某种属性来定义物质,把它归结为万物的本原,不了解哲学的物质范畴应是概括物质世界所有层次、一切运动形态和共同属性的最高抽象。
②关于存在着某种“物的不变的实质”和“终极的、绝对的实体”的猜测,也带有某种先入之见和主观武断的性质,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这种思想方式不了解运动、发展、变化是世界的本质,而是企图找到不变的终极形态。
③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不彻底、不完备的,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运动的物质性。因此,旧唯物主义每每在接触社会历史领域的问题时,就滑向唯心主义。
(4)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为唯心主义提供了方便
①现代哲学唯心主义为了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制造种种“论据”来宣扬精神一元论。
②唯心主义者继承贝克莱的思想,直接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说物质是“无”,是“未知数”。
③有的则歪曲现代物理学的成就,用相对主义的诡辩方法来否定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自己正确地理解物质概念的方法论原则,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的方面直观地理解世界,不理解实践对物质的作用。
②新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不仅从受动的方面、客体的方面去理解世界,而且同时“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人的感性的活动,从实践上去理解,即从主客体的统一上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客观的存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概念理解上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从而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②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原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直观性、受动性,而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在这一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也就合理地被导入唯物主义体系之中,从而达成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③马哲的物质概念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a.物质概念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而任何认识论都是以一定的本体论为前提或基础的。作为唯物主义基石的物质概念,就构成了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根本性前提。
b.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包括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之中,这就为克服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倾向,实现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前提。
c.由于实践既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同时它本身又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实在,因而它就能够合理地沟通主客体,使主体超越内部状态达于客观实在,成为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的证明。这样,以具有客观实在的能动性的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把旧唯物主义直观的、消极的机械反映论改造成了能动的反映论。
3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社会存在是由现实的人、自然环境以及人所创造的生产工具等物质实体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它的本质内容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可以通过实践、感觉、经验和思维去加以认识。具体原因如下:
①人和社会终究是在自然界之内而不是它以外产生的,人和社会永远在自然界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存在是以个人的肉体自然存在为前提的。
②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与本质,是人自身及其社会关系的物质内容、物质条件和物质形式的生产与再生产。
③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有着不以人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能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如同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但不能超越和消灭这些规律。
④人的意识、意志、思想等等社会意识,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们最终仍然服从于、统一于人的社会存在。
⑤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一种物质的力量,生产关系作为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同样在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经济关系。
总之,人和社会虽然既有精神方面又有物质方面,但物质方面终究是根本的、决定性的方面,人既有自然的物质方面,又有社会的物质方面,但社会的物质方面同自然的物质方面在客观实在性上并无根本的不同,只是其物质形态的组织化和系统化的程度更高级、更复杂,因而有了质的飞跃罢了。如果对物质的理解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狭隘和简单,而是把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物质形态看作一个向上发展的整体,那么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的承认就是必然的。
(2)微观领域的客观实在性
①唯心主义:歪曲科学的成就,否认微观世界的客观实在。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在当代的所有成就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新的证实,微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整个大系统的一个层次、一个组成部分,同宏观世界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运动,物质从来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不存在的。
(1)哲学运动观的首要问题
哲学运动观的首要问题:什么是运动的主体。
①唯心主义和宗教
只存在精神的运动,或者是精神产生了物质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精神。
a.主观唯心主义者
把运动看作是自我感觉、表象等主观意识的活动。代表人物及观点:
第一,英国马赫主义者毕尔生: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第二,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动作。
b.客观唯心主义
把运动看作是“天命”“理”“道”“绝对观念”等所谓客观精神的活动。代表人物及观点:
第一,中国哲学家朱熹:“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的动静变化产生了事物的运动。
第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都是先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的结果和表现。
第三,“唯能论”的争论——主张“能量是唯一的实在和物质与精神的本原”并且否定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即主体。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否认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贯彻始终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本来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后来即便有所变化,也只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引起数量上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
b.“宇宙热寂论”的争论——从终点上否认世界的运动,认为宇宙最后必将归于绝对静止。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运动理解为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从物质和运动彼此统一的高度理解世界,坚持物质和运动彼此不可分割的观点。
(2)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泉源。夸大静止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静止(平衡、稳定):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夸大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都是片面、错误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1)时间、空间的概念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一个过程,运动都有一定的速度。同时,事物运动的不同状态又以彼此存在的间隔长短、顺序先后表现着相互联系的关系。
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体积,活动都有一定的范围。同时,任何事物与它并存的事物之间都各占一定的位置和规模,表现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2)各哲学派别对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
①唯心主义:否认时间空间客观性,把时空说成仅仅是人心中的观念,用观念的主观性来代替对象的客观性。
②旧唯物主义:“绝对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旧唯物主义者往往把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夸大为时空本身是在物质之外的一种独立存在,它们有自己绝对的形态和尺度。
③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关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和普遍特性的观点,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时空本质的正确认识,具体表现如下:
a.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之间彼此不可分离。
一方面,时空从属于运动着的物质,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脱离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不仅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而且时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彼此规定的,人们是以物质运动的空间作为时间的尺度,也以物质运动的时间作为空间的尺度。
b.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表现为它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绝对性和具体形态的相对性,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既然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那么,同物质运动的客观存在是绝对的一样,时空的客观存在也是绝对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不同形态的物质的性质及其运动的规模、速度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表现为时空的多样性、相对性。
c.割裂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之间具体的、辩证的联系,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时空观上的共同特征。
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属性和表现,把它们说成是人的感觉或知觉形式,从而必然走向时空相对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则由于把时空看作是物质运动之外的独立实在,因而不能理解时空具体形式和特性的多样性,结果必然走向绝对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一样,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是通往唯心主义的桥梁。
3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中包含了对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及其运动变化的永恒性的肯定,它认为物质世界本质上是无限的,是由无数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所体现的无限。
(1)科学的发展不断地证实着时空的无限性
①科学已经证实物质不灭、质量和能量守恒与转化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
②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扩展的。
以这两个基本事实为出发点和前提,必然引出物质运动和转化的无限性及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空的无限性的结论。
(2)唯物辩证法认为时空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
有限和无限不是彼此隔断、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由无数具体物质运动的有限时空所构成,并且通过各种有限时空的不断生灭、转化表现出来。
①无限要以有限为前提
无限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的神秘的绝对的虚无,而是存在于有限之中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由无数具体物质运动的有限时空所构成,并且通过各种有限时空的不断生灭、转化表现出来。
②有限也要以无限为前提
任何有限时空都是无限时空的环节和部分,有限包含着无限。这不仅表现在物质结构的不可穷尽,各个有限的事物都有无限多的质和量,因而与运动形态的多样性一样,具体事物的时空特性也是无限多样的。
(3)“宇宙大爆炸”“暴胀宇宙论”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1概述
(1)唯心主义:夸大意识作用,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2)旧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物质性,看不到意识的能动反映,甚至把意识归结为某种物质实体。
(3)二元论:把意识看成是与物质独立平行的世界本质。
(4)马克思主义:以彻底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看待意识,合理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2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的基本观点。
(1)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
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自己深厚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每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在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某种作用时,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反映其所受到的作用,这就是“普遍的反映特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趋势,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一样,是同自然界合乎规律的长期演化发展方向相联系的。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的发生,离不开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形态的形成。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
作为人脑的机能,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有自然界进化的基础,更有社会发生的基础。意识是自然界进化到产生人类社会的结果,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劳动和实践为决定性条件而产生的。
3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它本身并不产生意识。意识本身是人脑在反映外部存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从内容上看,人的一切意识形式都联系着一定的意识内容。这些内容总的说来都是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a.对象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在头脑中以一定的形式反映作为对象的客体,包括客体的存在、运动,外部世界的联系和规律等等。
b.自我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对其自身的存在、地位、状态和需要等等的意识。使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的意识。
c.思维方式,或意识活动的主体结构模式、图式、定势等等,即人在处理各种精神活动材料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程序等等的总和。思维方式是人的意识活动中最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②从反映形式上看,意识有不同层次的存在形式。
a.感觉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它的特点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界信号刺激向意识转化的第一步,而感觉映象的内容就是客观对象的外表现象和个别特性。作为意识的低级形式,它是构成各种高级意识形式的映象的原材料。
b.知觉
知觉是在各种感觉材料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进行综合反映的结果,而表象则是保存在人脑中的感觉映象的再现和重组。
c.思维
第一,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对象时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而与感觉的那种直接性和具体性不同。
第二,意识的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过渡和转化,构成一个多水平、多层次、多向度、多功能的精神活动的系统。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有机地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2)意识的正确与错误之分
意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区分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界限。错误的意识同样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错误的意识其内容仍然具有客观性,只不过不是正确地而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世界,“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3)意识的主观性
意识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物质所没有的主观性。
①表现为意识反映形式的特征,如抽象性、隔离性、想象和联想中的联系等等;这些形式都是只有在意识这个主观世界中才有的。
②表现为不同主观条件使对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③意识最普遍、最重大的主观性特征,就是思维、思想、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a.意识对感性材料的改造、加工、抽象、分析、概括、综合和推演的能力,是意识的内部能动性,是造成认识、理论、观念和计划等等的内在基础。
b.意识向存在、向实践飞跃的能力,即意识指导、控制和调节人的物质活动的能力,是意识的外部能动性,是形成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之一。
④意识的主观性并不是绝对独立自存的,而是以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反对夸大意识形式主观性而否定意识内容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反对否定意识的主观性而导致抹杀物质与意识区别的庸俗唯物主义;反对忽视意识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①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
人的意识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并且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发生的,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并通过主动作用于对象的观察、实践而自觉地反映对象。预见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灭亡,这种超前反映能力是意识在认识世界方面的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②更重要的表现是意识对人类实践的指导作用。
人的实践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这种计划和目的是在实践之前就在人的头脑里经过思考确定了的观念的东西,主观意识的指导如何,实践的结果就将如何。主观指导正确与否,对实践的成败具有决定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最有力地显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巨大的反作用。
③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④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式,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各自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低估甚至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②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甚至完全颠倒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使意识成为脱离物质并派生物质的世界本原,这是唯心主义。
(3)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意义
正确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创造,勇于进取;
②同时又要自始至终地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对物质、运动、时空和意识的科学考察,是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是以这种考察为根据的,同时,它也把这种世界观的证明建立在人类实践和科学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各种事实材料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1)地质科学证明,人类所在的地球是一个圈层结构的物质实体,它由地核、地幔、地壳、地表、大气圈等各层构成。
(2)现代天文学证明了各种天体的物质统一性。
(3)现代物理学证明微观粒子和场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
(4)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样证明,生命现象是物质与动的特殊形式。
2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科学揭示,使唯物主义达到了它的彻底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实现了全面的、完整的统一。
(1)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最高产物。人本身就是物质世界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2)除了自然的存在形式之外,人还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特殊存在方式就是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本身就是物质世界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
(3)人类的存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人的意识首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其次,意识的内容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换为思想形式的物质世界”;再次,人类由于意识性而具有的活动的目的性是受外部物质世界所限定的,人的目的只能实现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所容许的可能性范围内。
(4)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是造成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特征,使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也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使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总之,通过人和自然界的统一,可以从现实的最高形态上,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及其辩证形式。
3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划清如下几个界限:
(1)与宗教迷信划清界限
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一切事物和变化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表现形态,所以,宗教迷信所宣扬的什么“上帝创造世界”“神主宰一切”,什么“天堂”“地狱”“神灵鬼怪”等等,就都是不能成立的。
做一个自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然是一个反宗教迷信的战斗的无神论者。
(2)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既然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那么,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归之于精神,以此来解释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就是根本错误的。
承认并坚持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就必须批判唯心主义的错误,划清两种世界观的界限。
(3)与二元论、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①既然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那么,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主张物质和精神的二元论,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采取回避态度,也都是错误的。
②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者,在关于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统一性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必须同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形形色色的所谓“第三条路线”的哲学流派分淸是非,划清界限。
(4)与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①既然在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现实世界中,人是最高级的物质形态,人类社会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形态,社会实践是它的最根本的运动形式,那么,否认人、社会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把它们排斥在物质世界之外而当作消极被动的感性直观形式的机械唯物主义,就是根本错误的。
②做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者,就要把实践的观点确立为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和全部。从这个起点出发,唯物地、辩证地理解整个世界和人的活动,才能指导我们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