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视频讲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先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思潮之一,解释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时提出的。不是很重要。核心内容是教育应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面向未来。
答:教育先行是20世纪70年代教育学者在解释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潮。教育先行就是指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兼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教育先行的主要依据是: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教育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超前于经济发展;教育的周期比较长,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先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学最基本理论,非常重要。教育目的一章的重要考点。多个学校以多重角度考查过该知识点。答题把握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以及对这一理论的简要评价。相关试题为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等。
答: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是解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时的一种观点,与“个人本位论”相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卜,法国的涂尔干等。他们认为: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个人社会化;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终身教育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之一,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影响,非常重要。该知识点,既可以出名词解释题,也可以出简答论述,要求考生必须熟练掌握。题目答题要点有: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现代教育的意义等几个方面。
答:终身教育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教育思潮,与阶段性教育相对。主张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是只在儿童和青少年时代。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①终身教育作为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②它能够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③它能够真正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4教师专业性发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学原理中教师相关的内容,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掌握教师职业的属性的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专业性发展是一个过程。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实现途径。该知识点可能出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结合实际论述教师专业性发展的相关问题,提醒考生注意。
答: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③专业能力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性发展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教师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5最近发展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心理学专业术语,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在重要理论中提出的概念。非常重要。答题时把握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相关理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术语的主要内容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多个学校考过同一知识点,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另外,对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的其他内容也应了然于心。
答: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术语,指儿童在有指导、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
6先行组织者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心理学专业术语,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在重要理论中提出的概念。非常重要。答题时把握代表人物(奥苏泊尔)、相关理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术语的主要内容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多个学校考过同一知识点,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另外,对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应该掌握。
答: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先行组织者的特点是其抽象性、概括性、包含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先行组织者分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
二、简答题
1活动课程特点有哪些?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活动课程属于课程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和学科课程相对。代表人物是杜威。相关知识点为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比较,以及该活动课程的优缺点等等。该题目的答题框架为:
(1)活动课程的概念
(2)特点:
①以儿童为中心。
②经验性。
③综合性。
答: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现代意义上的活动课程之首倡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其特点有:
(1)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最初是作为对学科课程的否定者面貌出现的。杜威反对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主张使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2)经验性。活动课程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解决他们当前认为重要的问题,扩大、加深他们的已有兴趣和生活经验。
(3)综合性。活动课程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和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使家庭和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可以统整学校各方面的生活,对各科知识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学习。
2简述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德育原则之一。德育一章重要的知识点。德育原则一共有7条。分别是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考生对这7点德育原则都需要熟练掌握,理解其含义和要求。该题目的答题框架为:
(1)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含义。
(2)要求:
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③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
答: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指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质,不能离开集体的生活与活动,而必须依靠学生集体和通过学生集体来实现。因此,我们要遵循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良好的学生集体。特别是要看到,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和提高学生的过程,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的过程。所以,许多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往往从组织和发展班学生集体开始。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要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首先在于教师要把集体当做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让集体再去要求、教育和帮助它的成员。由于教育是通过集体来教育学生个人,所以,集体教育个人,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在教育个人,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马卡连柯称这种方式为“平行教育影响”。其次,在集体中教育,也要注意把学生个人当作主体,通过学生个人来影响集体。这样通过教育一个学生也教育了全班其他的学生。
(3)通过集体教育学生,在于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组织大家乐于参与的有创意的有教育价值的共同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民主平等的、互助合作的行为方式,形成共同的需要、兴趣、情感、舆论,陶冶人人热爱集体、对集体负责、为集体争取荣誉的意识。对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是个别教育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问题是要在共同活动中把学生集体和每个个人都摆在教育主体的地位,建立既有个人热情,又有集体规范的,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的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试题为中国教育现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非常重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多个学校出过统一考题,考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另外,由于陶行知先生师从杜威,其教育思想受杜威影响很深。相关试题为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及陶行知与杜威两人教育思想的比较。该题目的答题框架为:
陶行知其人其事简述。
(1)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生活即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
③教学做合一
(2)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②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
③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
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简要评价。
答:“生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就学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归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穷人的教育,成为他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指导了当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现实启示作用。
(1)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其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包括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这就是说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
②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指出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打破传统学校时空的界限,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指明了生活教育的时空范围。
b.我们的学校不能关起来办学,必须与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办得好。要培养好受教育对象,一定要把校内、校外的教育结合好,要采取措施,使学校与社会紧密联合起来。
③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在生活里,人们总是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活动,不断地学会做事。因此在生活里,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成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合一”是全人类教育过程之真相,无论男女、老幼丝毫没有例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2)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生活教育要培养自觉追求真理,能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能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团体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能为实现真理去创造、去探索、去奋斗的人。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民主平等关系,是以“做”为中介的教与学、师与生的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做的活动展开而发生角色转变。师与生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个个体之间,还体现在同一个体身上,即同一个体既是师,也是生,亦师亦生。
②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因此,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教师要掌握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课程开发和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教师还应具有开发教科书在内的教育资源的能力。
③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积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构建“目标——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个性化教学,使学科教学和活动课程真正体现主体性。
4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特征。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试题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不是非常重要的考点,简单掌握即可。
人文主义的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表现出人文主义的特征。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即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人本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3)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
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三、论述题
1试分析论述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试题涉及的核心知识点为教学组织形式,相关知识点很多学校考过,比较重要。该题目考查的相当灵活,有一定的难度。该题答案框架为:
(1)班级授课制的含义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3)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4)改革的方向
①教学组织形式向改革和完善班级授课制方向发展
②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③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方向发展
答:(1)班级授课制产生和发展300年来,特别是100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比较充分地明确地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包括以下几点:
①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a.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b.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c.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d.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e.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
f.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
总之,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间接性的认识,有领导的认识和教育性认识,能在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经济的条件下,比较全面地实现教学任务。
②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a.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b.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c.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
d.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e.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
f.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
g.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他们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2)尽管班级授课制仍旧是目前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新时期,结合课程改革的相关特点,教学组织形式有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改革方向:
①教学组织形式向改革和完善班级授课制方向发展
班级授课制作为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其不能比拟的优点。现在新一轮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是完善和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使其扬长避短,发挥作用,例如缩小班级规模,控制人数数量;在班级内分组等等。
②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的另一改革方向是,突破了原有的单一化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形成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共同并存的局面。目前的中小学,已经形成了分组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相互补充的情况。
③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方向发展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缺点即是强调全班同学齐步走,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因材施教。所以,教学组织形式的另一个改革方向为向个别化发展。其中,以道尔顿制最为著名。道尔顿制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这是美国帕克赫斯特女士于20世纪20年代所创建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
2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试题考查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重要教育文献。韩愈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师说》是古代重要的教育文献。该题目属于史论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素养。注意,回答该题目时,一定要大量引用原文。该知识点也是重要知识点,考生应熟练掌握。该试题答题框架为:
简要介绍韩愈和《师说》
内容:
(1)教师的任务
(2)教师的标准
(3)师生关系
简要的评价
答: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韩愈对教师问题的见解,主要体现在《师说》中,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的任务
韩愈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联,构成了教师的任务。其中,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道悟道,就需要进行授业和解惑。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和解惑是传道展开的过程和手段。三者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这里不仅包含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的思想,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德育通过智育进行的思想,这是很深刻的。
(2)教师的标准
韩愈认为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其次是“业”。凡是具备了一定的“道”和一定的“业”的,就可以做教师,而不论其门第、出身、相貌等如何。教师就是要在“道”和“业”这两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这两方面的学习和修养。
(3)师生关系
①韩愈把“道”与“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这就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②韩愈还强调了“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这里既有“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意。
总之,韩愈关于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阐述,不但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师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3评述赫尔巴特课程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试题属于外国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世界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学家之一,被公认为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教育学理论系统详尽,对多个教育学问题有完整的论述。课程理论是其教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要。相关内容如赫尔巴特关于其他教育问题的论述也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另外,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比较也是考查的重点。该题目的答题框架为:
赫尔巴特其人其事简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内容:
(1)经验、兴趣与课程
(2)统觉与课程
(3)儿童发展与课程
对课程理论的简单评价
答:在西欧近代教育史上,课程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都曾对课程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积累了大量的思想财富。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以其心理学说为依据,赫尔巴特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包括以下几点:
(1)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他指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与人的交往,获得了经验和同情,这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
①与卢梭不同的是,赫尔巴特认为,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种经验往往是分散的和杂乱的,因而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指出,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则是直观教材。直观教材的运用,将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和确切。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诸如罗马皇帝、天堂的天使这样一些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
②赫尔巴特认为,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本身就存在于经验之中。由于兴趣是一种使思维的对象保留在意识中的内心力量,或者说它是一种激起心理活动的手段,因此,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他明确指出,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有兴趣。
(2)统觉与课程
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赫尔巴特把历史和数学当做所有学科的中心。这两项原则的基本目的是,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把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相联系,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他力图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探讨课程的选择和设计。
赫尔巴特主要是从席勒那里接受了这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在人类历史早期,感觉在人的认识中起主导地位,以后,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的想象力在诗与神话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最后,当理性发展起来时,人类就进入到成年。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以此为基础,赫尔巴特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依据这个划分,他认为课程的程序应当是:在婴儿期(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早期),对身体的养护优先于其他一切,与此同时应大力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儿期(相当于人类的想象期),教学内容应以《荷马史诗》等为主,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在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
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他继承了前人的合理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客观地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赫尔巴特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但他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卓有见地的主张。
4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试题考查学习策略的相关内容。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该题目考查学习策略中认知策略之一——精细加工策略,考查比较细,相对难度较高。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其他三项学习策略,分别是注意策略,复述策略和编码与组织策略。提醒考生注意。该题答案框架为:
(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
(3)精细加工策略的教学要求
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
①记忆术
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
a.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它是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b.首字联词法
首字联词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
c.谐音联想法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
d.琴栓——单词法
琴栓——单词法类似于位置记忆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典型的琴栓——单词法是将数字和单词联系起来的一些韵律。
e.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在教外语词汇时非常有用。
f.视觉想象
②灵活处理信息
a.有意识记
在学习时,不要孤立地去记东西,而要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即使所学信息部分遗忘了,也可以利用信息之间的关系推出来。
b.主动应用
学生在学习信息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且要帮助学生感觉到这些信息有用,能把这些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并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应用它们。
c.利用背景知识
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对于某一事物,你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你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所以,背景知识比一般学习能力更能帮我们预测学生能学会多少。
(3)精细加工策略的教学要求
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讲清二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
②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分析,除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状况外,还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作深入分析。
③恰当引入教学媒体,如教具、学具的使用,教材呈现手段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