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概述
(1)教育定义
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预期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起源
①生物起源说
a.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托马斯·沛西·能。
b.主要观点:第一,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第二,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第三,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c.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但是,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没能把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的差别区别开,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②心理起源学说
a.主要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
b.主要观点: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无意识模仿。
c.评价:心理起源说将教育的起源归于人类本能,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才有的活动,是其比生物起源说进步的一面。
③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a.主要代表人物:苏联的教育家米丁斯基、凯洛夫。
b.主要观点: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c.评价:劳动起源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3)教育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4)教育要素
教育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教育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①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②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①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a.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
“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b.1904年——“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03年,清政府任命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三人重新修订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癸卯学制”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的结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礼、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c.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d.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它是第一个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学制。
②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a.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学制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
b.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c.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e.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
f.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g.2004年教育部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3)我国当前的学制
①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a.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b.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a.双轨学制:如原来的西欧学制。
b.单轨学制:如美国的学制。
c.分支型学制:如苏联的学制。它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真题链接】
【例1.1 单项选择题】我国制度化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2016年上半年真题]
①幼儿教育②初等教育③中等教育④成人教育⑤高等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4)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
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3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由于古代学校教育是由古代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此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具有与封建主义教育不同的特点:
①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身体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事务的人;
②主张恢复古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③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有维多里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蒙田、康帕内拉等。
(3)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①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②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行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人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儒家的孔子
①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②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
③孔子强调忠孝和仁爱,重视因材施教,同时也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④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又是在教育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真题链接】
【例1.2 单项选择题】下列主张中,属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是( )。[2018年下半年真题]
A.有教无类
B.道法自然
C.绝圣弃智
D.以史为师
【答案】A
【解析】A项,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来的,出自《论语·卫灵公》。B项,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指“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的概括、阐述出来。C项,绝圣弃智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出自道家著作《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D项以史为师,为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来的。因此答案选A。
(2)墨家的墨翟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前468~前376年)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3)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①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其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绝圣弃智”论;人性“复归”论。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文化教育价值。
②总而言之,贯穿老庄学派文化教育思想的是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但在另一个侧面,它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以幻想的形式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渴望,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学记》
①概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文献,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对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
②揭示的教育原理
a.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b.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c.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d.启发诱导。《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学记》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
e.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f.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真题链接】
【例1.3 单项选择题】“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2013年下半年真题]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孟子》
【答案】C
【解析】“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出自《礼记·学记》,大意是: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理。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主要分为三步:
①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②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③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中。
②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的人,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提出了胎教的问题。
③柏拉图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④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①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②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
③亚里士多德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成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生活。
(4)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值得注意的是,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该书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主要教育观点如下:
①“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认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②教育适应自然。
③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
④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2)卢梭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的教育体小说《爱弥儿》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真题链接】
【例1.4 单项选择题】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是( )。[2017年下半年真题]
A.杜威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答案】B
【解析】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3)康德
康德的教育思想深受卢梭自然主义思想影响,其主要反映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
(4)裴斯泰洛齐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化”是指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奠定了小学各学科教学法的基础,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被誉为“儿童之父”。
(5)洛克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①概述
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家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其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专著。
②主要观点
a.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b.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
c.教学三中心论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产生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
d.教学四阶段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真题链接】
【例1.5 单项选择题】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2011年下半年真题]
A.卢梭的《爱弥儿》
B.斯宾塞的《教育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答案】C
【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则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该书分三部分:①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目的”;②第二部分为“多方面的兴趣”;③第三部分为“性格的道德力量”。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①概述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又译《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反映了作品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学有深远影响。
②主要观点
a.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此外,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这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b.论教育的目的
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c.“从做中学”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对立局面。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
马克思特别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点是:
(1)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教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既体现了学术发展的成果和时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实际。
面对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际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状,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远大理想,以及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