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生的学习与指导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发现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控制狗的分泌唾液反应。实验中,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本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但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应。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形成,并由此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论。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
①获得与消退
获得即条件作用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难以建立联系,且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稍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将难以建立联系。
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消退现象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会以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取决于新刺激与原刺激的相似程度。借助泛化,学生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以扩大学习范围。但有时泛化会引起学习的不精确、不准确。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由此他的理论被人们称为“试误论”。桑代克的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
①效果律
在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反应后,如果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就会加强;如果获得烦恼的结果,就会减弱。
②练习律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着学习者的练习和运用而增强。反之,变得越来越弱,这就是练习律。
③准备律
学习者在学习开始前对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如果有准备而又给以实现,就引起满意;如果有准备而不予实现则感到烦恼;如果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其活动也感到烦恼,烦恼会妨碍学习。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和惩罚。
①强化
强化是一种操作,它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能控制人的行为。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形式。
②逃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加。
③回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回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④消退
消退即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当个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后,没有强化物相伴随,此类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便会降低。
⑤惩罚
惩罚是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此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惩罚不是负强化,惩罚是抑制行为,即在被惩罚时当事人不得不暂时抑制正在进行的行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实验
在班杜拉早期的一项研究中,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这些儿童与未观看成人踢打充气娃娃的儿童相比,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②观点
班杜拉认为,并不是所有行为的获得都需要直接的强化,个体的很多行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进行的,即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四个过程:
a.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如果人们对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加以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榜样行为的特征(如是简单还是复杂)、榜样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与观察者的相似度,是否具有权威性等)、观察的特点(如信息加工能力、人格特征、自我概念等)。
b.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是指个体在注意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后,将这种示范以表象和言语形式保持在记忆系统中。
c.动作再现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是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的表象和言语符号,转化为外显的行为。
d.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指激励观察者做出榜样行为的过程。观察者的模仿动机有三种:直接强化、替化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是指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真题链接】
【例2.6 单项选择题】小强不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就禁止他看动画片,一旦按时完成就取消这一禁令,随后小强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了,这属于( )。[2017年上半年真题]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答案】B
【解析】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积极行为预期增加或者已经增加,为了巩固那些已经增加的积极行为,撤销原来的那些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带来的痛苦。
2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①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
“完形-顿悟”学说任务,“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指对事物关系的认知。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都是由于学习者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并非各部分的联结。
②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顿悟,即一种突然的领悟与理解,它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变化过程。因此学习绝不是盲目、消极地接受刺激,而是有目的地探究,是富于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
(2)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加涅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简单联结。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
学习者接受到的各种刺激,被组织进各种不同形式的神经活动中,有些被储存在记忆中。当刺激情景与记忆内容以某种方式影响学习者的操作水平时,学习便发生了。
(3)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是在预期的指导下逐渐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②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此实验中,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的结果是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③行为不是受行为的直接结果支配,而是受预期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支配,即学习是期待的获得,而不是习惯的形成。
(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
①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中,学生不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并建构知识体系,即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即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的意义,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其次是知识的转化,指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更抽象的形式,超越给定信息以适应新的任务,获得更多的知识。最后,对知识进行评价,即对新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评价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
②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教师如果能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可促进和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b.结构原则。知识结构一般都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教学时,选用何种呈现方式,应视学生的知识背景、课程的性质而定。
c.程序原则。每门学科都存在各种不同的程序,教师应引导学生回答一个个问题或阐述知识,以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d.强化原则。教学应重视安排好合适的强化出现时期,这对学习成功的影响很大。
(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①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实现意义学习必须满足三个条件:a.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b.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c.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②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它属于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尤其适用于课堂言语信息学习。接受学习并不等于机械学习,它也可以是意义学习。只要教师根据意义学习的条件,对学习材料精心挑选、有序组织,学生就可以进行意义学习,接受到最有用的东西。
奥苏伯尔发现,在学习主要内容前,给学生提供有意准备好的、略为抽象的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对后面材料的学习。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简短的、概括性的材料,并与新旧知识关联。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一个框架,说明新旧知识间的区别,以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的迁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生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
当代建构主义可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观。这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观点虽然在研究视角、使用术语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有些问题上却有共识。
(2)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建构主义认为,人们习得的知识并非预先确定的,更非绝对正确,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因具体情境总有其特异性,知识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
②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主动的建构信息意义,且这种建构不可能为他人所替代。
③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学习中已获得了丰富经验与知识,同时,由于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兴趣和认知风格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①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
a.形成假设以解释事件或解决问题;
b.搜集数据来验证假设;
c.得出结论;
d.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积极互动中发生的共同学习。它不同于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只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学习,他们之间可能有合作也可能没有。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③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学生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支架。
④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⑤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即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对话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它区别于传统的授课或讨论形式,教师在其中仅起引导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对话来建构自己的理解。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概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关注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强调社会文化应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和普遍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
(2)自我实现
①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认为成长源自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天生的、似本能的。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个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在对教育的实际问题上,马斯洛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而主张人格发展的自我实现论,即内在学习论。
②外在学习与内在学习
外在学习是依靠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教育模式。
内在学习是依靠学生的内在需要,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使人类固有的潜能自动得以实现,人本主义理论反对行为主义的外烁论,而坚持发展的内在学习论,以自我实现的似本能需要来解释发展的动力。
(3)教育目标
教育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功能完善的人。功能完善的人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4)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认为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真实。教师表现真实自我、表里如一、没有矫饰和防御。
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对每个人表示欣赏和看重,不以对方的某个特点、品质为关注与否的依据。
③移情性理解。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5)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有意义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人本主义的自由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同的。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因此,在人本主义看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真题链接】
【例2.7 单项选择题】学生的学习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主动接受新的信息,并对其意义进行重构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 )。[2017年上半年真题]
A.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B
【解析】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果,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
二、学习兴趣
1学习兴趣概述
(1)定义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状态紧密联系的。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2)重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主导,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
2学习兴趣的分类
(1)按学习内容分类
①物质兴趣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
②精神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2)按学习目标分类
①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②间接兴趣要指对活动目的或者结果的兴趣。
总而言之,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3)按学习时间分类
①稳定兴趣是个体对某些事物具有长久的兴趣,持续时间很长,这种兴趣不容易发生改变。
②暂时兴趣指个体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是短暂的,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4)按学习范围分类
①广泛兴趣是个体对多方面的事物具有的兴趣。
②中心兴趣是个体只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3学习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兴趣所指向的是什么事物。由于兴趣倾向性的不同,人们的兴趣也各有不同。
(2)兴趣的广阔性
兴趣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大小或丰富性的程度,也可称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广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3)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中心兴趣持续的时间或巩固的程度。有些人的兴趣是持久而稳定的,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就始终保持而且长期不变,还会一步一步加深,达到迷恋的程度;而有些人的兴趣极不稳定,经常会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但又不持久。
(4)兴趣的效能性
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对活动产生的作用的大小。兴趣对人的行动动力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凡是对社会的进步和个体身心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就是具有积极效能的兴趣;凡是对社会的进步和个体身心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就是具有消极效能的兴趣。
4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学生眼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喜欢,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
①尊重学生
教师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动不动就无端训斥、谩骂,甚至横眉怒对。教师应当走近学生,同时让学生走近教师,因为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②常与学生沟通交流
在课余时间,老师不妨当当学生的朋友,听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聊聊感兴趣的话题,以此拉近和学生的关系。
(2)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每一堂课,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快乐殿堂。
①注重导入,创设氛围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
②营造环境,主体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③体验成功,产生兴趣
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学习习惯的含义
习惯是受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双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持久性、自觉性。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学习生活中,在学习环境的影响下,反复练习形成的,最终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方式,其基本品质为:计划性、坚持性和独立性。
2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1)课前预习习惯
①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②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途径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③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不同的标记,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④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2)课堂学习习惯
①课前做好准备,自觉检查课本、课堂练习本、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备齐全。
②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③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要敢于争论,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④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问。
⑤虚心听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⑥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级实验、动手操作、课外考察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⑦学习要善于举一反三,善于通过学科间的联系理解问题。
(3)制定计划习惯
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制定生活、读书、实践活动计划,制定切合实际的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
(4)阅读习惯
①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善于运用网络资源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②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摘抄课外读物的精彩句段,或在精彩处圈点,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③边读边思考,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或查工具书解决。
(5)书写习惯
①做作业时要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②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③书写时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④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保持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无缺;
⑤写完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记忆习惯
①对当天学习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
②对需要记忆的字词句篇、概念公式以及单词、语句、名人名言等理解深刻,记忆准确。
(7)作业习惯
①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前提下,有余力的学生要养成自主设计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②独立、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作业,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③写完作业后把作业放入书包中,并整理书包。
(8)总结反思习惯
①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自己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简要地回顾一遍,回想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②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收集作业本、试题、笔记、纠错本以及受到的奖励、获得的荣誉等。
③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④每学期结束,写出总结材料,分析学习中的得与失,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3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组织性和系统性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学习高效率的条件;
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活动、社会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四、小学生的学习指导
1学习指导的含义
学习指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导包括针对获得经验的学习指导和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指导。狭义的学习指导专指针对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指导。本部分主要探讨的是针对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指导。
2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
(1)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①学习动机的培养
a.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如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明确预定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b.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c.利用以前所获得的成功感进行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d.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满足学习需要和引起学习兴趣。
②学习兴趣的培养
a.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b.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c.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d.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方法主要有认知法、强化法、榜样示范法、集体熏陶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知识观,形成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②教育小学生认真对待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外科技活动、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测量,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4)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学习策略训练主要有五种有效模式,分别是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