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人员,而且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职业。
由此可知,教师职业属于一种专业,教师是正在发展并逐渐走向完善与成熟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性质。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专业教师以学校这个专门培养人的场所进行专门培养人的工作,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的前进方向。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根本保证。
【真题链接】
【例1.12 单项选择题】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答案】B
【解析】教师劳动的延续性体现在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仅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题中加缪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离不开其小学老师的启蒙教育和悉心栽培,因此他才会在第一时间写信感谢这位老师。
2教师的职业角色
(1)引导促进者角色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
①在学习方面,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感知、参与的热情,启发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学习。
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全面提高,特别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其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和研讨,树立学习的信心,积极思考,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2)参与者角色
①作为师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传统,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文化环境,创设融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3)开发利用者角色
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突破传统教科书、传统课堂的狭隘限制,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4)评价者角色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应坚持发展性、多样化和情感性的原则。
①发展性原则,即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具有发展的眼光,既要看到学生当下在知识、能力和品德等方面的不足,也要看到学生在这些方面巨大的提升、发展的空间。
②多样化原则,即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针对不同学生个体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有意识地模糊学生在量化考试中成绩差异的区分度,重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
③情感性原则,即对学生的评价应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充分表达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期待,使学生深受鼓舞而激发出探索求知的激情。
(5)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惑,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重在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所需的职业素质,它反映了特定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经验经历、人格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技能,深入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文化素养
教师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还必须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原因在于:
(1)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学科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
(2)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而且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进而提出各种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责任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
作为教师,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2)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掌握教育理论和懂得教育规律是提高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条件。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具有以下能力: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本着改善实践的宗旨,着重于对自己实践行为的研究,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1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新手到专家教师的过程。
2影响因素
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职前的教师教育和入职后的教师培训两部分。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在职培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①职前的教师教育是教师入职的门槛,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础。教师职业观的树立、教师角色的形成、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知识的掌握以及教师道德、专业理想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②入职后的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师工作后,教师对其职业有了更现实的理解,对于自身欠缺和不足也有了清醒的认识,而在职的教师培训则是教师弥补不足,促进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机会。
(2)环境因素
根据费斯勒的理论,教师所处的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产生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作为发展中的人与这两个环境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社会环境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吸引力和教师评价制度。
②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教师职业的活动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环境,学校的文化、制度、物质环境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所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班级规模、课程、学校制度、学校文化、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管理作风等无不是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③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志向、爱好、追求,还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因此,教师的从业动机、人生目标、价值观念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精神动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持续的、终生的发展历程,是教师专业职能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要和发展意志,即个人因素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①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已有的知识技能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现有的水平则反映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②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
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指教师个体认同自己所从事职业具有的专门职业的性质,了解专业标准及其对从业者的要求,能够清醒认识并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并具有主动更新自己专业结构的主观愿望。
③从业动机
从业动机是引起职业行为的内在需要和追求,它不仅决定着个体工作的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还决定着个体的工作方式和价值追求。选择教师职业的不同出发点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热情,同时也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了教师生涯关注理论,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老师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这可能导致有些新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真题链接】
【例1.13 单项选择题】一位新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这表明其成长阶段处于美国学者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中的( )。[2012年下半年真题]
A.关注情景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答案】C
【解析】生涯关注理论包括执教前的关注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景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在关注生存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在关注情境阶段,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题干描述的情况符合关注生存阶段的特征。
4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除了加强教育培训、心理疏导、激励等常规专业发展活动外,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如下方式:
(1)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确立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了如下基本理念:
①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
②教师专业发展要基于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些需要确定专业发展的活动内容;
③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区别于传统的、阶段性的在职进修。
(2)教师的自主发展
①定义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指在学校情境中,根据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由教师自主地确定发展目标,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发展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专业发展的方式。
②遵循的基本步骤
a.确定发展目标。这种发展目标是个人化的、有针对性的目标,它指向于教师在某些特定专业技能领域的发展。
b.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c.设计发展策略。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一个明确可行的发展方案和策略,包括时间规划、方法的选择等。
d.评价学习结果。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是前一个阶段的总结,也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通过这种循环,体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螺旋上升趋势。
(3)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①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a.个人反思,意味着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反思的对象,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的课题;
b.同伴互助,意味着教师要形成研究的团队,在推进研究的过程中进行智慧的分享,共同推进课题的研究;
c.专业引领,意味着校本教研需要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专家和教师的紧密合作,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②具体的形式
如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以课题为导向的教学研究,以常规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究,以个人反思为基本方式的教学研究等。
(4)教师的行动研究
①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课程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推进校本教研的一种具体的研究方式。
②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实际上是对其专业职能的拓展,它促进教师从传统的教授者转变为探究者,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总结
事实证明,以校为本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校本教研以及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这些途径和方式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形象,必将为课程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处于课程改革的核心位置,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契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答案】A
【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将初等教育的普及放在突出地位。
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答案】A
【解析】课程改革是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课程改革就是通过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使之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
3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教学方法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D.教育结构改革
【答案】B
【解析】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是( )提出的。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阿特金森
【答案】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5下列不是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划分的是( )。
A.发展性研究
B.应用性研究
C.预测性研究
D.评价性研究
【答案】B
【解析】根据研究的功能,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的目的,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基础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6学校组织机构中,负责全校的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党支部
B.校长室
C.教导处
D.教务处
【答案】B
【解析】行政性组织包括学校的校务委员会、行政会议、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校办企业管理机构等。校长室是学校行政的决策指挥机构,主要职能有:①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规律办学;②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③指挥、协调各处(室)的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等。
7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答案】C
【解析】教师从走上讲台到成长为一个熟练的教师,再到教育教学专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至少呈现三个发展阶段:职前专业化、入门专业化、在职专业化。这就表明教师在任职期间应通过接受继续教育等活动来提高自身素质。
二、简答题
1简述夸美纽斯对教育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答:夸美纽斯对教育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有: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
(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自然发展的规律和实行“泛智教育”。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有: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劳动对象多为成长着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体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要比物质和其他精神产品的生产劳动复杂得多。
(2)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言行去影响学生,必须作出示范和表率。学生有尊重、学习和信赖教师的自然倾向,也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4)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培养年轻一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反映了“制造”周期长,也反映了“产品”使用期长,见效慢。
(5)个体性与集体性结合。教师是个体劳动,而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并加强同其他教师的联系与合作。
三、材料分析题
1以下是一位教师的教育案例: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特意选了一篇课文改写成剧本。第二天,我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下课,我把王渺叫到办公室,请她谈一下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先试一试。”她的话顿时让我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学生们一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
(2)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王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课,精心制作PPT,并准备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王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挂好后,引起围观。课上他播放了视频,接着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不断翻着PPT,却没适时做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同学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的,老师说的都没有听清,而且有的PPT模糊不清”。
问题: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
答:(1)存在的问题
①没有明确上课目的、观察目标。教师把教具准备好,但没有利用好机会明确上课的目的、教具的作用,没有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上课时一会看PPT,一会看标本,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②课前没有做好演示准备。标本的制作过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观看需求,PPT模糊不清。
③直观教学没有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只是让学生自己单独看,缺少教师的指导。
(2)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所以更有真实感,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实物直观不容易凸显事物的本质要素。模象直观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但观察的结果可能会与实际事物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灵活选用直观形式。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要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合理的观察程序,观察的结果要用准确的词语加以表述。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常用的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直观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所以要想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就要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的获得最终是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而成,因此在直观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