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7年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它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

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与公平结合,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2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明,价值规律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

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可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3引致需求

答:引致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派生需求”。厂商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得收益,部分地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4均衡价格

答:均衡价格指能够使商品市场上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的变化,供给变化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化。如图1所示,E点为市场均衡点,PE表示市场的均衡价格,xE表示市场的均衡数量。

图1 均衡价格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的状态。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且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为止。相反地,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为止。由此可见,当实际价格偏离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使其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

5外部性

答: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其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公平。纠正的办法有:使用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

6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是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利率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人们消费需求下降,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提高也会使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两方面都会使得总需求减少,于是总需求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国民收入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7汇率制度

答:汇率制度指各国普遍采纳的确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汇率的体系。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两种。

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其特征是:汇率的决定基础是黄金平价,但货币的发行与黄金无关;波动幅度小;汇率不具备自动稳定机制,汇率的波动与波幅需要人为的政策来维持;中央银行通过间接手段而非直接管制方式来稳定汇率。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前者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通过外汇储备增减来影响外汇供求,而任凭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动而变动。

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设消费者的总效用为U(q),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公式可表示为:dMU(q)/dq<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或者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将第二单位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因此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答:资本在循环中采取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如图3所示:

图3 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1)货币资本的循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最后卖出商品,取得比预付的货币更多的货币。

货币资本的循环的特点: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中最典型、最片面、也是最一般的形式。

(2)生产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为出发点,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然后经过流通过程,把商品W′卖出去,换成货币G′,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再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使货币资本再回到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示资本的再生产。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中间是流通过程。生产资本的循环说明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

(3)商品资本的循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经过卖出过程,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由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的价值,是已经增殖了的价值,它的价值是预付资本价值加上剩余价值。它前面是卖和买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它不仅包括资本价值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它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

2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LM曲线上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的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

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如图4所示。

图4 LM曲线

(1)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流动性陷阱”的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的风险极大,债券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货币,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经济一般处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2)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趋向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货币需求的利率无弹性,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为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经济一般处于繁荣时期,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3)在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中间区域则为正值。因此,在中间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在中间区域,经济一般处于正常运行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3为什么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答:MR=MC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条件,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如下:

令厂商的利润等式为:π(Q)=TR(Q)-TC(Q);

对厂商的利润等式求导数,得:dπ(Q)/dQ=dTR(Q)/dQ-dTC(Q)/dQ=MR(Q)-MC(Q)。

当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有:dπ(Q)/dQ=MR(Q)-MC(Q)=0,即:MR=MC。

所以,厂商根据MR=MC的原则确定最优的产量,以实现最大的利润。设想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表明该企业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因而需要继续增加产量;如果产量增加到使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因产量过多而减少,因此需要减少产量。可见,MR=MC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条件。

4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1)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把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其改造的出发点是: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若劳动生产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如图5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a(u-u*)。式中,参数a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政策含义: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只要能够容忍高通货膨胀,就可以拥有低的失业率,或者可以通过高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具体而言,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如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图5 菲利普斯曲线

(2)附加预期(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他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附加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附加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指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6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πe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π-πe)=-a(u-u*),即π=πe-a(u-u*)。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政策含义: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因此,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图6 附加预期(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如图7所示。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图7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由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构建而成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鲜明特色。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既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新的经济体制创造相应的微观制度资源配置。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既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市场机制

市场是企业的运行环境,市场体系化是市场经济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尽快形成以商品市场为基础,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为重点,其他要素市场齐备的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同时,还要改善和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3)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有效的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解除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将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政府要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要改革工资制度,规定最低工资并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是多层次的,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方面的内容,它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基本组成部分。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

(6)要想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文明等体制以及法律体系。

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结合增长核算方程,论述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答: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为两个不同的来源:生产要素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当生产要素只包括资本与劳动时,则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解为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来源。

根据生产函数Y=AF(N,K),若劳动变动ΔN,资本变动ΔK,技术变动ΔA,由微分学的知识以及微观经济学中边际产量的概念可知,产出的变动为:

ΔY=MPN×ΔN+MPK×ΔK+F(N,K)×ΔA

式中,MPN和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

方程可以整理为:

 

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将要素需求量固定在使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实际价格的水平上,因此,表达式MPN×N和MPK×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从而表达式MPN×N/Y就是劳动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劳动份额,并记其为α。表达式MPK×K/Y是资本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资本份额,并记其为β。方程可写为:

ΔY/Y=α×ΔN/N+β×ΔK/K+ΔA/A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增长核算方程表明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三种因素来解释,即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步。根据增长核算方程,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有:

(1)鼓励技术进步。索罗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自技术进步。

许多公共政策的目的都在于鼓励技术进步,例如:专利制度给予发明者暂时的垄断权力,尽管只是暂时的,但许多发明者可从中获得利润,因此提高了个人和企业从事研究的积极性;税收法规对进行研发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

政府在改善技术增长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教育。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是改善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就我国而言,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政府在创造和传播技术知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政府资助耕作方法研究和支持航空业的空间研究等。

(2)鼓励劳动供给。增长核算方程表明,增加劳动供给会引起经济增长。容易理解,所得税的提高减少了工人的工作所得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与之相反,所得税减免是加强激励,促使人们努力工作的一个途径。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等方式提高劳动的质量,从而达到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3)鼓励资本形成。根据增长核算方程,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鼓励资本形成主要归结为鼓励储蓄和投资。从直观的角度看,由于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社会可以改变它所拥有的资本量。如果今天经济生产了大量新资本品,那么,明天它就将有大量资本存量,并能生产出更多的各种物品与劳务。另一方面,资本存量的增长是储蓄和投资推动的,因此,鼓励资本形成便主要归结为鼓励储蓄和投资。这是政府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方法,而且在长期中,这也是提高一国公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