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事物是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具有一系列重要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联系具有系统性,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但与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也是处于联系和互相作用之中,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内涵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D
【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意为春天的树林里,新生的叶子在催换枯黄的旧叶;江河在奔流中,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面的波浪。用以形容事物或人新陈代谢的现象或规律。上述两句都表明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2)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导致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3)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相互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正是由于事物的永恒发展,才使物质世界能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前进和上升。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
①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关系或根本属性。
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属性和趋势。
b.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例】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 )。
A.本原与派生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趋势,体现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例】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根据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D
【解析】内因与外因是表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同条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发挥内因的作用,也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发挥外因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的质、量、度
①事物的质。所谓质,就是一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②事物的量。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③事物的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2)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即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②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体体现在:
a.从形态上看,量变往往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往往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b.从内容上看,量变是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超出,是连续、渐进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这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③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则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c.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不断发展,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量变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答案】A
【解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是:千里之路是由一步一步累积的,江海是由一条一条小河汇集而成的。这说明,量变达到一定“度”,可以发生质变,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②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关系。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它是辩证运动的实质。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的解决形式。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③分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指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
1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①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①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为:
a.现象显露于事物的外部,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b.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c.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d.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②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a.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b.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某种现象表现出来。
(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的意义
①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必要性,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可能性,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2形式与内容
(1)形式与内容的含义
①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②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①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二者不能混淆;
②形式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③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形式对内容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以新形式取代旧形式实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
(3)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①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要求我们特别注重事物的内容;
②根据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应重视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③根据形式与内容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对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而当形式不适合内容,就要抛弃旧形式、选择和创造新形式。
【例】内容与形式存在矛盾的根据是( )。
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D.形式活跃易变,内容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的内在本质及其联系、表现方式的辩证法范畴,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两者的相互运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也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是在静止中而是在它们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一般说来,内容是事物中更为活跃的方面,形式则是比较稳定的因素。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是从内容首先开始的。活跃的内容和稳定的形式始终存在着矛盾,它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适合的。它们在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更新、不断发展。
3原因与结果
(1)原因与结果的含义
①原因是指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②结果是指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2)原因与结果的特点
原因与结果之间有两个显著特点:
①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的顺序性或前后相继性,即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
②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3)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①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②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③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复杂多样的。
(4)因果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①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预见性,有利于实践的成功。
【例】下列现象中有因果联系的是( )。
A.电闪雷鸣
B.昼夜相继
C.熟能生巧
D.龙年转运
【答案】C
【解析】因果联系是指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A项,电闪雷鸣不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且不具备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B项,昼夜相继虽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是不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C项,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这是一种先行后续且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D项,一种迷信的说法。
4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
①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②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是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①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的
a.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性的矛盾和外部条件;
b.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c.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②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把握必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②必须重视偶然性的作用。
5可能性与现实性
(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
①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事物的现实性是由其内部的必然性决定的。
②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①二者的对立和区别是,现实性是事物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有其内在根据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②二者的统一是指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任何现实事物都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是实现了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则以现实性为基础,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和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它是正确思维和行动的理论指导,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全面分析,不能从可能性出发;
②尊重客观必然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③反对故步自封、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必然前途、无所作为的庸人思想,也要反对脱离现实条件的空想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