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总和生育率(人大2010年研)
答:总和生育率,又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指15~49岁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总和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是在度量分年龄组生育率基础上计算的妇女总体生育水平。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标准化指标。
2人口老龄化(中央财大2011年研)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积极老龄化(人大2017年研)
答: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方向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适用于个体和人群,其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残疾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积极”意味着老年人除身体健康、具有参加体力活动和劳动队伍的能力之外,还要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答: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
(1)客观因素。
①由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
②由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
(2)在自愿迁移的条件下,迁移行为的发生与迁移者的个体情况有关,例如受教育程度较高、身体状况较好并富有进取精神的人往往更倾向于发生迁移行为。
(3)是否发生迁移行为一般还取决于人们对于迁入地拉力因素、迁出地推力因素以及中间因素的全面考量,只有从迁移中所能获得的利益大于将会损失的利益时,理性的迁移行为才会发生,这也被称为“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
2简述社会运行保障手段。(南航2018年研)
答:(1)社会运行保障手段的含义
社会运行保障手段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保障对象实施保障的具体方式,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就组成保障手段体系。保障手段作用的范围和作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消解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因素,阻止、预防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状态。
(2)社会运行保障手段的类型
①社会援助。社会援助是指由社会向那些在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援。社会援助可分为现实性的社会援助和预期性的社会援助。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实就是一种以社会援助为保障手段的社会保障。社会援助的作用对象是社会成员,其功能则是避免这部分社会成员转化为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因素。
②社会疏导。社会疏导是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业已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疏通、引导和排解,抑制这种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累积,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冲突出现,保证社会运行安全。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社会疏导的具体形式有人民调解制度和政治协商对话制度。
③社会调节。社会调节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避免产生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因素。社会调节的具体内容多且复杂,其特征是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是以国家政权和法律权威为保证的。
3简述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包括:
(1)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环境问题一般发生于环境承载超负荷的状况下。
(2)技术的有限性。技术的有限性既指技术种类的有限性,又指技术功能的有限性,更指技术开发的有限性。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类难以迅速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或取得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替代资源。因此,现有环境遭到破坏就成了一个“问题”。
(3)尊重人类的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从极端意义上考虑,地球自身是有生命年限的,甚至太阳也如此,它们最终与人一样,都将面临生命终结的命运,这种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尊重人类及其后代的生命价值,是关注环境问题的出发点。
(4)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在提出环境问题,并谈论环境保护时,实际上意味着通过人类的主观努力,环境状况的改善是有可能的。研究表明,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不当的结果;同时,现实的经验也表明,只要切实地付出努力,环境状况确实可以得到改善。
4简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北大2017年研;苏州大学2017年研)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而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稳定供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且日趋老化,使得劳动力的质量下降,而经济规模却持续扩大,这最终不仅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而且会导致老年抚养系数扩大,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
我国消费需求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而进一步萎缩。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影响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从长远来看,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老年人倾向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例如药品、保健品、医疗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的需求所占的比重就会增大,而一些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相对减小,这最终会导致生产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
(3)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影响一个国家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众所周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而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储蓄。老年人口收入较少,在养老和保健上的花费增加使得老年人无力储蓄,老年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个人储蓄率的降低,导致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负担加重,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储蓄,从而影响投资。从长远来看储蓄率的降低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威胁,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过大势必会削弱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
(4)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收入少、支出大是老年人口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四二一”的家庭代际结构使得年轻人负担过重,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使老年人同子女的合居率降低,这些现象都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孤苦无依,同时社会上对老年人的冷落和歧视等也给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最终导致一些诸如老年犯罪等社会问题。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浙工大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简答题,北大2017年研)
(2)简述中国老龄化的特点和后果。(简答题,苏州大学2017年研;川大2014年研)
(3)试析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了什么变化?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南开2016年研)
(4)什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宁夏大学2016年研)
答:(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①老龄化程度加剧
按照常用的指标衡量,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老龄化趋势具有两大显著特征:a.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b.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②家庭养老陷于困境
a.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不仅仅是核心家庭替代大家庭的过程,更是从一种模式演变为另一种模式的过程。核心家庭已成为主流家庭模式,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b.老年人空巢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目前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2)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①养老观念和养老功能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由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弱化,“家庭养老”的传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正在受到冲击,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同时,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养老支持力度弱化、养老资源减少越来越普遍。最后,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
②现有城镇老年保障制度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不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价值观的急速变化,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多数的老年人恪守传统观念,为儿女操劳一生,老年衣食有着落已感满足。然而,现代社会老年人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健康、长寿、知识、幸福,需要得到精神慰藉,接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尊重和关心。
③养老保险制度因地区差异而显得步履艰难。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区域上体现为: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由于指数调节机制的作用,各省的基本养老金待遇不尽相同。人口结构的差异,势必造成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负担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人口结构的差异可能会被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系数的变化情况将和人口的老年赡养率的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建设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政府、单位、企业、个人多元参与的社会(国家)养老模式,取代传统的家庭、单位养老模式,让所有劳动者都享有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革,推动社会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
②努力构建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老年人照料体系
多元保障体系,是指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的。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社区服务是重要保证,养老保险是物质基础”的社区化老年保障体系。
③着手研究和打造老年人照料需求评估体系
为保证需要照料的老人得到及时帮助,需要建立老年人照料信息管理系统,将老年人的需求、评估与服务机构信息统一纳入数据库。
④健全财力投入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长效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投入发展机制,并争取将政府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老年人福利设施建设补贴和服务补贴,使政府的财力能够发挥托底的作用,满足困难群体的服务要求,逐步实现“费随人走”,形成“补老人、补服务、补项目”的公共财政供给方式。
2用有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1)人口红利期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期。
(2)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
(3)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长期看,一国的“人口红利”并非是可持续的。“人口红利”期只是一国人口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即人口出生率尚未显著下降,而死亡率明显下降的阶段。
就中国而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的逐渐下降必将导致总劳动人口的下降。另外,近年来,中国开始呈现较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从长期看,中国总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将减少,中国经济所享有的“人口红利”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时,人口的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速度的持续下降,将经由劳动力要素供给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储蓄和资本积累两方面,制约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
3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大2011年研)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且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如下:
(1)出生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只要出生率在持续下降,就会引起少儿人口数量的缩减,此时的老龄化是由生育率下降所导致的,或者说这一时期出生率下降对老龄化的影响作用大于死亡率下降的影响作用,因而这时的老龄化被认为是“生育率主导”的人口老龄化。这种由“生育率主导”的老龄化不是靠增加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而是通过少儿人口绝对数的减少来促成老年人口相对数的上升。这种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体现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对老龄化”,反映在人口年龄金字塔上就是底部的收缩,故又有“底部老龄化”之称。
(2)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对死亡率下降的影响需要做具体分析,在不同时期,死亡率下降水平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会形成相对集中的趋势,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如果死亡率的增减变化在各年龄组间是均衡分布的,则无论死亡率怎么下降也不会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也就不存在人口的“年轻化”和“老龄化”。
②如果死亡率的下降主要集中于少儿人口群组,也即低龄人口的存活率增大,相当于提高了人口的出生率。由此增加的主要是少儿人口,而不是老年人口,结果不是使人口“老龄化”,而是使人口“年轻化”,这所反映的其实正是老龄化初显时期的情况。
③当死亡率下降重心向中老年人口倾斜时,则将直接增加老年人口,结果必将导致人口老龄化,这正是老龄化中后期的情形。
综上,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往往导致的是人口年轻化,只有到中后期,死亡率的下降才导致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