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微观经济学》部分(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消费者剩余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4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作答时,先介绍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另外,还需要画图予以说明。
答: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
图1 消费者剩余
如图1所示,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2纳什均衡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知识点属于博弈论相关内容。对于博弈论相关内容,如:占优策略、纳什均衡、囚徒困境等,这些知识点非常重要,建议考生不要遗漏。占优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的关系,一定要熟练掌握。
答: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考生应该注意区分规模报酬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长期和短期是理解两者关系的关键点。
答:短期生产理论中,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二、简述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比较容易,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3章“消费者行为”作答。
答:在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偏好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能消费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构成了消费者理论的基础。这三个基本假定是:
(1)完备性(completeness)
偏好是完备的,换言之,消费者可以对所有可能的市场篮子进行比较和排序。所以,对于任何两个市场篮子A和B,消费者要么偏好其中的A,要么偏好其中的B,要么觉得两者无差异。偏好的完备性假定保证消费者总是可以把自己的偏好评价准确地表达出来。
(2)可传递性(transitivity)
偏好是可传递的。可传递性意味着如果消费者在市场篮子A和B中更偏好A,在B和C中更偏好B,那么消费者在A和C中就更偏好A。偏好的可传递性假定保证了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因此也是理性的。
(3)非饱和性(more is better than less)
该假定指如果两种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会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种商品组合。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消费没有达到饱和点,这个假定还意味着消费者认为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东西”。
2简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β的主要特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常见的一种生产函数,宏观经济学中分析经济增长时还需要用到这个生产函数。对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建议考生一定要熟练掌握。
答: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β是在经济分析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生产函数,其中Q为产量,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α、β为三个参数,其中0<α,β<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为:
(1)α和β分别揭示了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α代表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β表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的份额,即:
(2)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参数α和β的关系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
由A(λL)α(λK)β=λα+βALαKβ,λ>1,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α+β>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
如果α+β=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
如果α+β<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递减的生产。
特别地,当α+β=1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满足欧拉定理:MPK·K+MPL·L=Q。
3为什么银行通常更愿意向使用信用卡并且过去从银行借过款的客户提供贷款,而不大愿意向使用现金付款和从未向银行借贷过的客户提供贷款?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需要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经济现象,有一定难度,考查考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这主要是因为信贷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风险,银行对其不太熟悉的客户进行信贷限制。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有些市场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例如,某些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上,卖者掌握的信息多于买者;在另一些市场买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卖方,保险与信用市场往往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银行来说,它无法掌握“使用现金付款和从未向银行借过款的客户”的相关信息(比如其风险偏好、还贷能力等),为了规避借贷风险,以免造成重大损失,银行往往会对“使用现金付款和从未向银行借过款的客户”进行信贷限制,这类客户往往无法获得其想要数量的贷款。那些更愿意使用信用卡并且过去从银行借过款的客户由于其过去的行为为银行提供了相应的信用史,这大大削弱了不对称信息问题,因此银行更愿意向他们提供贷款。
三、计算题(本题15分)
假设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100-P,只有两家厂商能生产这种商品。每家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i=50+Qi2,i=1,2,市场总产出是这两家厂商产出之和。
(1)若两厂商行为遵循古诺模型,则求出每家厂商的产量、价格及其总利润。
(2)若两企业组成卡特尔,则每家厂商的产量、价格及其总利润是多少?这种卡特尔稳定吗?一家厂商若首先违约,则其产量及利润为多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不难,主要考察寡头垄断厂商在不同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决定以及卡特尔的不稳定性。作答时可参考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2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课后习题中有相似题目。另外,在作答时应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答:(1)对于厂商1,其利润为:
π1=PQ1-C1=(100-Q1-Q2)Q1-(50+Q1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1/∂Q1=100-2Q1-Q2-2Q1=0
因此,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
Q1=(100-Q2)/4①
同理可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
Q2=(100-Q1)/4②
联立两个厂商的反应函数,可得:Q1=20,Q2=20。
市场价格为:P=100-Q1-Q2=100-20-20=60。
厂商1的利润为:π1=PQ1-C1=60×20-50-400=750。
厂商2的利润为:π2=PQ2-C2=60×20-50-400=750。
因此,市场利润总和为:π=π1+π2=1500。
(2)如果两个企业组成卡特尔,则两者将追求总体利润最大化。总利润为:
π=(100-Q1-Q2)(Q1+Q2)-(50+Q12)-(50+Q2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Q1=100-2(Q1+Q2)-2Q1=0
∂π/∂Q2=100-2(Q1+Q2)-2Q2=0
解得:Q1=50/3,Q2=50/3。
市场价格为:P=100-Q1-Q2=100-2×50/3=200/3。
总利润为:
π=(100-Q1-Q2)(Q1+Q2)-(50+Q12)-(50+Q22)=4700/3
各厂商利润为π1=π2=2350/3。
一家厂商若首先违约,不妨设厂商1违约,他将假定厂商2的产量为Q2=50/3。
则厂商1的利润为:
π1=PQ1-C1=(100-Q1-50/3)Q1-50-Q1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π1/dQ1=250/3-4Q1=0
解得:Q1=125/6。
市场价格为:P=100-Q1-Q2=100-125/6-50/3=125/2。
厂商1的利润为:
π1=(100-Q1-50/3)Q1-50-Q12=14725/18>2350/3
对比结果可知,相对于两企业组成卡特尔时,一旦厂商1首先违约,厂商1获取的利润更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各厂商可能会暗中采取行动,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由于卡特尔成员往往不多,一旦有某个成员违反协议,其行动很容易被其他厂商察觉,从而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卡特尔崩溃。这说明卡特尔是很不稳定的。
四、证明题(本题15分)
已知消费者对两种商品量q1和q2的效用函数U=q1q2,及其预算约束方程y=p1q1+p2q2(其中:y为消费者的收入,p1、p2分别为两种商品量q1和q2的市场价格)。求证:在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1=y/(2p1)和q2=y/(2p2)。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不难,既可以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也可以直接利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MUX/MUY=PX/PY来解答。本题给出的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一旦熟练掌握该效用函数的特征,此题非常容易作答。
答:作为一位理性的消费者,其目标是在既定的收入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消费者选择可表示为:
构造拉格朗日辅助函数L=q1q2-λ(p1q1+p2q2-y)。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L/∂q1=q2-λp1=0
∂L/∂q2=q1-λp2=0
∂L/∂λ=-(p1q1+p2q2-y)=0
求解以上三个方程组可得,在效用最大化下,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1=y/(2p1),q2=y/(2p2)。
五、论述题(共20分)
当一个市场在其他方面都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时,为什么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市场失灵?【提示:(1)指出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及对经济行为所产生的主要影响,并阐述信息不对称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可举例说明)。(2)谈谈你对如何治理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看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是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7章“信息不对称市场”复习题第一题。建议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多做指定教材的课后习题,掌握答题技巧。对于这种类型的题,一定要按照题干中的提示来回答。
答:(1)信息不对称对经济行为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市场主体并不能总是做出理性的选择,易出现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易导致以下几个问题:
①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②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显然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使市场机制的运行受到破坏,严重的话还会使一些服务性质的私人机构难以生存,相应的市场不复存在。
③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是指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的预期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两者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
(2)如何治理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问题,而市场机制又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场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主要有:
①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适当的措施
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建立汽车、耐用消费品等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产品的逆向选择问题;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同样,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应采取风险共担的方式来降低道德风险,即并不对投保人实行全额财产保险,而是规定最低数量的免赔额,一旦投保人遭受财产损失,投保人自己也将负担一部分损失。
另外,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传递市场信号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②设计合理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即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宏观经济学》部分(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投资的q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部分考生对这个概念掌握得不透彻。可以这样去理解:企业有两种投资方式:建设新企业和购买原有企业(通过购买该企业股票的方式得以实现),哪种方式成本最低,企业就选择哪种方式来进行投资。另外,该理论假设,企业的股票价值很好地反映了该公司的资产状况。显然,前提条件是有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
答: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时,即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
可以看出,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托宾通过q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进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
2通货膨胀税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此题有点偏。作答时,先介绍概念,然后指出谁是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通过什么方式受益。
答:通货膨胀税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种隐蔽性的税收。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的收益:①扩大货币供应量能直接增加其收入;②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未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③直接增加税收收入,因为通货膨胀会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3自动稳定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作答时,先给出概念(可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给出的概念),再指出自动稳定器的原理机制,最后指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实施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必要性。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2002年1月美国发表国情咨文时,布什总统提出,在增加政府支出以满足反恐战争需要的同时也进一步减税。其提议中的支出增加额不等于税收减少总额。
(1)请解释这一计划对美国潜在GDP、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及国民储蓄等变量的影响。
(2)假设美国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且在世界利率水平下存在贸易赤字。画图分析这一减税增支的举措对其国民储蓄以及投资的影响。
(3)在(2)的假设下,简单分析这一举措对美国的实际汇率和净出口产生的影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作答可参见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5章“开放的经济”,重点考察小型开放经济体与世界利率、贸易余额与实际汇率的关系。这类型的题目紧扣时事,要求考生具备使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考生平时多积累、多总结热点问题。
答:(1)由于美国政府采取的是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也就是说它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根据三部门经济下,国民收入恒等式Y=C(Y-T)+I(r)+G。
因为同时增加政府支出G和减少税收T,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潜在GDP将增加。
因为同时增加政府支出G和减少税收T,此时国民储蓄S=Y-C(Y-T)-G将减少,公共储蓄SG=T-G也将减少。由于增加政府支出G和减少税收T使得潜在GDP将增加,而私人储蓄与潜在GDP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因此私人储蓄趋于增加。
(2)对于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其经济活动对世界利率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该国只能是世界利率的接受者,利率r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如此一来,如果该国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会对世界利率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由于世界利率是既定不变的,因而投资也是不变的。同时,根据S=Y-C(Y-T)-G,同时增加政府支出G和减少税收T,此时国民储蓄将减少,那么投资与储蓄的缺口不得不通过贸易赤字进行弥补。
图2 小型开放经济下的贸易赤字
(3)如图3所示,由于国民储蓄减少而国内投资不变,所以S-I左移,实际汇率上升,净出口减少。
图3 小型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效果
2在索洛增长模型中,什么因素决定了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一国储蓄率的变化如何影响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如何影响稳定状态的人均收入水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经济增长理论是重点,也是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常考的知识点。回答这类型考题时,可以通过图形来分析。
答:(1)稳定状态下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决定
在索洛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都不能影响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增长率。索洛模型得出的核心结论是:技术进步是影响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解释了经济为什么能够实现长期增长。但遗憾的是,在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只是个外生假设。
(2)储蓄率的影响
在索洛增长模型中,高储蓄率对应于稳定状态时高的资本存量和高水平的产出,低储蓄率对应于稳态时低的资本存量和低水平的产出。但是,储蓄率的增加只能在短期内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能引起长期的经济增长。如图4所示,储蓄率的增加会导致资本存量增加,直到经济达到资本和产出的新稳定状态。储蓄率只具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
图4 储蓄率的提高
(3)人口增长率的影响
索洛增长模型认为,人口增长率越高,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就越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越低。如图5所示,当人口增长率从n1提高到n2,使代表人口增长和折旧的线向上移动。新的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水平k2*低于初始稳定状态的k1*。因此,索洛模型预言,人口增长率较高的经济体,人均资本水平较低,从而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
图5 人口增长的影响
3简述弗兰科·莫迪利亚尼是如何解释凯恩斯消费理论之谜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经常考到。因此,建议考生予以掌握。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都是用来解释消费函数之谜的,即为什么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长期消费函数过原点。
答:(1)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自1869年以来长达70年的资料,以10年为一个时期,其中每相邻两个时期是交叉的,并以一个时期的数据求出每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计算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把最后两个时期包括在内,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上述结论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不一致,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2)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由莫迪利亚尼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者一生的资源包括初始财富W和一生赚到的收入RY,预期寿命为T,消费者每年的消费水平为:C=(W+RY)/T。
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这样消费,那么经济中总的消费函数取决于财富和收入,表示为:C=αW+βY。所以,生命周期假说得出的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为:C/Y=α(W/Y)+β。
在长期中,财富和收入同时增长,这就引起不变的W/Y,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中并不是像凯恩斯所猜测的那样,是逐渐减少的,从而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假设一个经济体有以下的菲利普斯(Phillips)曲线:π=π-1-0.5(u-0.06),试求:
(1)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2)画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
(3)为了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是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3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课后习题原题,重点考察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另外,牺牲率也可能作为计算题考点与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建议考生掌握。
答:(1)根据菲利普斯曲线π=π-1-0.5(u-0.06),可得自然失业率u*=6%。
(2)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可以分别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来描述。如图6所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作用的;但是在长期,由于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相同,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直线。
图6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
(3)为了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即π-π-1=-5%,则周期性失业u-u*=-(π-π-1)/0.5=0.1。所以,通货膨胀减少5%,必须有10%的周期性失业。
2己知生产函数为:Y=100N-0.3N2,劳动供给函数为:W=Pe×(20+N)。其中,Pe表示价格的预期,预期的形态为Pe=0.8+0.2P。试求:
(1)当P=1时的就业量和产量。
(2)假如名义工资不得低于79元,即当P=1,W=79时的就业量、产量和失业人口各为多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严格来说,这道考题不难。但是,很多学员由于之前缺乏对这类型考题的练习,导致作答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建议学员在后期冲刺阶段进行必要的题库训练,通过多做题,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答:(1)当价格P=1时,预期价格Pe=0.8+0.2P=1。所以工人的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则工人预期的工资等于实际工资,即:W/P=W/Pe①
由劳动供给函数W=Pe×(20+N)可得:W/Pe=20+N②
由生产函数Y=100N-0.3N2,可得边际产量MPN=100-0.6N。
企业根据边际生产力原则雇佣劳动力,即有MPN=W/P,所以W/P=100-0.6N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均衡就业量N=50。将N=50代入生产函数,可得均衡产量Y=4250。
(2)当P=1,W=79时,实际工资W/P=79。同样由W/P=100-0.6N,可得企业在实际工资为79时愿意雇佣的工人数量ND=35。将ND=35代入生产函数,可得此时产量为Y=3132.5。另一方面,当P=1时,工人的预期工资为79,所以由W/Pe=20+N可得工人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为NS=59。所以,失业人口U=NS-ND=24。
造成失业的原因是工资刚性,即最低工资法硬性规定名义工资不得低于79,使得名义工资高于均衡工资,企业雇佣少于均衡时的劳动力,造成等待性失业。
四、论述题(共20分)
你认为对于宏观经济目标而言,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究竟哪个更重要?这两种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什么?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否使两个目标同时实现?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利用到总供给-总需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综合使用以及经济增长理论的知识,需要考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在作答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答:(1)一般而言,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物价稳定,即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即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这四个目标中,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指标是就业和物价稳定问题,稳定经济周期就是在实现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之间进行调节,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2)对于宏观经济目标而言,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两者都十分重要。单从定义上看,经济周期是一个过程,经济增长是有关产量的增减问题,表面上看并无相关之处,但实际上经济周期的稳定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没有经济周期的稳定,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和价格指数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就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这些波动不利于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和劳动质量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也就不利于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从而不会有经济的长期增长。同样的,没有长期经济增长,就很难有就业的增加和劳动质量的提高,更难实现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增长。稳定经济周期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及时调整经济的运行,熨平短期内的经济波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平稳的增长。
(4)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稳定经济周期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较大的周期波动常常打断经济的稳定增长。当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短期经济的复兴。同时政府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可以有意识的引导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资的流向,将其引向基础教育、科研等领域,这可以有效提高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在长期中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我国近年来经济政策的调整很好地说明了“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两目标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2006年下半年起,国内外的因素导致国内物价水平急剧上升,资产泡沫化日益严重。这时为了避免物价波动演变成经济周期波动从而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形成冲击,国家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达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