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803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0年江西财经大学803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消费者剩余

如图1所示,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2均衡价格

答: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的变化,供给变化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化。

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卖不出去而被迫降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价格稳定于均衡价格。

3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种种原因将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等社会目标。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加以克服。

4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没有扣除物价变动因素,而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通过公式: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可以对名义GDP与实际GDP进行转换,从而可以比较不同年份的产量变化情况。

5法定准备金

答: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货币当局的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可以把客户的大部分存款用来放贷或购买短期债券等,但也必须留下一部分作为应付提款所需的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6LM曲线

答: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则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M/P=L=ky-hr,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为:y=hr/k+m/k或r=ky/h-m/h。LM曲线如图2所示,LM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图2 LM曲线

二、简答、计算和作图说明题(每题10分,共80分)

1政府对小麦实行最低限价会带来什么后果?

答:(1)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主要有:保护生产者的收入;保护、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

(2)最低限价引起的后果

产品过剩。如图3所示,假设政府不干预时,粮食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需求量为Q0。假定政府制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P1,那么市场需求量为Q1,粮食供给量为Q2,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

图3 政府支持价格效果分析

财政损失,政策时间短。如果政府在P1价格上收购Q2-Q1数量的粮食,并在P0价格上销售,那么政府就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所以这一政策不可能持续长久。

黑市交易。如果政府不准备财政支持,只是规定一个最低限价,过度的供给会使得部分生产者愿意以低价销售产品,这就产生了黑市。

2作图推导一般品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1)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定义

替代效应指的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指的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均与价格反方向变化。

(2)一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图4所示,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一般商品,即正常商品。X1′是价格变化前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商品1的价格下降后,商品需求量增加到X1‴。商品1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便是商品1的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

图4 一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果作补偿预算线FG,使该线与价格变化后的预算线AB′平行,并与价格变化前的无差异曲线U1相切,则切点处c对应的对商品1的需求量X1″就是在商品价格变化后,剔除了收入效应的消费量。因此,X1′X1″就是商品1价格下降后的替代效应,X1″X1‴就是商品1价格下降后的收入效应。

可以看出,对于一般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一般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完全竞争市场中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Q3-6Q2+30Q+40,计算:

(1)推导该企业的VC、FC、AC、AVC、AFC、MC;

(2)假设产品市场价格66元,该企业利润极大化的产量和利润;

(3)该企业停产时的市场价格。

解:(1)可变成本:VC=Q3-6Q2+30Q;

固定成本:FC=40;

平均总成本:AC=STC/Q=Q2-6Q+30+40/Q;

平均可变成本:AVC=VC/Q=Q2-6Q+30;

平均固定成本:AFC=FC/Q=40/Q;

边际成本:MC=dSTC/dQ=3Q2-12Q+30。

(2)当P=66时,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Q-TC=66Q-(Q3-6Q2+30Q+40)=-Q3+6Q2+36Q-4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3Q2+12Q+36=0,解得Q=6或Q=-2(负值舍去)。

此时利润总额为:π=-Q3+6Q2+36Q-40=176(元)。

(3)厂商停止生产的条件是P小于AVC的最小值。由(1)可知,平均可变成本AVC=Q2-6Q+30。

则平均可变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为:dAVC/dQ=2Q-6=0,解得Q=3。

此时平均可变成本AVC=21。故只要价格P<21,厂商就会停止生产。

4国防服务为什么要由政府提供?

答:(1)国防服务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的物品:

非排他性,指只要社会存在一种产品和服务,就不能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或服务。

非竞用性,指对于任意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

(2)由于国防作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所以市场上公共物品的生产往往不足。非排他性导致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

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商品的机会成本总为零。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零,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就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因此国防服务需要由政府提供,政府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某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以及应该生产多少。

成本-收益分析是用来评估经济项目或非经济项目的。它首先估计一个项目所需花费的成本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收益,然后对二者加以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公共物品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项目,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加以讨论。如果评估的结果是该公共物品的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其成本,则它就值得生产,否则便不值得。

5简述萧条缺口模型。

答:萧条缺口是指均衡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的一种情况,其缺口等于充分就业产量减去在此产量水平的总支出量。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是指当所有资源实现充分就业时所能生产出来的均衡国民收入,一般用不变价格计算。均衡国民收入是指经济在均衡状态时所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萧条意味着经济未能实现充分就业,或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说明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如图5所示,E点为总支出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表示均衡时的收入为YE,而此时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YF,YE<YF,出现萧条缺口,萧条缺口的大小等于YF-YE。总支出曲线必须向上移动AB的距离,因此用图中的AB垂直的距离度量缺口大小,其含义为在充分就业时,国民收入减去总支出。当出现萧条缺口时,政府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使总支出线向上移动,结果使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YF

图5 萧条缺口

6用IS-LM模型作图并说明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的情形。

答:当经济处于凯恩斯陷阱区域时,即LM曲线水平时,财政政策不会导致挤出效应,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如图6所示。

图6 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

图6中,LM曲线左端水平,也就是处于凯恩斯区域。IS与LM的交点决定均衡利率为r0,均衡收入为y0。此时,如果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例如增加转移支付或减少税收,则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利率不发生变化,仍为r0,而收入得到较大的提高,上升为y1。这是因为当LM曲线水平时,h将无限大,从而一定的货币需求变动造成利率几乎不变动,“挤出效应”为零,从而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如果中央银行实行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增加货币供给,则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然而LM′与IS曲线的交点不发生移动,利率和收入均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货币政策无效。

7AD曲线的斜率为什么为负?

答:AD曲线表示的是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它可以由IS-LM模型中的均衡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导出,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总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即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三个因素。

(1)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裕,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得相对贫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利率效应。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降低实际货币供给,使得LM曲线左移,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意味着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期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也就是说,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期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当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3)汇率效应。当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时,其他国家的产品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减少进而总需求减少,即当本国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当本国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从上面三个效应可以看出,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即向右下方倾斜。

8如何解释“滞胀”这一经济现象?

答:滞胀是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物价上涨,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滞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

(1)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

“滞胀”现象的出现说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替代关系。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指出,仅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尚未被人们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才具有稳定的替代关系,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失业率轴的垂线,即不管通货膨胀率多高,失业率在长期中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试图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时,只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使长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产生了“滞胀”现象。

(2)利用总供给模型来解释滞胀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总产量(y)和价格水平(P)。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易移动,但是来自外部的冲击可以使它从充分就业的位置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和价格的上升,即导致滞胀状态。

图7中,AD和AS0相交于充分就业的E0点,这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yf和P0。假定受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或工资等提高),AS曲线由AS0向左移动到AS1,使AD与AS1相交于E1点,可以发现相对于原有均衡点,E1点代表的产量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存。进一步说,AS向左偏离AS0的幅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也都会越为严重。

图7 运用总供给模型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分析生产的外部性效应及其纠正。

答:(1)生产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若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外部性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2)生产的外部性效应与市场失灵

令VP、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即有VS>VP,但又有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这一新的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但个人从理性角度不会采取该项行动。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P<CS,再假定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因此,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导致生产不足,后者导致生产过多。

(3)生产外部性的纠正措施

就如何纠正由于外部性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问题,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政府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例如,A企业是输出负外部性的企业,而B企业则是其受害者,或者A企业是输出正外部性的企业,而B企业是免费受益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把A、B两个企业合并,负外部性或正外部性都会因此而消失。

规定财产权。它的依据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根据这一理论,当某个厂商的生产活动危害到其他厂商的利益时,在谈判成本较小和每个企业具有明确的所有权的情况下,两个企业可以通过谈判或通过法律诉讼程序,来解决消极外部影响问题。

2评析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争。

答:(1)在基本假设方面,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迅速调整从而使市场出清。

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

(2)古典主义经济学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论证“萨伊定律”,说明市场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可以使社会的经济活动在各个方面达到均衡。“萨伊定律”表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恒等的关系,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整个经济社会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认为需求创造供给,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大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政府有必要运用政策手段调节需求。

(3)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4)在政策主张上,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需要刺激总需求。所以,凯恩斯主义认为调节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投资等于储蓄,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因此,国家没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即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5)在货币是否是中性的方面,古典主义经济学将统一的经济整体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为与实体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论”。

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而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即货币部门和真实部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短期,货币供给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6)在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方面,古典学派认为,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由于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提出了货币工资具有“刚性”的假设,即由于种种原因,货币工资不会轻易变动。在“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条件下,当产量增加时,价格和货币工资均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被认为是一条水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