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南大学商学院965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需求的变动
答: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在图形上反映为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比如,当收入普遍增加时,人们对同等价格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所示,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收入的增加导致同等价格下的需求量增加。
图1 需求的变动
2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如图2所示。
图2 消费者剩余
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上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3乘数与加速数
答: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等变动一定量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增加幅度。
加速数原理指收入变动或者消费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当满足不存在闲置资源和资本-产出比不变两个假定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要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即收入或者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
4拉弗曲线
答:拉弗曲线是指反映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的拉弗提出。拉弗认为,在增加生产的各种刺激中,最主要的是税收,税收的多少与税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它可以用直角坐标曲线表示,即拉弗曲线。图的横轴代表税收收入,纵轴代表税率。
图3 拉弗曲线
如图3所示,O点税率为0%,税收收入为零;B点税率为100%,税收收入也为零;在此税率区间,税收变化量呈OAB形,即为拉弗曲线。图中的阴影为课税“禁区”。“拉弗曲线”的中心意思是,税率存在一个最佳点,高于和低于最佳点都会减少税收收入。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税率过高将会扼杀税源的正常增长,因而更应尽量避免。由于拉弗曲线是在1974年12月的一次午餐会上,拉弗向福特政府的助手切尼讲述其减税理论时在餐桌上画出来的,所以又称之为“餐桌曲线”。
5理性预期
答: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约翰·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理性预期的含义有三个: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经济决策为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市场出清和自然率),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二、简答题
1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进行推导。
答:(1)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
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图4 消费者的均衡
如图4所示。把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放在一块进行分析。图4中有一条预算线和三条反映不同效用程度的无差异曲线。只有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的相切点E,才是消费者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能够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这是因为:
①就无差异曲线U3来说,虽然代表的效用水平高于无差异曲线U2,但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说明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无差异曲线U3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的购买。
②就无差异曲线U1来说,虽然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相交于a、b两点,这表明消费者利用现有收入可以购买a、b两点的商品组合。但是,这两点的效用水平低于无差异曲线U2,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用全部收入去购买无差异曲线U1上于a、b两点的商品组合。消费者选择AB线段上位于a点右边或b点左边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都可以达到比U1更高的无差异曲线,获得比a点和b点更大的效用水平。这种沿着AB线段由a点往右和由b点往左的运动,最后必定在E点达到均衡。
显然,只有当既定的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点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满足,故E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切点E,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者的斜率是相等的,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12,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P1/P2来表示。由此,在均衡点E有:MRS12=P1/P2,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需要注意,相切原则不是获得最大效用的充分条件。如果无差异曲线不满足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假设,那么并非所有的切点都是能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点。
图5 由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2)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具体分析如下:
①分析图5(a)中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和E3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均衡点E1,商品1的价格为P11,商品1的需求量为X11。在均衡点E2,商品1的价格由P11下降到P12,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11增加到X12。在均衡点E3,商品1的价格由P12下降到P13,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12增加到X13。把每一个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1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这便是图5(b)中的需求曲线X1=f(P1)。
②在图5(b)中,横轴表示商品1的数量X1,纵轴表示商品1的价格P1。图5(b)中需求曲线X1=f(P1)上的a、b、c点分别和图5(a)中的价格-消费曲线上的均衡点E1、E2、E3相对应。至此,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经济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由图5可见,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2为什么个人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答:劳动供给曲线是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劳动供给曲线先为正斜率,后为负斜率,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6所示。
图6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因为劳动供给不仅是工资的函数,也是闲暇愿望的函数。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W1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两者组成。事实上,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越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3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答:在西方经济学中,抑制通货膨胀主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考虑。
(1)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减少政府支出,或者增加税收,或者两者都有。在AD-AS模型中,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A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总产出下降,价格水平下降,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另外,在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即自动稳定器,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2)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比如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发行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降低总需求水平,此时,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在AD-AS模型中,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A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总产出下降,价格水平下降,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劝告。
三、计算题(数量经济1、2题,区域经济3、4题)
1已知生产函数为Q=min(L,K/2),劳动的价格为3,资本的价格为1,在短期里,资本投入固定为200单位。求该生产过程的短期总成本函数和长期总成本函数。
解:由生产函数的形式可得,Q=min(L,K/2)是一个里昂惕夫生产函数。由里昂惕夫生产函数的性质可得,厂商处于最优生产情形时,Q=L⃰=K⃰/2。已知劳动的价格W=3,资本的价格R=1。
(1)在短期,资本投入固定为200,则有Q=L*=K*/2=100;
当L<100时,Q=L,C(Q)=WL+RK=3Q+200;
当L≥100时,Q=100,C(Q)≥WL+RK=3×100+200=500。
因此,短期总成本函数为:
(2)在长期内,劳动和资本都可以改变,由里昂惕夫生产函数的性质,即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可得厂商处于最优生产情形时,仍有Q=L*=K*/2。
即有L=Q,K=2Q,因此长期总成本函数为:C(Q)=WL+RK=3Q+2Q=5Q。
2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投资函数为I=400-5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Y-125r,货币供给MS=1250(单位均为亿美元),价格水平P=1,试求:
(1)IS和LM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4)设充分就业收入为Y=5000(亿美元),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购买?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
解:(1)把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可得到IS曲线方程为:Y=600+0.8Y+400-50r+200,即Y=6000-250r。
把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代入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S/P,可得到LM曲线为:Y=2000+250r。
(2)联立IS、LM曲线方程求解可得均衡收入Y*=4000,均衡利率水平r*=8。
(3)由Y=C+I+G得出Y=600+0.8Y+400-50r+G,则财政政策乘数为:dY/dG=5。
由L=MS/P得出Y=2MS+250r-500,则货币政策乘数为:dY/dMS=2。
(4)由(1)可知,Y=600+0.8Y+400-50r+G,Y=2MS+250r-500;
设充分就业收入Y=5000,若货币供给MS=1250不变,可求解出G′=600,政府购买增加∆G=G′-G=400。
若政府购买G=200不变,可求解出MS′=2250,货币供给增加∆MS=MS′-MS=1000。
四、论述题
1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局限性,以及调节政策。
答:(1)市场机制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市场经济长期运行的效果,证明市场机制在以下方面的有效性或称市场效率。
①信息传递
传递信息是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它是指由于商品价值,供求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涨落,同时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稀缺状况的足够信息的功能。市场传递信息,就是市场发出价格信号。因此,市场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价格的功能,即价格充当信号机的功能。市场经济中信息传递的关键作用,是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和方式给交易双方提供尽可能全面、客观、及时的信息,以减少当事人同某种环境相联系时的不确定性,提高当事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市场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分散性,还会节省经济当事人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信息各环节的成本费用。
②利益竞争
这种刺激和激励,对企业、生产者和投资者来说就是利润刺激;对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来说就是选择最有效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组合的刺激;而对作为劳动力供给者的居民来说,就是自愿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进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谋求更好的职业和报酬的刺激。其结果反映到宏观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足够的内在动力。
③效率提高
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尽管现实的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的要求,因而也就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状态,但是,这并否认市场经济具有提高经济效率的客观功能。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引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有效利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和分的货币刺激,使经济当事人能对个别情况的千变万化做出迅速的反映。市场经济国家中,所谓“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的大致分工,在一程度上说明市场机制具有促进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功能。
(2)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总是有效率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即市场机制具有一定局限性。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3)调节政策
①垄断及其调节政策
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垄断、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由于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
b.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
c.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
d.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e.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②外部影响及其调节政策
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a.使用税收和津贴;
b.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c.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③公共物品及其调节政策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不大或难以发挥作用。因为公共物品由于失去竞用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费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支付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无需付费。在此情况下,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
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很难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在此情况下,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大多数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物品,由政府或政府通过组建国有企业来生产或向市场提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国防、公安等。
政府应提供多少公共物品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问题的难点所在。现在更多地推荐采用非市场化的决策方式,例如投票,来表决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显然,虽然用投票的方法决定公共物品的支出方案是调节公共物品生产的较好方法,但投票方式并不总能获得有效率的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
④不完全信息及其调节政策
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信息不能全面地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关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问题,而市场机制又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场信息方面进行调控。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方法主要有:
a.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
b.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即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答:(1)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①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凯恩斯主义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主张用国家干预代替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②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货币主义又称为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公认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利用货币来加以调节。
(2)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主张
①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将会导致投资增加,从而使得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短期货币供给增加有效。一般认为,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货币是中性的。
②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为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Py=MV,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以及物价水平P在短期内不发生变化的话,增加货币供给M是可以增加实际国民收入y的。在长期中,增加货币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物价水平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货币主义的自然律假说,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由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因此交易方程中的y和M无关,而V在长期又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因此增加货币供给只能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虽然存在着时滞,但它可以系统地影响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即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由于经济运行不稳定,必须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很不稳定,长期增长速度与短期增长速度往往互相背离,这就导致经济的波动。若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长期增长速度,社会的有效需求就超过有效供给,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反之,社会有效需求少于有效供给,这又会发生经济萧条和失业。因此,他们主张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发挥稳定经济、保证充分就业的作用。
b.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稳定经济运行。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倡导者看来,货币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能动性的短期经济稳定作用,货币当局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权衡取舍,通过“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经济周期”行动来抵消波动,稳定经济运行。
c.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货币政策收效比较慢,而财政政策收效比较快。虽然他们承认货币政策具有较长的时滞,但他们仍然坚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比较有效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稳定经济运行。
②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主义虽然认为货币政策的收效比财政政策要快,但是由于长而不确定的时滞的存在和人为判断失误等因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反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即货币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货币主义从下面几个方面阐明其政策观点:
a.相信经济本身存在自动调节功能,在没有中央银行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行动情况下,产出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理论上,经济会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随着时间变化,它可以自动消除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缺口,这一机制源于工资和价格水平具有伸缩性。
b.认为用来操纵社会总需求的相机努力不起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和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并且这种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无助于稳定产出和就业,并可能导致很严重的通货膨胀。
c.与上述观点相适应,货币主义主张放弃“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采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