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商学院965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7年中南大学商学院965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研究对象

西方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常认为是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其原因是资源的稀缺性,即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相对需求而言的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人类必须用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来更好满足人类需要的所谓选择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个体和厂商,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2)研究问题

生产什么以及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何时生产?

(3)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有两个大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被称为“小经济学”。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一般均衡理论等。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个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又被称为“大经济学”。如果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那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森林整体,而不是其中的树木。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

2有人认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有高估的趋势,而不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有低估的趋势,从GDP的定义及现阶段我国户籍制度下的人口流动来解释是否有道理?

答:(1)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有高估的趋势,而不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有低估的趋势,这从GDP的定义及现阶段我国户籍制度下的人口流动来解释是有道理的。

(2)原因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人均GDP是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在沿海发达地区,除了本地人之外,发达的经济和较多的工作机会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两部分人群共同创造了沿海发达地区的GDP,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户籍制度的制约下,核算该地区人均GDP时,仅将拥有该地区户籍的人口数量考虑进去而忽略外来人口的数量,因此得出的人均GDP会有高估的趋势。而在不发达地区,一部分人选择外出寻找工作,因此实际上在不发达地区创造出GDP的人口数量低于户籍制度上的人口数量,从而不发达地区人均GDP有低估的趋势。

3拥有一个零失业率的经济是否合理?对于一个经济而言,为什么一个正的失业率可能是有好处的?

答:(1)拥有一个零失业率的经济不合理。

(2)原因如下:

一个社会最合理的状态是充分就业,即社会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3)正的失业率意味着经济正经历着通货膨胀,尽管恶性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成本和危害,但是轻微的通货膨胀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促进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具有促进产出增加,实现经济增长的作用。其理由是:

在通货膨胀中政府作为最大的债务人可以减轻一定的债务负担。此外,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政府也可以获得追加的财政收入。如果政府将通过通货膨胀获得收入全部用于实际投资,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民间投资不因政府投资的增加而减少,那么这种通货膨胀性的政策就会因增加了投资而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而这又会刺激企业扩大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通常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

4如何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厂商的生产成本?并分析经济学上成本利润的概念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成本利润概念有什么不同?

答:(1)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

资源是稀缺的;

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

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厂商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这就是说,这个厂商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厂商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一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

(2)经济学中的企业利润是经济利润,即总收益扣除机会成本后得到的利润。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该经济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成本不同,它不只包含了生产中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而且把生产中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所花费的隐性成本也包括在内。

会计师所核算的会计利润是指总收益除去会计成本后的利润。会计成本又称为显性成本,就是在生产中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广告费以及税金等。

由上述定义就可以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经济利润包含了隐性成本,而会计利润则不包含。经济学之所以强调经济利润,是因为经济利润与机会成本有关。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经济主体把每种生产要素用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用途上,即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否则,所损失的潜在利益将超过所取得的现实收益,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够合理,将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而会计师只从企业本身取得的收益出发,并不考虑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

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成本属于显性成本,是不包括隐性成本(例如自己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由于忽略了隐性成本,使得很多人进行决策时会高估某一选择带来的收益,由此做出错误的决策。

5你认为我国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答:(1)环境污染出现的原因

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无论是作为生产性的环境资源(如牧场),还是作为服务性容量资源的大气环境(如良好的生态系统),都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使环境资源产权较其他资产产权更难明晰清晰,从而导致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问题中存在外部性,使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存在差异,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环境污染问题属于负外部性问题,负外部性指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一般而言,在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从而使得污染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量,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的解决办法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从公共品和外部性两个角度来考虑:

从公共品角度考虑。由于环境资源属于公共品,因此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不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会出现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在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公共资源的竞争性很大。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会使得资源被过度消耗、破坏,即造成“公地的悲剧”。

由于公共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品的机会成本为零,消费者会尽量少支付甚至不支付给生产者,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不足以弥补公共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公共品的产出低于最优数量。

根据科斯定理可知,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而环境资源作为公共品产生低效率的原因正是产权界定不清,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合理界定产权,例如当地政府与公司签订合约,水质达标则付给企业奖励金;反之,企业向政府上交罚款。

从外部性角度考虑。外部性使得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不一致,因此造成市场失灵,从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环境污染中存在着外部性影响,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解决措施有:

a.强化产权约束。必须明晰和强化资源的所有者及其各级代理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各司其职,避免所有权主体的虚设。在资源所有权不可让渡的情况下,必须完善资源使用权的初次分配,使得资源使用权可以自由交换,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b.矫正制度,征收环境税。环境税是指对一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单位及个人按其开发、利用程度征收的一种税收。以税收的形式为环境付费,也符合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

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何区别?

答:(1)运行机制不同

财政政策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在经济衰退时,如果政府适当地增加支出,对整个经济的刺激作用会很快地显示出来;但政府增加支出后马上就会迫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直接产生负作用,即“挤出效应”。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动而对总产出产生影响。货币增加使得利率下降,这样就不会产生财政政策那样的负作用。因而,用货币政策去刺激经济时会使整个经济环境改善,低利率和低汇率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利。

(2)执行渠道不同

财政政策由财政部来执行,而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来执行。中央银行虽然也是一个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但它在法律地位上和职能功能上与财政部有所不同,它不仅在人事订制上相对独立,而且由于它掌握有政府债券,还是政府的债权人。

(3)动用机制不同

通常由政府首脑任命执政党内的政治家担任财政部长,在由大选造成的政府周期性地更迭过程中,财政政策也就会随之大幅度地变动。另外,政治家为了当选不得不制定一些讨好选民的政策,而这类政策很可能是短视的且对经济运行不利的政策。因而,财政政策具有任意性和多变性,这些都是对经济运行不利的因素。与财政政策相反,货币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则显示出更多的连续性。这主要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行长通常都由职业文官担任,在不必担心选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作为其政策制定的依据。在实践中,中央银行的行长继承人往往都是从现任副行长中选拔,这就更保证了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连续性。

(4)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决定因素不同

财政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大小。货币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则取决于IS曲线的陡峭程度,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显著;反之则微弱。

二、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假设市场需求函数为Q=1000-50P,Q为需求量,P为产品价格,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均为10元。求:

(1)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

(2)假设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税2元,则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分别为多少?

(3)厂商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各自向消费者转嫁了多少税收?

解:(1)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均衡价格Pc=LAC=LMC=10,因此均衡交易量Qc=500。

在完全垄断市场中,由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20-0.02Q,可知MR=20-0.04Q,由MR=LMC可得Qm=250,Pm=15。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此时的均衡价格Pc′=LAC′=LMC′=10+2=12,因此均衡交易量Qc′=400。

在完全垄断市场中,由MR=LMC′=12,可得Qm′=200,Pm′=16。

(3)由(2)问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向消费者转嫁的税收T=Pc′-Pc=12-10=2(元)。

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向消费者转嫁的税收T=Pm′-Pm=16-15=1(元)。

2假设某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投资函数为I=400-5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Y-125r,货币供给MS=1250,价格水平P=1,其中:Y为收入,r为利率,求:

(1)IS和LM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4)假设充分就业Y=5000,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购买?

(5)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

解:(1)把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可得到IS曲线方程为:Y=600+0.8Y+400-50r+200,即Y=6000-250r。

把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代入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S/P,可得到LM曲线为:Y=2000+250r。

(2)联立IS、LM曲线方程求解可得均衡收入Y*=4000,均衡利率水平r*=8。

(3)由Y=C+I+G得出Y=600+0.8Y+400-50r+G,则财政政策乘数为:dY/dG=5。

有L=MS/P得出Y=2MS+250r-500,则货币政策乘数为:dY/dMS=2。

(4)由前问可知,Y=600+0.8Y+400-50r+G,Y=2MS+250r-500;设充分就业收入Y=5000;

若货币供给MS=1250不变,代入LM方程,可得r=12,代入IS方程,可得G′=600,政府购买增加∆G=G′-G=400。

若政府购买G=200不变,代入IS方程,可得r=4,代入LM方程,可得MS′=2250,货币供给增加∆MS=MS′-MS=1000。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并进一步用图说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答:(1)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d: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它是厂商主观设想的需求曲线(自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D: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它是厂商客观遵循的需求曲线(比例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D表明了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单个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的实际销售份额。若生产集团内有n个垄断竞争厂商,不管全体厂商将价格调整到何种水平,需求曲线n总是表示每个厂商的实际销售量为市场总销售量的1/n。

(2)需求曲线d与D的关系

当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d的位置沿着需求曲线D发生平移。

由于需求曲线d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所预期的产量,需求曲线D表示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需求曲线d和需求曲线D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

需求曲线d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曲线D,即前者较之于后者更平坦一些。

(3)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形成及其条件

在短期,垄断竞争厂商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均衡条件,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图1所示状态为止。图1中,厂商调整的最终结果,将使得d曲线和D曲线的交点H上的产量和价格,恰好是MR=SMC时的均衡点E所要求的产量OQ*和价格OP*。此时OQ*和OP*分别是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这说明短期均衡的条件为MR=SMC。

当然,同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一样,在短期均衡状态下,垄断竞争厂商可能获得经济利润,也可能只获得正常利润,还可能蒙受亏损。但只要均衡价格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之上,该厂商在短期内就会继续生产。图1说明了垄断竞争厂商获得经济利润的短期均衡,经济利润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图1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4)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形成及其条件

在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不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还可以加入或退出生产集团。这就意味着,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必定为零。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

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如果获利,新厂商会进入行业,提供相替代的产品与原来的厂商竞争,使原厂商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直到超额利润消失;反之,若亏损,行业内一些厂商逐渐退出,未退出的厂商的市场份额增加,产品价格上升,直到不亏损为止。因此,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产品价格和平均成本相等。如图2所示。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不仅要求MR=SMC,而且要求P=LAC。

图2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2评述乘数和加数原理相互作用模型,并解释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

答:(1)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等变动一定量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增加幅度。

(2)加速数原理指收入变动或者消费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当满足不存在闲置资源和资本-产出比不变两个假定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要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即收入或者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

(3)乘数-加速数模型将乘数原理与加速数原理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两个原理的结合使用达到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目的。乘数原理的实质是考虑到消费、投资等对国民收入具有放大效应,而加速数原理是考虑到国民收入对消费、投资的反作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是通过以下方式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的:

乘数-加速数模型在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作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影响投资变动的因素。假设由于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的数量增长。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通过上面所说的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返,国民收入不断扩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大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乘数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零。由于投资的降低,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的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由于在衰退阶段的长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但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长时期之后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