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简史
2.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与教育测量
(一)能力测量
1.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三个等级,即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
2.汉代学者董仲舒说过:“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注意)测验。
3.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可以认为是一部研究能力(也包括性格)的专门著作。
4.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地区就流行着一种类似于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5.盛行于清代的益智图(俗称七巧板)、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智力和创造力测验。
(二)人格测量
1.孔子提出了性格类型的观点,把人分成3种:狂者(以积极进取、敢作敢为为特征)、狷者(以拘谨胆怯、唯唯诺诺为特征)和中行者(介于狂者与狷者之间,不偏不倚)。
2.刘邵根据阴阳、五行(木、金、火、土、水)和形体(骨、筋、气、肌、血)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三)教育测量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制时期。《礼记·学记》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了相当系统的教育测量制度。
2.汉代在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
3.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于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对测验理论的最初探索
1.大思想家孟子就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2.刘邵曾对人才鉴定的意义、可能、困难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刘邵认为,人才鉴定对于知人善任、振兴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的几个重要特点: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分类式的;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
二、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起源
1.承认人的个别差异及其对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是开展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的基本前提。
2.促使产生心理与教育测量技术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法国医生沈干开始训练智力落后儿童,并于1837年创办了第一所专门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他著作中的一些内容现已转化为能力操作测验的组成部分。
(2)19世纪,出现了一些医院专门护理和医治精神病人,客观上要求确定鉴别各种心理疾病的统一标准。
(3)随着工业技术的深刻变革,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对劳动力能力的要求日益严格,社会上产生了对职业选拔和训练的需要,这也是促成心理与教育测验出现的因素。
(二)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早期探索
1.高尔顿
(1)弗兰西斯·高尔顿是英国优生学的创始人,他对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起过直接推动作用。他提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而来的,并设想不同人的能力水平的分布是正态的,其差异是可以测量的。
(2)高尔顿在他的实验室里发明了许多测量仪器,如用于测量长度视觉辨别的高尔顿棒、用于测量听力的高尔顿笛,其中有些仪器到现在仍然有效。他还是应用评定量表、问卷法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
(3)高尔顿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对个别差异资料的分析之中。他扩充了百分位法,创造了一种简单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其中后者被他的学生皮尔逊所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积差相关公式,成为当今测量学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工具之一。
2.卡特尔
(1)卡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890年在《心理》杂志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次提出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并报道了他所编制的一套能力测验在大学生身上的应用结果。
(2)卡特尔认为,心理学只有立足于实验与测量,才能达到如同自然科学的准确性;心理测验只有建立普遍的统一标准,并要与常模相比较,才能充分地实现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观点都已成为测量学上的重要观念。
3.比内
(1)比内1886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推理心理学》,1889年与亨利·博尼在索那建立法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891年出版《人格心理学》一书,1895年创办法国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同年与亨利联名发表文章,批评当时流行的测验偏重于简单感觉,不能测出真正的智力。
(2)比内认为,测量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不必苛求精确度,因为这些功能的个别差异较大。1903年,比内的另一部著作《智力的实验研究》问世,提出了智力的定义,认为智力是高级心理过程,包括推理、判断以及动用已知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比内与其助手西蒙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内-西蒙智力量表。并于1905年,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的《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一文中介绍了该量表,史称1905年量表。
(三)心理与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
1.智力测验的发展
(1)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于1916年修订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动是推孟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2)随着智力测验的发展和统计学的进步,对智力本质及其结构的统计学研究应运而生。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运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智力结构,提出智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为编制新的智力测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3)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心理学家瑞文针对斯皮尔曼的“G”因素相继编制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瑞文彩色推理测验、瑞文高级推理测验。
(4)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也相继编制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1949)、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1955)和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1967)。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方面的最重要贡献是:
①他舍弃了比率智商,而用离差智商代之,从而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局限。
②他编制的智力量表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不仅能够获得总体智力水平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受测者智力优势的信息。
2.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1)从20年代开始,人们着手编制特殊能力测验。最初被称为“学业能力倾向测验”,后来进一步扩展,这些测验包括音乐、文书、机械和艺术等强调特殊能力的领域。
(2)在编制成套能力倾向测验的过程中,因素分析方法起了重要的作用。
3.成就测验的发展
(1)桑代克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他被公推为教育测量的鼻祖。
(2)1923年,凯利、鲁奇和推孟合作编制了第一个成套成就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该测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对不同学科的测验成绩进行比较。
(3)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了跨州、跨区域乃至全国性的测验机构。如“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EEB)、“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等。
(4)成就测验不仅用于教育领域,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人事任用和政府公务员的选拔。
4.人格测验的发展
人格测验涉及广泛的方面,如情绪、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等。
(1)最早进行人格测量的是克雷培林,他最早用自由联想法诊断精神病人。此后,自由联想技术一直是用来诊断人格障碍的一种方法。
(2)20世纪初叶,出现了自陈人格问卷。
①1917年,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用自陈问卷法编制了适用于诊断士兵神经症的个人资料调查表。
②美国的卡特尔编制成“卡特尔16种人格问卷”。
③英国的艾森克编制成“艾森克人格因素问卷”。
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哈撒韦和莫肯利编制成“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3)人格测量的另一种重要的技术是投射测验。
①1910年,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创立了罗夏克墨迹投射测验。
②哈罗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编制了以团体方式实施的墨迹测验。
③霍兹曼也编制了墨迹测验,且有复本,每套由45张墨迹图组成。
④莫瑞和摩根编制的著名的主题统觉测验(TAT)也是投射测验的一种,其他如句子完成测验、情境对话测验、画人测验等也属于投射测验。
(四)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当代趋势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测量学界倾向于将实验法和测验法相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
2.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纸笔测验逐渐被电脑程序测验所取代,从而大大提高了测验的效率。
3.针对经典测量理论(即真分数理论)的某些缺陷,提出了一些新的测量理论,尤其是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
三、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的发展
(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1949年以前的发展
1.20世纪20年代初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发展
(1)1917年,樊炳清首先向同仁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2)1918年,俞子夷编制的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可视为我国最早的新式教育测验。
(3)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率先开设心理测验课程。1921年,廖、陈二人出版《心理测验法》。
(4)1921年,费培杰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译成中文。
(5)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美国测量学家麦柯尔来华讲学,并指导师生编制测验。
2.在智力测验方面
(1)1924年,陆志韦根据中国南方的测验结果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2)1936年,陆志韦和吴天敏合作,将测验范围扩大到北方,作了第二次修订。
(3)廖世承编制了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编制了图形智力测验,刘湛恩编制了非文字智力测验,均有一定影响。
3.在人格测验方面
(1)肖孝嵘曾修订了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记录表。
(2)1935年,浙江的沈有乾用朋洛德人格问卷测量中国学生。
(3)1937年,周先庚用瑟斯顿情绪稳定性测验测量中国学生。
(4)1943年,林传鼎试用普莱西X-O测验测试青少年的情绪成熟度的发育。
(5)1948年,刘范曾试用罗夏克墨迹测验。
4.在教育测验方面
艾伟曾编制小学儿童各科学绩测验10多种。
(二)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1949年以后的发展
1.智力测验
(1)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
(2)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于1986年完成修订工作。
(3)1982年,吴天敏对中国比内测验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4)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5)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6)1989年,李丹主持修订瑞文测验(联合型)。
(7)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这些量表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智力测验,修订后广泛用于智力问题的研究和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咨询、临床诊断等领域。此外,中国学者也编制了不少智力测验,如张厚粲、周容等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等。
(8)最近,国内研究者相继获得国外授权,重新对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的国外修订版进行了大规模中文修订,形成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中文版)》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第四版(WAIS-Ⅳ)(中文版)》。
2.人格测验
(1)修订和引进外来量表
①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
②1981年,李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
③1983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陈仲庚也在北方作了修订。
④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也修订了多种涉及心理健康评估的量表,如张明园于1987年修订了生活事件量表。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2)编制量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心理学家在继续引进修订国外人格量表的同时,开始编制中国人自己的人格量表:
①1988年,洪德厚等编制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
②1992年,宋维真等人在借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心理健康测查表,1993年,他们同香港学者合作编制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③为了准确把握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心理学家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社会生活实际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工具,其中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沈德立等人组织研发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和《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最为系统。
3.教育测验
(1)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人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用于测量小学毕业生的普通能力。
(2)1980年开始,在张厚粲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高考研究组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有关试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有意义的信息。他们还对高考试卷评分的客观性、考试科目的合理设置及各科分数的合理组合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3)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并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合作,在我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教育测量抽样研究。
(4)1986年,罗黎辉、施良方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5)20世纪80年代,张敏强、张厚粲对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情况作了比较研究。
(6)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题库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7)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测量开始从单一的学生学绩测量,逐步向多侧面发展。教育测量类型也从过去比较单一的终结性测量发展为诊断性测量、形成性测量等多类型的测量。
4.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1)组织建设
①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组建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后来将其进一步扩建为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②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与之配套的《心理测验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③教育学界也成立了教育统计与测量学会,开展有关工作。
(2)人才培养
①继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以来,各大学心理学系都已先后开设了“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
②一些大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该学科培养高层次学术和应用人才。
③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以及一些大学还多次举办心理测量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5.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不仅发表了大量有关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研究论文,而且出版了多种教材与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