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详解】
第一节 湖北历史沿革
一、湖北的政区变迁与历史文化名人(了解)
1政区变化
(1)建国初期,湖北省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省、地区、县三级建制,全省划分为黄冈、孝感、荆州、襄阳、宜昌、恩施等6个专区和省政府所在的武汉市。
(2)到1965年,国家对湖北省的一些专区进行了调整,开始建立地级市。其中从黄冈专区中划出黄石市、从孝感专区中分出咸宁专区、将襄阳专区拆分为襄阳专区与郧阳专区。
(3)1977年,又在1958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调整,将专区改为地区,从郧阳专区中分出十堰市。
(4)1985年,从宜昌地区分出宜昌市,从荆门地区分出荆门市,并重新划定了武汉市的区域面积,成立神农架林区。
(5)到1991年,湖北省新建了一些地级市,包括鄂州市和襄樊市。
(6)到2009年,湖北省彻底取消了地区这一行政建制,基本形成了以省、市、县为主的行政区划单位。
2湖北历史文化名人
(1)“中华诗祖”尹吉甫
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和代表性作者,被誉为“中华诗祖”。
(2)屈原
湖北省秭归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3)茶圣陆羽
湖北省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4)医圣李时珍
①湖北省黄冈人,曾精研古籍及医典,并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的经验。有感于历代本草谬说过多,历27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约190万字。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佚。
②除医药学的成就外,他还是一位很优秀的诗人兼画家。
(5)袁宏道和公安派
①袁宏道是湖北省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②公安派为晚明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主要创始人是“三袁”,即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皆为公安人,万历朝进士。“公安派”反对复古派用拟古、摹古和八股文等种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作者的个性,具有进步意义。
(6)毕昇
湖北英山县人,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雕板印刷术有了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7)李四光
①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②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二、湖北省的历史沿革(熟悉)
1原始社会时期
4000年以前,湖北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湖北省京山县的屈家岭遗址反映出早期湖北地区的发展水平。
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3秦汉时期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2)西汉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4三国时期
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5两晋及南北朝时期
(1)两晋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2)南北朝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6隋唐时期
(1)隋代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2)唐代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7五代十国时期
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8宋、元、明、清
(1)宋代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南部属江南西路;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摩州。靖康之乱后的南迁,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
(2)元代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
(3)明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
(4)清初仍沿用明制。至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三、历史上的湖北(掌握)
1湖北之名的由来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宋代在此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由此而来。
2盘龙城
(1)盘龙城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原本认为中心区面积约1.1平方公里,但之后发现了面积2.5平方公里的外城,其遗址面积应更为广大。
(2)遗址文化堆积的时代,上限为石家河文化晚期(有屈家岭文化地层),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
(3)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城遗址入选武汉市“十大城市文化名片”。
3湖北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1)楚武王称王
①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楚武王杀其兄楚厉王之子,自立为君。楚武王继位后,奉行铁腕政策,敢作敢为,楚国实力日益强大。
②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随国,随国不敌。楚武王迫使随侯代其向周天子请求封王,周天子没有同意。于是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封王号,史称“楚武王”。
(2)楚庄王称霸
①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②楚庄王即位后,国内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成就霸业,楚庄王励精图治,解决内部问题。然后,出师北上中原,荡平诸侯小国,与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决战于邲,最终打败晋军,成就霸业,问鼎中原。
(3)楚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①熊绎受封:约公元前11世纪初,周成王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蛮。
②武王自立:楚武王熊通是楚国历史上承前启后、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国君。公元前704年,熊通率军征服随国。要求随国赴周向周天子建议提高楚君的封号,遭周拒后大怒,遂自立为王。此后,历代楚君皆称为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
③首创县制:进入春秋时期以后,楚武王对新占领的地区不再采取分封制,而是创建县制以加强管理。
④庄王称霸:公元前598~596年,楚庄王先后取得了攻陈、攻郑、晋楚之战和伐宋、灭萧等战争的胜利,饮马黄河,称霸中原,使楚国进入了立国以最为辉煌的全盛时期。
⑤吴师入郢: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吴国、蔡国、唐国联合伐楚。楚军大败,吴军攻入郢都。
⑥吴起变法:战国初年,楚国在同三晋(韩、赵、魏)的战争中接连失利。楚悼王在位期间(公元前401~前381年),于公元前388年任用吴起为令尹,在楚国实行变法改革。
⑦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泰国大将白起率军攻下楚国都城郢,史称“白起拔郢”。
4睡虎地秦墓竹简
(1)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
(2)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5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2)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尽快统一全国,曹操于公元208年挥师南下。夺取荆州后,曹操占据长江,俯视江东。孙权和刘备为了自保,结成联盟,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以火攻打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孙、刘两家趁机发展势力,孙权占据江东,刘备挺进巴蜀,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
6夷陵大战
(1)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21年7月,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于222年8月在夷陵一带火烧八百里连营,大败刘备。
(3)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7“湖广熟、天下足”的由来
(1)中国至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当时的湖南和湖北被合称为“湖广行省”,明代沿袭了这种行政区划。清代时,把湖广行省划分为湖南和湖北两省,正是缘于地处“湖广之南和湖广之北”而得名。
(2)湖广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土壤肥沃,非常有利于农业种植。元代以后,两湖地区形成几大水稻种植区,即江汉-洞庭湖平原、鄂东沿江平原、湘中丘陵盆地和汉江中游河积平原。
(3)明清时期,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常常发生的水灾,开始在湖广地区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从此,湖广地区农业发展遭受的自然灾害减少,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产量也快速增加,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供应地区。又因为湖广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有“九省通衢”的战略地位,因此,当时人们开始赞美“湖广熟,天下足”。
8鄂西南土司制度
(1)鄂西南土司制度主要是指恩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自元朝开始,恩施地区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也称“土官制度”。统治者当时在恩施推行的土司制度,是为了“以夷制夷”,也是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管理统治的羁縻制度。
(2)土司由朝廷颁发印信,每年需向朝廷进贡,并有征调赋役的义务。土司实际上就是本地的土皇帝,掌握着军、政、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权力,所管辖的百姓都是其农奴。
(3)恩施地区土司以明代最盛,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后,土官制度才宣告结束。
(4)恩施地区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领主制度,虽比封建制度落后,但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9辛亥革命武昌首义
(1)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2)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将目光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3)武昌起义的胜利,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