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课后习题详解
1税收政策目标有哪些?
答:税收政策目标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的实施所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的,是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目标包括:
(1)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
总供求的均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结构协调、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前提。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来调节社会总供求状况,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
①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衰退,物价下跌,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时,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税收政策,减少税收收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提高总需求水平,促进经济的恢复。
②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存在通货膨胀可能性时,政府则可以采取紧缩性税收政策,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总供给的平衡。
(2)经济结构协调
在经济总量均衡的前提下,经济内部结构也应达到协调。经济结构主要包括:
①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纠正产业结构的扭曲,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政府的有关税收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②地区结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由于资源、人才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也相差甚远。要想协调好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就要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经济的合理地区分布、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资本市场结构:在资本市场中,投资可分为安全性投资与风险性投资两大类。政府对不同的投资行为征税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而可以通过对不同投资方式税负的确定来引导资本市场投资结构的变化。
(3)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①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所有有工作能力又想要工作的人,都能找到获得一定报酬的工作机会,而是指在除去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之后的充分就业。
②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也就是物价水平的波动保持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限度内。
③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往来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均衡。
(4)收入分配公平
收入分配调节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①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这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②社会公平是指在符合一定社会道义的前提下,收入分配既有差别,又注意均衡协调。
2简述实现总供求均衡的税收政策手段。
答:税收政策手段是为实现税收政策目标服务的,税收政策的每一项目标均需要有相应的税收政策手段才能实现。
(1)根据税收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求和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作用,可以把税收政策分为如下几类:
①扩张性税收政策
扩张性税收政策是指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衰退,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状态时,通过减少税收收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
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种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
②紧缩性税收政策
紧缩性税收政策是指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出现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存在通货膨胀可能性时,政府则可以采取紧缩性税收政策,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除通货膨胀。
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种、取消原有的税收优惠条款或缩小税收优惠的范围等。
③中性税收政策
中性税收政策也就是当总供求大体保持稳定时,税收保持“中性”,尽量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价格和资源配置,税收不进行过多的干预。
(2)近年来,我国着眼于宏观供求总量调控的税收政策主要有:
①将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
为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由生产型全面转型到消费型的增值税转型改革。
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优化税制结构,自2012年1月1日起,国务院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营改增的试点,后逐步推广到全国、更多的行业,2016年5月1日,国务院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
③取消农业税
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我国采取了多项支农措施,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005年末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社会公平,而且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促进了消费、投资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
④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累进税率
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的月扣除额从2000元调整为3500元,同时由九级调整为七级超额累进税率。2018年,扣除额再次提高,并且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合并为综合所得,实行按年计征,分月预扣预缴的征收办法。个人所得税税基缩小,边际税率相应降低,使得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增加,提高其消费能力,拉动社会总需求。
⑤大幅度降低增值税的税率
2018年,我国将增值税税率由17%、11%、6%降低到16%、10%、6%,2019年4月1日起,我国再一次将增值税税率下调至13%、9%、6%。增值税税率的下降,会给制造业带来巨大的税收红利,这类行业的税负减轻,投资规模就会扩大,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使得供需两端双受益。
3简述实现经济结构协调的税收政策手段。
答:实现经济结构协调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
(1)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可以与产业政策协调并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①税收政策直接作用于特定的产业或部门,以促进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协调。
②对不同的产业给予不同的税收对待,由于产业结构受投资结构的影响,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因此,可以通过征税引导投资方向、调节投资结构,进而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
③对一些重要的产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以更好的发展。
④通过税收政策的实施和调整间接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例如通过消费税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最终也会导致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2)地区结构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由于资源、人才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也相差甚远。要想协调好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就要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经济的合理地区分布、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可以利用税收优惠给予经济不发达地区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地区结构的协调。
①利用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对特定落后地区给予投资税收优惠,或者对再投资退还所得税等,从而增加投资主体的收益,激发其投资积极性。
②利用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等方式,降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风险,推动落后地区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
③着眼于区域之间的资本优化组合,为不发达地区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加快发达地区企业对不发达地区企业改组、兼并、联合的步伐,给不发达地区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其发展。
(3)资本市场结构
在资本市场中,政府对不同的投资行为征税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可以引导资本市场投资结构的变化。
4简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税收政策手段。
答: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政策来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税收政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作用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即相机抉择机制和“自动稳定器”机制。
(1)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实现总供求均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是一种人为的政策调节。为稳定经济,国家应依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总的来说:
①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物价持续上升,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同时辅之以减少政府支出、缩小投资规模来防止经济的过度膨胀。
②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物价持续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时,政府则通过减少税收收入,同时加大公债的发行规模和政府的支出、投资规模,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2)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功能是指税收制度本身对经济波动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随着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而自动增减,从而减小经济的波动,稳定经济运行。一般而言,所得税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总需求的作用,而商品类课税在这方面作用很小。它是一种自发的调节机制,不需要政府斟酌经济形势变化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就可以自行发挥作用,起到稳定经济的效果。
5简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税收政策手段。
答: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包括:
(1)累进税制
累进税制是指随着课税对象数额或相对比例的大小而分级规定,且逐级提高的一种递增等级税率,又称“累进税率”。对个人所得实行累进税制征收,可以起到高收入者多征税,低收入者少征税的作用。该税制具有累进性,实行统一的、档次区分的超额累进税制是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一项有力工具,通过增加税率档次、提高边际税率可以有效控制收入分配悬殊的问题。目前,我国将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合并为综合所得,采取七级的超额累进税率模式征收。
(2)税式支出
税式支出是指国家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税法中对正常的税制结构有目的、有意识地规定一些背离条款,造成对一些特定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税收优惠,以起到税收激励或税收照顾的作用,基于这些对正常税制结构的背离条款所导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放弃或让与就构成财政上的税式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①直接对低收入者的许多纳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照顾;
②对有助于间接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照顾。
(3)遗产税与赠与税
遗产税是以被继承人去世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征收的税。理论上讲,遗产税如果征收得当,对于调节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增加政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财力有一定的意义。遗产税常和赠与税联系在一起设立和征收。征收赠与税的目的就在于防止某些人以赠与方式分散所得来逃避高额累进的所得税税收负担。对遗产税与赠与税统一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其调节收入的功能就会大为增强,从而促进财富公平分配。
(4)实行所得税指数化
所得税指数化措施是指按照每年的消费物价指数,自动确定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名义所得上涨的影响。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或减轻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产生的扭曲效应,以保护低收入者的利益。
(5)负所得税假设
该假设基于利用税收机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理论设想,指对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人们提供自动支付(即负值的所得税)。负所得税本质上并非是一种税,而是政府实施转移支付制度的一项措施。
6如何协调税收政策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
答:税收政策主体是指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指某一级政府和财政税务机关。
(1)税收政策主体的重要作用:
①税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任何一项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都取决于对于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的发挥,而这都必须充分依靠税收政策的执行来完成。税收政策的执行不是一成不变的,合理选择税收政策制定的时机,对不同的时期、地点和行业的不同经济主体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实现经济调节的目标。
②税收政策的重要建议者和主要策划者。税收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以及各级税务机关,它们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最有发言权。税收政策主体要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前提下,依据税收的基本理论和各经济主体及国家与经济主体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需要,修改或重新制定符合经济现实的税收政策,以促进税收政策总体目标的实现。
③税收信息的直接反馈者。税收政策主体需要在政策从出台到退出的全过程中,实时的掌握政策作用对象的反馈信息,并在充分了解相关的经济运行信息的基础上,提出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的必要建议。财税部门对税收收入的组织征收过程也是经济信息和税务信息的收集与掌握过程,这些信息将为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
(2)税收政策相关主体之间的协调包括:
①税收政策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关系协调
立法机构是决策主体,职能部门是执行主体,市场经济环境下,对这层关系的协调多是通过立法机构与执法机构职权的确定来解决的。由于法律体系健全,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职权范围界定清晰,相互之间的制约相对具有刚性,其关系的协调也主要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
②中央政策主体与地方政策主体的关系协调
对中央与地方税收政策主体关系的协调主要是通过财政体制的制定来实现的。实行分税制后,尽管各地方性税种的立法权仍归属于中央,但都为地方政府留有较大的调整余地。在该政策主体的关系协调中,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的改革,从职权的界定和各主体利益机制上做出根本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