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一、名词解释
1均衡产出(武汉大学2001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
答: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对均衡产出这一概念可以用图13-1来表示。
图13-1 均衡产出的决定
在图13-1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当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IU就大于零,企业会削减生产。反之,当总收入小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会扩大生产。图13-1中,B点对应的产出水平即为均衡产出。
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图13-1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
2边际消费倾向(山东大学2001研;武汉大学2002研;辽宁大学2002研;中南大学2004研;北京化工大学2006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1、2010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2011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研)
答:边际消费倾向(简称为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ΔC/ΔY。式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0<MPC<1。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存在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消费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作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浙江工商大学2019研)
答:(1)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ΔC/ΔY。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2)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MPS=ΔS/ΔY。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1之间波动。
(3)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MPC+MPS=1
4乘数效应(武汉大学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
答: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税收以及进出口等变动一定量时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乘数效应可用图13-2来表示。
图13-2 乘数效应
图13-2中,c+i表示原来的总支出线,c+i′表示新的总支出线,原来的均衡收入为y,新的均衡收入为y′。可以看出,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实际上,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以及净出口的变动等,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变动。
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增加幅度。
5投资乘数(辽宁大学2000、2001研;东北大学2003、2004研;湖南大学2007研;北京师范大学2008研;山东大学2012研;江西财经大学2014研)
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多倍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投资乘数又称为“凯恩斯乘数”。
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ki=Δy/Δi=1/(1-β),即ki=1/(1-MPC)=1/MPS。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ki=1/(1-β);征收比例税时,ki=1/[1-β(1-t)]。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比例税率越低,则投资乘数就越大。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假设,即: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6税收乘数(武汉大学2001研;江西财经大学2004研;北京邮电大学2007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2014研;东北财经大学2015研)
答: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在定量税下,税收乘数kT=ΔY/ΔT=-β/(1-β);在比例税下,kT=ΔY/ΔT=-β/[1-β(1-t)]。式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比例税率。可以看出,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税收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
7平衡预算乘数(中国人民大学2000研;中南大学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2005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研;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青岛理工大学2010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研;北京邮电大学2006、2009、2012研;浙江理工大学2015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研)
答: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在定量税下,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Δg=Δt时:
则平衡预算乘数kb=Δy/Δg=1。
在比例税下,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Δg=Δt时:
则平衡预算乘数kb=Δy/Δg=(1-β)/[1-β(1-t)]。
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预算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将会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8节俭悖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7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研;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东北财经大学2015研)
答:节俭悖论是最早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关于储蓄与国民收入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可知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于社会来讲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9凯恩斯定理和萨伊定律(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
答:凯恩斯定理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简言之就是需求创造供给。凯恩斯定律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主张政府干预。
萨伊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商品的生产数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给面所决定。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出现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通过物价指数高低的调整,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必将等于商品的需求量,简言之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10对外贸易乘数(武汉大学2001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2008研)
答:对外贸易乘数是指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加倍效果。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量。由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公式可得对外贸易乘数,即为:Δy/Δx(_)=1/(1-β+γ)。式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则对外贸易乘数越大。
根据对外贸易乘数计算公式可知,有了对外贸易之后,不仅出口的变动,而且投资、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与封闭经济相比均发生了变化。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1/(1-β),而现在成了1/(1-β+γ),乘数小了。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