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
1简述企业的本质。(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
答: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把厂商的生产过程看成是一个“黑匣子”,即企业被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
在科斯看来,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企业内是“权威”指导资源的配置,而在市场上则是价格配置资源。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
在张五常看来,企业取代市场并不十分确切,而应该说是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后来的学者,如威廉姆森等,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可以说,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性质,对于研究企业生产行为和企业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2试证明: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当且仅当生产函数具有Cobb-Dauglas的形式,即F(L,K)=AKαLβ。(清华大学2004研)
证明:已知劳动的产出弹性:EL=(ΔQ/ΔL)×(L/Q)=MPL/APL。
资本的产出弹性:EK=(ΔQ/ΔK)×(K/Q)=MPK/APL。
(1)由F(L,K)=AKαLβ可得:
MPL=βAKαLβ-1,APL=AKαLβ-1
MPK=αAKα-1Lβ,APK=AKα-1Lβ
所以:
EL=MPL/APL=βAKαLβ-1/AKαLβ-1=β
EK=MPK/APL=αAKα-1Lβ/AKα-1Lβ=α
可知,当生产函数具有Cobb-Dauglas的形式时,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
(2)设EL=β,EK=α,其中α,β均为常数。则有MPL/APL=β,MPK/APK=α,即:
MPL·L=βAPL·L=βF(L,K)
MPK·K=αAPK·K=αF(L,K)
其中F(L,K)=APL·L=APK·K为生产函数,所以L·MPL/β=K·MPK/α,即:
αL·[∂F(L,K)/∂L]=βK·[∂F(L,K)/∂K]
解此二元微分方程可得:F(L,K)=AKαLβ(A为常数)。
综合(1)、(2),可得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当且仅当生产函数具有Cobb-Dauglas的形式,即F(L,K)=AKαLβ。
3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用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复旦大学2000研;山东大学2003研)
答: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用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原因如下:
平均产量(APL)和边际产量(MPL)的关系如图4-2所示。就平均产量APL和边际产量MPL来说,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上升的;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下降的;当MPL=APL时,APL曲线达极大值。
图4-2 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一般来说,平均产量可以衡量劳动生产率,当企业主发现平均产量开始下降就不会再雇用更多工人。企业在决定工人的雇用时,总是将工人的边际产量和工人的边际成本进行比较,边际产量大于边际成本时,企业会选择雇用工人。所以,企业主在雇用工人时更关注边际产量。
4假定收益递减规律永远成立,那么以下A、B、C、D四项叙述,各项分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什么?
A.如果平均产量超过了边际产量,则平均产量一定上升。
B.如果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则平均产量一定达到最大。
C.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总产量也达到最大。
D.当总产量开始下降时,开始出现收益递减。(北京邮电大学2010研)
答:(1)A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就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而言,只要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就把平均产量拉下,即平均产量一定下降。
(2)B项叙述是正确的。理由如下:就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来说,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曲线达极大值。
(3)C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4)D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当边际产量开始下降时,开始出现收益递减现象。即并非是总产量下降导致的收益递减。
5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生产者通常会选择在第二阶段生产?(山东大学2001、2008研;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上海财经大学2003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厦门大学2006研;云南大学2008研;东华大学2010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研;暨南大学2011研;湖南大学2012研;北京理工大学2013研;华东师范大学2018研)
答:(1)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
具体而言,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4-3所示:第Ⅰ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劳动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L、MPL两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3的区间。第Ⅱ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L、MPL两曲线的交点到MPL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3到L4的区间。第Ⅲ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L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4以后的区间。
图4-3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Ⅲ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Ⅰ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通常会在第Ⅱ阶段进行生产,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6简述等产量曲线的特征及其经济含义。(武汉大学2003研;北京理工大学2008研;北京师范大学2018研)
答:(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等产量曲线如图4-4所示。
图4-4 等产量曲线
如图4-4所示,该产量既可以使用A点的要素组合(OLa单位的劳动和OKa单位的资本)生产出来,也可以使用B点的要素组合(OLb单位的劳动和OKb单位的资本)生产出来。
(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①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大。
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③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一特征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3)等产量曲线的经济含义
等产量曲线作为分析工具,与另一分析工具等成本线结合起来,研究生产者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7假设一个生产函数的边际产量在要素增加到一个程度后下降为负值,它的等产量曲线有什么特点?(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
答: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当一个生产函数的边际产量在要素增加到一个程度后下降为负值时,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此时等产量曲线的特点有:它不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具有正的斜率。因为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由于边际产量为负,必须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才能保持原有的产量,这表示生产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如图4-5所示。
图4-5 边际产量为负时的等产量曲线
8简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条件与利润最大化条件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2003研;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
答:(1)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指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在现实的生产经营决策中,要素的最优组合又具体表现为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在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二是在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但无论哪种情况,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条件都是MRTSLK=MPL/MPK=w/r。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厂商来说,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厂商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实现最大的利润,这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如下:
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函数Q=f(L,K)。既定的商品价格为P,既定的劳动价格和资本价格分别为w和r,π表示利润。厂商的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即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L,K)=Pf(L,K)-(wL+rK)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L=P(∂f/∂L)-w=0
∂π/∂K=P(∂f/∂K)-r=0
根据上述两式,可得:
(∂f/∂L)/(∂f/∂K)=MPL/MPK=w/r
这和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相同的。因此,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9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的?(湖南大学2006研;东北师范大学2008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研)
答:在长期中,厂商能够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任何一个理性的生产者都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都是:MPL/w=MPK/r。
(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图4-6 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
图4-6中,有一条等成本线K1L1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等成本线K1L1与等产量曲线Q2相切于E点,该点就是生产的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E有:MRTSLK=w/r或者MPL/w=MPK/r。
即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图4-7 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
图4-7中,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K1L1、K2L2、K3L3,唯一的等产量曲线Q代表既定的产量。为了实现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即应满足MPL/w=MPK/r。
10说明规模报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异同。(西南财经大学2003、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
答:(1)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在所有要素同时等量变动时,产量的变动幅度小于要素变动幅度。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在产量达到某点以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会引起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2)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联系
规模报酬和边际收益均是考察厂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时产量变动的情况,厂商在短期内应该按照边际收益规律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量,而在长期规划时需要参照规模报酬规律对生产规模进行规划。所以二者均是厂商生产决策时应遵循的规律。
(3)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区别
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可以看出,边际收益递减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边际收益递减不是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规模收益递减却不是必然的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规模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