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个案工作的本质(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的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的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个案工作关系是角色与个性的互动;个案工作关系具有利益单向性的特点;个案工作关系是专业的动态过程。②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③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
2心理-社会模式(河北大学2011年研)
答:“心理-社会”模式是一种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是一种系统认识论,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与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这就是直接与间接服务。
(1)“心理-社会”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工作者为案主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这一模式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心理-社会”模式更多的是一种认识方法,而不是系统治疗,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2)“心理-社会”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强调自我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埃里克森分析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将社会因素与人的内部心理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生命循环论”及在生命各阶段的“生命任务”。
(3)“心理-社会”模式针对的问题既有内部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有外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与需要的满足有关,如:爱、信任、依赖、疏离、自主等。
(4)“心理-社会”模式的目标是理解和改变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或者二者同时进行,即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并举。最小的目标是帮助案主享有正常的生活,最终目标是增加案主的自我认识。
3预估(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预估是指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详细数据、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预估就是收集数据和认定问题的过程,是把所有有关服务对象的数据组织起来并使其具有意义的专业实践活动。预估的特点:①持续性;②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③行动取向;④有可识别的步骤;⑤渗透了专业判断;⑥有局限。预估的原则是:①个别化;②合作;③避免片面;④避免简单归因;⑤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预估要采用“优势和能力”视角,既要找出服务对象的弱点,也要发掘其长处。发现弱点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知道服务对象的问题所在,而发掘优点和长处则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资源。兼顾弱点和长处的预估才是全面的。
4评估(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认知过程,一种逻辑判断,具有持续性、互动性、逐步深入、知识指引性等特点。评估的目的:①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②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③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④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5个案管理(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1年研)
答:个案管理是指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为一群或某一案主统整协助活动,不同机构的工作人员相互沟通协调,以团队合作方式为案主提供所需的服务,达到扩大服务成效的主要目的的过程。个案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点:①个案管理涉及的案主一般具有多重问题。如一个失业者不仅物质生活困难,还有就医、住宅、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②案主需要多种助人者的协助。案主需要的服务往往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服务机构,归属于不同的服务项目。③有人能保证将多种服务资源顺利通过服务系统提供给案主。个案管理的运作程序与一般个案工作并无实质区别,只是个案管理更强调服务协调而已。在运作个案管理程序时,社会工作者既是相关服务的协调者,又是服务提供者,较之一般个案工作,社会工作者多了一重服务协调的角色。
二、简答题
1接案面谈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武汉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华中农大2018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
答:接案面谈的主要任务有: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界定是通过会谈来进行的。社会工作者要注意,服务对象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界定问题时最重要的起点,因此,在使用沟通技巧与服务对象会谈时,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他们的困惑即是界定问题的入手点。这时的主要工作包括:①了解服务对象寻求帮助的原因。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使得服务对象需要求助。②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③了解服务对象期望达到的目标。
(2)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面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澄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同时要互相澄清并讨论双方对对方的角色期望。包括:①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期望;②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角色期望、社会工作者对自己的角色期望;③对比并找出双方与各自想法的差异和距离;④协商并达成一致的看法。
(3)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接案面谈是建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的开始,此时,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及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以便双方能够相互配合工作,包括:①进行角色引导;②训练并帮助服务对象逐渐接受其角色。
(4)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接案面谈时双方的良好沟通会成为激励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当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进行的努力出现效果时,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动机也会得到强化。
(5)达成初步协定。经过以上的初步接触,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对对方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此时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可以达成一个初步的协议。内容包括: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的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间长度。
(6)决定工作进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终结服务;②转介其他服务;③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2个案工作过程中如何协助案主体现案主的自决原则?(中山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针对有精神障碍者怎么应用案主自决原则?(人大2015年研)
(2)单亲妇女个案辅导工作过程中如何协助案主体现案主的自决原则?(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1)案主自决原则在个案工作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①在社会工作中,案主自决原则即承认案主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个案工作者不是救世主,也不是裁判者,而只是帮助的提供者。个案工作者应处于分担、支持、提示的地位,他(她)可以告诉案主如何获得帮助,但该建议是否被采用则由案主自己决定。
②对于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个案工作者可能是不可缺少的,但对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是否愿意接受帮助以及希望接受怎样的帮助,必须由他们自己作出决定,不能强加于人。只有在案主不具备作积极和建设性决定的能力,如年龄太小、精神不健全等,或者案主有违反法律、道德,对他人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才考虑限制案主的自决权。
③当案主求助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我决定的权力,即使案主有放弃、逃避或推卸“自我决定”的倾向,工作者也应尽力使其恢复自我选择的能力。
(2)案主自决原则在个案工作过程中的体现必须满足两个前提
①当事人绝对清醒,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
②自决的方向和后果对当事人绝对无害。在这两个前提下,尊重当事人的自决权,就是尊重当事人的自由人权。不具备上述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工作者则要为当事人负起一定的责任,即在表面上违背自决原则。
3简述社会个案工作实务的基本程序。(西南大学2011年研)
答:关于个案社会工作的程序,不同的学者所做的设计不尽相同。采用六步骤说来划分个案社会工作的程序,具体包括接案、调查、诊断、计划、治疗及结案,以下分别作简要说明。
(1)接案
当有人前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且被接受时,工作者便开始与案主建立起专业关系。对求助者,一方面应了解求助者的问题、需要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应评估求助者的问题是否符合机构服务的范围,以决定是否接案。如果不接案,应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接案的原因,并让其向其他适当的机构求助,或向其他机构转介。社会工作机构对初次前来求助的人士可设立专门接案人员负责接案,也可由工作者直接接案。一旦决定予以帮助,即应建立个案工作档案。
(2)调查
接案工作完成后,社会工作者即应针对求助者的境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了解的范围包括案主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及互动关系、成长的历程、社会适应能力、可用的资源以及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实际情形等。由于每个案主都有其独特性,案主的问题和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搜集资料之前,社会工作者通常必须先对案主的问题加以思考和探讨,以便找出搜集资料的方向和重点。至于搜集资料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①通过与案主直接会谈来搜集资料;②家庭访问,以印证案主本人的陈述;③对与案主相关的人士进行访问了解。
(3)诊断
仔细推究案主所面临问题的真相、特点、原因及症结,探讨问题与案主人格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了解案主的能力、态度和改变的可能性;同时研判社会资源的多寡及可资利用的范围,初步筹划未来治疗的策略。案主诊断的要点包括:①生理功能;②心理功能;③社会功能;④环境等不同方面。总之,对案主问题的诊断需综合与案主相关的所有资料。
(4)计划
工作者在了解、掌握案主的问题的实质及其需要,以及在掌握可资调配的资源的基础上,应着手拟定比较周全的治疗方案。社会工作者应注意和案主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途径,然后设计可行性方案,这样便于案主的配合与参与。改变案主的计划可具体分为近期计划和远期计划。具体表现为:
①就近期计划而言,主要着眼于较易达到的目标,如改变案主的某种行为,澄清案主一些不切实际的观念,化解一时的危机或压力,克服某个问题等。
②就远期目标而言,应通过计划的设计,提高或充实案主的能力和信心,以彻底摆脱困境。如使案主强化自我认识,建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发挥潜在能力等。
(5)治疗
治疗亦称“介入”“干预”,是正式将上一阶段制定的计划加以实施以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整个个案工作过程的重点。在这一阶段,个案工作者的工作包括协助案主抒发抑郁的情绪,澄清案主不合理的观点或疑虑,修正偏差的行为,改善环境,肯定自我信心和调整社会关系等。
(6)结案
当工作已进行到一个阶段时,由工作者和案主共同检讨过去的工作成效,评估项目包括治疗的目标是否达到,工作方式是否适当,案主方面对改变的进度是否满意等。评估的结果有助于调整服务计划,使服务达到满意的结果而结案。结案后,为了确保案主能够适应良好,社会工作者通常在一定时限内还要进行追踪服务。
4你认为个案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养要求?
答:(1)个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①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指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已形成独立完善的理论体系的知识系统,除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理论和方法外,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
②制度知识
制度知识主要是指与公共福利和社会保护相关的制度知识,包括五个方面:
a.社会制度的价值理念;
b.社会制度运行的内在机制或内在动力;
c.制定政策、法律的组织、机构的结构、功能和程序;
d.有关的司法和行政程序;
e.具体的政策、法律条文。
③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可以直接用来与案主沟通并解决案主问题的工具或媒介知识。它包括沟通技术、语言知识、逻辑知识、调查方法和模式方法。
④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体会、调查、参与,或被动获得的经验和资料,而总结出来的知识。它包括生活阅历、实践经验、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
(2)个案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①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具体技术知识的灵活程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语言驾驭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操作能力等。
②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对案主语言、行为、情绪、心理、态度等背后存在的文化根源所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
(3)个案工作者的精神素质
①崇高的社会责任
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分为社会责任和专业责任。前者是指在一般社会关系中力所能及的助人行为,后者则是在专业岗位上应尽的工作义务。
②丰富的人文情怀
社会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为丰富、成熟、稳定的社会情感,与其专业价值一脉相承,并能通过专业实践不断得到强化。
③稳定的心理状态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难、挫折、紧急事件或处于危机状态时,能够克制和调适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断和行为选择。
④勇敢的挑战精神
挑战精神,是指在对传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制度的怀疑、批判过程中和创造新事物方面所展示出的信念和毅力。
5如何理解个案会谈作为人际沟通特例的意义?
答:个案会谈是一般人际沟通的特例,它的意义有:
(1)会谈目的的明确性。
个案会谈具有明确的目标,即协助案主解决他们面对的困难或问题,并通过这一过程帮助案主培养、恢复、增强自助能力。
(2)会谈内容的选择性。
由于个案会谈具有明确的目的,所以要有选择性地围绕会谈的目标开展,会谈的内容是有范围和用心选择的。
(3)会谈过程的计划性。
个案会谈是一个正式安排的工作者与案主的会面,工作者应该对一个个案工作需要的总的会谈时间会谈的主要内容会谈的场所等都有所考虑,进行精心准备,并且要将这些计划落实到文字上。
(4)会谈角色的规定性。
个案会谈对案主角色也有要求,个案会谈是工作者与案主朝向既定目标的互动过程,只有案主积极参与并努力配合,个案会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会谈的非互惠性。
个案会谈的唯一目的是协助案主解决其问题或困难,工作者的一切考虑,都应围绕着案主的需要。
(6)会谈的非娱乐性。
个案工作会谈的目的是帮助案主解决他(她)所面对的困难或问题,个案会谈不都是愉快的,不能只说对方想听或愿意听的话,不愉快的谈话在个案会谈中是不可避免的。
6个案工作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个案工作的具体介入过程按照时间和服务内容相结合的标准可以划分为: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和追踪等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自需要处理的任务和工作重点,同时各阶段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接案或转介
接案即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求助者的初步接触,对其带来的问题进行初步评估,并依据机构的功能与求助者商讨是否可以提供服务,使求助者成为案主。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的内容包括:
①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意愿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②促使有需要的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
③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
④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
与服务对象初次接触时,社会工作者还有可能做一项工作:对那些立即需要帮助而本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无法给予及时帮助的服务对象提供转介服务,即通过一些必要的手续把服务对象介绍给其他能够给予及时必要帮助的服务机构或者其他社会工作者。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指详细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并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进行评估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①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
a.服务对象的个人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情况;
b.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的家庭、同辈、社区和工作环境等情况;
c.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
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
a.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b.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
c.服务对象曾经做出的努力。
(3)制定计划
收集完了资料并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之后,社会工作者接着面临的工作重点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制订服务的工作计划,保证为服务对象提供合适、有效的专业服务。服务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①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等情况;
②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包括主要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③工作计划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子目标;
④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各阶段需要发掘和运用的资源;
⑤服务开展的期限,包括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和总的时间期限;
⑥联系方式,包括直接见面和不直接见面的联系方式。
(4)签订协议
工作协议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合作实现双方所同意的目标和计划,促使双方关系具有承诺和责任要素的重要途径。协议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协议包括:
①服务目标;
②服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
③服务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④服务的时间、地点、期限和次数;
⑤服务双方签字。
(5)开展服务
开展服务阶段即服务计划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将面临不同的工作处境,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为推动服务顺利展开,社会工作者在此阶段需要扮演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和治疗者等角色。
(6)结案
①结案是指社会工作者为结束与案主的专业关系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出现以下五种情况之一即可结案:
a.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都认为工作目标已经达到;
b.虽然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服务对象已经具备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不和谐,希望结束服务;
d.服务对象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和问题,需要其他社会工作者或者服务机构解决;
e.因为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结束服务。
②为了帮助服务对象顺利面对服务工作的结束,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a.预先告知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对服务结束做好准备;
b.巩固服务对象在已经开展的服务工作中获得的改变和进步;
c.与服务对象一起进一步探讨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为服务对象结案之后独立面对问题做好准备;
d.鼓励服务对象表达结案时的情绪,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③结案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a.直接告诉服务对象;
b.延长服务间隔的时间;
c.变化联系的方式。
(7)评估与追踪
①评估是指对个案工作的服务效果和效率进行评定。它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a.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
b.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
c.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情况。
②评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经常采用的有:
a.服务对象对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
b.由社会工作同行评估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
c.由服务机构评估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工作开展状况。
③结案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一般来说,还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安排追踪(又称跟进)。追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任务:
a.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安排一些结案之后的练习,巩固服务对象已经取得的进步,增强服务对象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b.调动服务对象的周围资源,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
c.持续评估服务工作的效果。
7如何理解评估在个案工作中的意义?
答:对于评估在个案工作中的意义的理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工作方向
面对每个具体案主时,工作者还需要通过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才可摸索着带领案主朝向具体的目标前进。
(2)反馈调整办法
评估的结果也会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方法是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只有通过对个案工作过程中相关问题、情况及回应方法的不断评估,才会不断地反馈信息,使工作的失误降到最低点。
(3)激发工作者热情
对工作者工作表现的评估,可以激发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励工作者更关注于案主,更投入地工作。
(4)对相关方面交代
从制度层面上讲,个案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服务,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撑:社会及政府支持、专业授权、案主需求等,因此,个案工作必须对以下有关各方作出交代:
①个案工作必须对案主有所交代。
通过评估,案主能够随时知道或了解自己面对问题的真实情况、共商的策略是否已有效地付诸实施、问题是否解决及解决的程度、确定的目标是否实现以及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
②个案工作需要对社会有所交代。
通过个案工作评估,个案工作者要向财政来源、社会服务机构及向全社会表明社会个案工作的作用和社会功能。
③个案工作评估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交代。
作为一项助人专业,需要确定介入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确定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及工作者的操作实施是否具有功效。
(5)促进专业发展
个案工作或社会工作这种专业的发展是需要专业评估来引路导航的,只有通过经常不断的专业评估,才能检验个案工作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不断促进个案工作的理论知识趋于完善。只有通过不断地专业评估,才能了解案主的实际需要,使专业服务更能满足案主意愿,得到社会的认可。
8简述预估的原则。(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预估是指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详细资料、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具有持续性、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共同参与、行动取向和专业判断性等特点。
预估的原则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个别化原则。来源于服务对象的特点,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具有长处和弱点。预估要准确反映服务对象的特点及其问题的特殊性,这样才能使介入工作是有的放矢的、有效的、为着特定的服务对象的。
(2)合作原则。预估需要服务对象一同参与,来决定探索问题的领域和探索的方式。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合作的过程。服务对象的参与将使对问题的预估更全面和更准确。
(3)避免片面。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社会工作者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以防止资料的片面性,保证资料的可信性。
(4)避免简单归因。人的社会性使他们的问题与其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预估时要尽量全面,避免对问题做简单归因,如此才能识别出问题与环境、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出问题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使预估为科学的介入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
(5)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预估要采用“优势和能力”视角,既要找出服务对象的弱点,也要发掘其长处。发现弱点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知道服务对象的问题所在,而发掘优点和长处则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资源。兼顾弱点和长处的预估才是全面的预估。
9试述叙事治疗方法的基本理念。
相关试题:
(1)简述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2)叙事疗法(概念题,深圳大学2016年研)
答:叙事治疗又称叙说治疗,是目前盛行的后现代主义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叙事治疗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它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治疗方法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为:
(1)后现代主义思想
叙事治疗的基本理论是在颠覆传统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提出,叙事知识是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基本形态(在叙事理论中被称为“隐喻”(metaphor))。利奥塔认为,叙事知识不仅仅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或描述有关对象的认识,它还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际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②现代主义的实证论强调客观性的事实和可复制的法则,忽视了每个人独特和有限性的意义。在这种“世界观”下,传统的个案工作也是将人当成物体来对待,完全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发生了“去人性化”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因为一切理论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脉络和价值系统,由此,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追求永恒真理的努力。用佛瑞德门和康姆斯(Freedman & Combs)的话来说就是:
a.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b.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
c.现实是借助叙述组成并得以维持的;
d.没有绝对的真理。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真理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们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正是这种建构的工具和结果。
(2)社会建构主义
①叙述治疗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社会建构论的前提是认为信仰、价值观、制度、风俗、标记、法律、分工等构成社会现实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文化中成员间的互动建构出来的。
②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是深受所处的语言系统影响。由此,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必然的、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拥有的只是个人观点和在这些观点指导下的行为。
③建构主义关注语言在人们的社会建构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三、论述题
1试述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答:(1)危机介入模式及其实务方法
①危机的涵义
危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危机是人的自动平衡状态被破坏或被打乱的状况。当人的生活被某些事件、变故打乱,人感觉自己陷于一种无助的状态,原先的应对方法不再起作用,人的心理防线变得脆弱时,就出现危机。从个案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一般的危机可以归纳为过渡性(或发展性)危机、外在伤害性(或情境性)危机和天然灾害三类。
②危机介入的技术
a.开始阶段
第一,第一次会谈时要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
第二,要搞清楚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的问题。然后,达成口头协议,把问题集中在核心问题上。
第三,在危机介入的开始阶段,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与服务对象建立牢固的专业关系基础,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当服务对象的思想开始澄清时,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他感觉自己有了自主能力。
b.中间阶段
第一,工作者要进一步搜集资料,扩大对服务对象的认识。
第二,帮助服务对象改正对问题的认识,让服务对象倾诉可以减低焦虑,然后帮服务对象看看什么样的办法对解决问题有效。这时工作者要做服务对象的榜样,让服务对象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可以给服务对象布置作业,促使他改变思考方式,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改变感觉和行动。
c.结束阶段
在危机介入的最后阶段,回顾一下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得如何,达到了什么目标。这时可以提醒服务对象结束工作关系的时候到了,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已取得的进步,征询服务对象对今后生活的想法。
(2)任务中心模式及其实务方法
①“任务”的定义
任务是指服务对象为缓和问题的严重性计划采取的行动,是服务对象计划达到的特殊目标和要完成的具体事项。
②问题解决的过程
a.问题探索。运用行为治疗的方法探讨服务对象关心的问题、确定问题、清楚地定义问题并排出问题的优先次序。
b.协议。在确定问题属于哪一种后与服务对象协商出一个改变的目标。
c.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出具体的目标。
d.迈向目标,完成任务。
e.结束。
③工作阶段中的步骤与方法
a.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阶段
如果服务对象是自己主动求助的,首先要鼓励服务对象表述自己的问题。如果服务对象是被转介的,则首先要找出转介者的目标。这时工作者要列出服务对象关心的问题,解释“任务中心”模式,要定义问题,与服务对象决定“目标问题”。可以选择三个优先考虑的问题,由服务对象排次序,共同确定问题的种类,与服务对象协商制定合同(口头的或书面的)。
b.阐述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
如果“目标问题”是经过慎重选出的,就缩短任务选择阶段。要让服务对象自己思考任务及可能的效果,工作者则要提供问题解决的手段并支持服务对象履行任务。
c.结束阶段
在工作快要结束(大约在最后两三次会谈)时,工作者应该与服务对象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这时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重要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并帮服务对象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领域。如果服务对象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并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意愿,可以延长时限。
(3)“社会-心理”模式
①“社会-心理”模式:一种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方法
“社会-心理”模式是一种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社会-心理”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工作者为服务对象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它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服务对象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促进其个人成长。
②“社会-心理”模式的框架
a.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本中心的“成长环境”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助力理论,既强调个人的自我适应,也注重提供资源以促进个人和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此模式还采用了埃里克森分析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理论,将社会因素与人的内部心理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生命循环论”及个人和家庭在生命各阶段的“生命任务”。
b.针对问题
“社会-心理”模式针对的问题既有个人和家庭的内部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有外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与需要(如爱、信任、依赖、疏离、自主等)的满足有关。
c.目标
“社会-心理”模式的目标是理解和改变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或对二者同时进行干预,即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并举。最小的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享有正常的生活,最终目标是增加服务对象的自我认识。
d.服务对象的角色
在“社会-心理”模式中,服务对象如同一个病人,处于被动位置,在工作者带领下探索自己的思想、感情,将它们带入到开放的意识层面,增加自我了解。
e.工作者角色
工作者是一个研究、诊断和服务提供者,把人看作是“人在情境中”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治疗过程包括建立关系,给服务对象以支持,增加服务对象的自我了解与增强自我强度。
(4)行为治疗模式
①四种学习形态
a.反应学习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人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无条件反射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是纯粹生物本能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条件反射则是一种学习形态,即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成为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b.操作学习
操作学习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操作条件,相应地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该理论认为,人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决定人的行为,通过这个过程,行为被塑造和改变。
c.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认为,人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不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人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由这种间接学习获得的。
d.认知学习
认知学习认为人会感受和思考,即人能够赋予事件以意义,人的思想和感受影响人的行为。如果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行动也会朝向积极的方向。
②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主要技巧与过程
a.技巧
第一,正强化,当一个期望行为出现时即给予奖赏,从而模塑良好行为,以增加此行为出现的频率;
第二,负强化,当问题行为出现时即给予惩罚,以消除不良行为;角色扮演,在工作者指导下练习和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榜样,工作者作为一个榜样,让服务对象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
b.工作过程与步骤
包括:建立关系;评估问题;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这种行为,然后让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布置作业;评估。
③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框架
a.理论基础: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
b.适应问题: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
c.目标:目标要小而且具体,可以进行测量以便进行评估。
d.服务对象角色:测量行为的基础、频率、强度、周期和发生于其中的环境,写日记记录行为。
e.工作者角色: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行为评估,并运用所有资源与手段支持服务对象。工作者是一个直接的、积极主动的教育者。
(5)叙事治疗模式
叙事治疗又称叙说治疗,是后现代主义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叙事治疗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元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工作关系和工作技巧上的一些变化,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①叙事治疗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个案工作的模式相比,叙事治疗不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更重要的是能令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以至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治疗过程是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辨识和编写另外的、对服务对象更有益的故事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人们从压抑的文化假设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②叙事治疗的过程
比尔·奥汉隆将叙事治疗模式的治疗过程分为七步:
a.与服务对象或家庭一起对困扰问题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
b.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服务对象的意图和方式。
c.探讨问题是怎样干扰、支配或使服务对象失去信心的。
d.发掘有哪些时候服务对象并未受问题的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
e.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服务对象和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
f.引导服务对象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
g.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服务对象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即安排一种社会环境来支持新的故事和认同感。
外化不能被仅仅当作技巧;工作者要在心灵深处相信,问题是社会和个人建构起来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使服务对象确信自己并不是问题的本身。
2个案工作的涵义与主要模式。(武汉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个案工作(概念题,山东大学2016年研;华中农大2014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西南大学2011年研)
(2)危机介入(概念题,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个案工作的涵义
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运用案主本身及外部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的过程。虽然不同的个案工作专家和学者对个案工作具体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强调个案工作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它拥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与一般的志愿者的公益活动根本不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②个案工作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对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者运用自己的专业方法影响服务对象的过程。
③个案工作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调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个案工作非常注重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资源和能力,以增进服务对象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
④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表现在个案工作的整个服务活动过程中。
(2)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是社会工作者针对某类服务对象设计服务程序、开展专业服务的一套理论和理论指导下相对稳定的服务方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主要包括:
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假设和治疗技巧。根据服务提供的方式,可以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技巧分为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假设:a.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b.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c.对人际沟通的假设;d.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包括:a.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b.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c.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②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原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和三种意识层次的理论假设,以及依据这些理论假设而设计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③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是相对的,它受到环境和周围他人的影响。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比较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服务介入技巧,不仅仅局限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本身,但就它自身的治疗技巧来说,主要包括非理性信念的检查和辩论。
④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任务中心模式在运用任务实现目标过程中非常关注服务对象的自主性。任务中心模式把沟通视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问题的界定、服务对象的界定以及任务的界定是任务中心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任务中心模式的重要特点。
⑤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是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注重不同服务介入技巧的综合运用,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危机介入模式形成了有效调适和治疗危机工作的一些重要原则:a.及时处理;b.限定目标;c.输入希望;d.提供支持;e.恢复自尊;f.培养自主能力。
⑥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其理论假设涉及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以及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等重要的基本概念。人本治疗模式认为,有效的辅导方式不是运用具体的辅导技巧消除服务对象的困扰,而是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
⑦家庭治疗模式
目前在家庭治疗模式中运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3请选择个案工作的某一模式,就其主要方面给予必要的分析。(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行为治疗模式的社会个案工作的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行为治疗在20世纪50~60年代获得快速发展。对于行为治疗模式的主要方面的分析表现为:
(1)四种学习形态
①反应学习。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人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无条件反射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是纯粹生物本能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即不是学习得来的。条件反射则是一种学习形态,如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成为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②操作学习。操作学习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操作条件,相应地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人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决定人的行为,通过这个过程,行为被塑造和改变。
③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认为,人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不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是通过大脑的想象过程获得的,人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由这种间接学习获得的。
④认知学习。认知学习认为人会感受和思考,即人赋予事件以意义,人的思想和感受影响人的行为。如果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行动也会朝向积极的方向。
(2)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主要技巧与过程
①技巧
a.正强化。当一个期望行为出现时即给予奖赏,以增加此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模塑良好行为。
b.负强化。当问题行为出现时即给予惩罚,以消除不良行为。
c.角色扮演。在工作者指导下练习和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
d.榜样。工作者作为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
②过程与步骤
a.建立关系。
b.评估问题。让案主用具体的例子描述问题,注意其背后的假设及案主对这件事的感受、想法和行为,确定工作目标。
c.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这种行为,然后让案主进行角色扮演。
d.布置作业。反复练习期望行为并对之进行奖赏。
e.评估。
(3)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框架
①理论基础。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
②适应问题。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
③目标。目标要小而且具体,可以进行测量以便进行评估。
④案主角色。测量行为的基础、频率、强度、周期及发生于其中的环境,写日记记录行为。
⑤工作者角色。帮助案主进行行为评估,并运用所有资源与手段支持案主。工作者是一个直接的、积极主动的教育者。
4试述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结案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整个助人过程的回顾和总结方面,借着结案,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巩固已经取得的改变成果,增强他们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将工作成果转化为服务对象的实际行动。结案的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总结工作
即通过评估有目的地总结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评估整个工作过程,对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介入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将结果与服务对象分享,报告给机构(这部分内容即是评估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审慎处理服务对象因结案带来的与分离有关的感受和情绪,做结案记录并写成结案报告。
(2)巩固已有改变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助人自助,因此,确保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能够巩固下来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社会工作者要尽力帮助服务对象保持在助人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巩固和增强他们的自我功能。
下面一些方法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达到这样的目的:
①回顾工作过程。
②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在回顾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指明和强调服务对象自己取得的成绩来增进他们的自信。
③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
(3)解除专业工作关系
结案并不是说社会工作者绝对不再与服务对象有任何接触,而是不再提供服务。如果服务对象还需要其他服务,社会工作者应给予转介,这对时机未成熟就必须结案的服务对象来说尤其重要。转介服务对象时,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其他机构建立互联网络,了解转介条件,为服务对象作转介准备,妥善结案。
(4)做好结案记录
结案时要撰写书面结案记录。结案记录的内容包括:
①基本资料: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②背景资料:服务家庭情况、社会支持情况;
③主要问题: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就业问题、家庭、社会交往问题等;
④问题分析:分析问题的成因、强度、影响等;
⑤服务计划:目的、目标、介入行动具体计划;
⑥介入过程:社会工作采取的主要干预措施;
⑦服务评估:主要是说明工作进行,或者成效如何;
⑧个案反思:对这项工作,认为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存在问题。
5举例说明个案工作的过程与技巧。(武汉大学2012年研)
答:(1)个案工作的过程
个案工作的过程即开展个案工作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辨别案主的类型,弄清楚案主是如何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是社会个案工作的第一步。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要与“现有案主”工作,同时还要与“潜在案主”建立联系,使其了解接受社会工作服务对他的意义,使“潜在案主”也成为“现有案主”。
接案阶段的主要工作还包括:
a.了解求助者的意愿并进行适当处理,以促使求助者进入案主角色;
b.澄清求助者的期望;
c.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
d.对那些非本机构或者个人不能提供服务的个案,要经过必要的程序转介到其他机构,以便求助者能够得到适当的服务。
②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
对案主的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包括收集相应的案主个人和家庭资料,然后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评估,以决定帮助的介入点。收集资料时要从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以便掌握案主个人和环境的情况以及案主与环境互动的情况。
③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和评估
在评估案主的需要和问题的基础上,工作者要与案主一同制定工作的目标和干预计划。社会工作者制定帮助案主的目标和工作计划时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工作目标也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目标制定后要与案主订立工作契约,使工作者与案主共同承诺合作,以实现双方所认可的目标和计划,促使双方承担各自的责任,以便达到最终的目标。评估直接服务的效果是社会工作在整个对服务对象服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需要在设定目标时考虑如何评估目标的达成程度和结果。量化的基线测量、定性测量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的进步,确定服务对象的改变对其生活的影响。
(2)个案工作的技巧
①技巧是通过学习发展出来的、复杂而有组织的行为系统,它指向一个特殊的目标,或以一个特殊的活动为中心。这一定义识别了有关技巧概念的三个特点:
a.它是有组织的行为,即它由不同行为要素自行组织而成;
b.它以一个特殊活动为中心,即它有一个主要内容;
c.它通过学习发展而来。
②社会个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技巧包括
a.沟通技巧。沟通即是在人们之间传递信息,它发生在一方向另一方发送信息时。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工作者无时不与案主沟通,这需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
b.关系技巧。关系是社会个案工作助人的核心要义,如果工作者不能同案主建立起信任关系,就不可能帮助他。与案主建立和保持好的工作关系也需要技巧,它包括真诚和有同理心地回应技巧,表现温暖和关怀的技巧,及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c.过程技巧。社会个案工作者是通过一个过程去帮助案主成长和改变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有不同的技巧,这些技巧包括:
第一,接案和约定技巧。它包括同案主建立和保持工作关系的技巧,帮助案主和工作者对各自的角色有一个现实性理解的技巧,也包括用于培养案主对助人过程初步承诺的技巧。
第二,评估技巧。它是指收集与案主情境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实际地理解案主的问题和需要的技巧。
第三,签订契约技巧。这是指同案主订立现实的目标,并有能力清楚说出工作者和案主的责任的技巧。
第四,介入技巧。介入需要广泛的技巧,它包括执行、介入计划并协助案主达到目标的技巧。
第五,检讨及终结技巧。它包括定期进行回顾和修订介入计划,以便客观地检讨其是否有效的技巧,及有计划地结束关系以帮助案主独立的技巧。
(3)增进社会工作技巧的方法
莫拉莱斯和谢弗提出了三个能帮助工作者提高工作技巧的主要方法:
①做工作全程记录
在记录工作的过程中,工作者有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助人过程,反思与服务对象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详察使用的技巧和所作的回应是否正确。通过这些,工作者能够了解到什么类型的技巧有效。
②督导
督导涉及机构的行政程序,工作者的工作技巧能通过督导员所输入的教育元素而得到发展和改造,个案工作者应有意识地自觉运用和更积极地看待督导,并在督导中发展技巧。
③顾问与咨询
顾问与咨询是在某一领域有资深经验和知识的专家与个案工作的新手之间有时间限制、有目标、有契约的一种工作关系。它可以使工作者在资深专家帮助下增进为服务对象谋福利的助人过程中使用的技巧。
6结合实例说明个案会谈的支持技巧、引领技巧和影响技巧。
相关试题:
(1)同理心(概念题,青岛大学2017年研)
(2)在个案工作中如何保证沟通效果?(简答题,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1)支持性技巧
支持性的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
①表达专注。专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生理上的专注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面向案主。工作者以一种参与的态度面对案主,这种表现意味着“我愿意帮助你”“我愿意留在这陪你”。面向案主的角度可以视当时情况而适当调整。
b.开放的姿势。工作者开放轻松的姿势,意味着对案主及案主所说的事采取接纳的态度。开放的姿势表现在双手放开而不是抱住双肩。
c.良好的视线接触。会谈中工作者应与案主保持稳定、坦诚的视线接触,让案主保持轻松开放的心态与你谈话。
②主动倾听。主动倾听是指工作者主动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倾听主要是强调搜集关于案主的一切情况,是一种信息的输入行为。完全主动的倾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
b.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
c.解读案主其人。
③同理心。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
a.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地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
b.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文化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④鼓励支持。鼓励是指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
(2)引领性技巧
引领性技巧是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的技巧。
①澄清。澄清是指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澄清也包括工作者解说自己所表达的不甚清楚的信息。
②对焦。对焦是指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对焦可以使会谈减少跑题、多头绪的干扰,使会谈能够集中在相关主题上进行深入、具体的讨论。
③摘要。摘要是指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的摘述。
(3)影响性技巧
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其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
①提供信息。提供信息是指工作者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包括提供案主不知晓的新信息和帮助案主改正已有的错误信息。
②自我披露。自我披露是指工作者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
③建议。建议是指工作者对案主的情况、问题有所了解和评估后,提出客观、中肯、具建设性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意见。
④忠告。忠告是指工作者向案主指出案主行为的危害性或案主必须采取的行动。
⑤对质。对质是指工作者发觉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有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疑义的技术。
7试述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答: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综合了许多相关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逻辑体系。其理论假设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性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即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握求助者的问题。
(2)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①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的适应。
②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使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
③求助者的问题还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强调,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时要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既要重视求助者问题的形成原因,又要重视求助者当前人格的强度。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求助者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求助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被开发而已。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指出,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地成长。
8分析行为治疗和理性情绪治疗的理论假设。
答:(1)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
行为修正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三种学习理论,即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这三种理论都是对人的行为获得的学习机制进行探讨。具体含义如下:
①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假设
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反射性条件作用,它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由于人具有语言能力,因此可以建立起以语言为基础的条件反射系统。强化、消退、泛化、分化和抗条件作用等是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基本概念。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假设
这样,有机体就可以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调节自己的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主要涉及影响行为的单元、强化的程序和强化的类型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③社会学习理论的假设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不同于经典条件学习和操作性条件学习,它强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真研究了观察学习的具体过程和作用,他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确立阶段。
④行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论假设
上述三项理论的基本假设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认识却非常相似,综合起来,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理解:
a.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
b.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c.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d.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
(2)理性情绪治疗的理论假设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理论假设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a.艾利斯
从人本主义的价值立场出发,假设人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人的一种先天固有的本性,使人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人的价值不是绝对的,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自由选择,改变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但同时每个人的生活又要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无法完全随自己的意志而定。
b.罗杰斯
认为在人的内心有两种倾向:
第一,倾向是好的,发展出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倾向是不好的,发展出非理性的信念,容易造成不良的生活方式,产生心理失调。
除了人具有一种固有的倾向,趋向于非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事物以外,还有一些外部环境因素也促使非理性信念的形成。
②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求助者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概括为ABC理论。
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求助者所遇到的当前事件。
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是指求助者对引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它即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
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引发事件本身无法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求助者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有效的帮助是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和辩论,这个过程可以用D(disputing)来表示,这样就可以协助求助者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最终使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达到目标E(new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③非理性信念
其基本特点包括:
a.抽象化。抽象化是指求助者将具体环境中得出的特定认识概括为一般的准则。
b.绝对化。绝对化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希望自己的生活完美无缺,无可挑剔。
c.普遍化。普遍化是指求助者把自己对某件或某些事物的看法概括为所有事物的普遍特征,像认为自己糟糕透了,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等,都是这种非理性方式的认识。
④辅导关系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也注重工作者与求助者之间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关系并不是必要的,只是辅导的辅助条件。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还指出,工作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和谐辅导关系也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有时,求助者会产生对这种和谐辅导关系的依赖,从而阻碍求助者采取实际的行为改变自己。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要求工作者谨慎处理这种和谐的辅导关系。
在如何接纳求助者这个问题上,认为工作者不应该对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困扰作任何价值判断。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人的价值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先决条件。因此,工作者需要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帮助求助者改变非理性的信念,解决其情绪和行为的困扰。
⑤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次级症状
次级症状是指求助者会以非理性的信念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从而造成情绪失调症状加重的现象,即日常所说的对焦虑的焦虑。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当求助者遇到情绪和行为困扰时,把大部分或全部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心理困扰上,体会自己的痛苦,责骂自己,谴责自己,从而进一步加重情绪和行为的失调。
一般而言,这种次级症状要比初级症状更令人痛苦,因为在这种状况下,求助者不仅体会到自己内心的失调,而且同时也体会到自己的软弱无能,无法改变令人痛苦的现状。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当工作者在处理初级症状时,需要注意区分和解决次级症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