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答:对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
(1)高登·汉密尔顿在她的《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指出,个案工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们在不断变化、成长与发展,因为它不断被新资料、新的经验与知识所塑造”。她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有意识地调整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过程。
(2)弗洛伦斯·霍丽斯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社会-心理”的治疗方法,它既承认功能失调的内在心理原因,也承认外部的社会原因,并努力促使个人和家庭更好地去满足其需要及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3)功能学派的鲁丝·斯梅丽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通过一对一的关系,让服务对象参与其中,在使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增进他自己和一般社会福利的一种方法。
(4)海伦·波曼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由人群福利机构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付他们社会功能问题的过程。
综合上述不同学派的看法,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2简述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答: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如下:
(1)19世纪到20世纪初——个案工作的起源
①工业革命与贫民问题
工业革命在英国既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众多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城市贫民问题。宗教意识对社会工作的产生也有影响。到19世纪,很多富有的英国人出于人道主义与慈善思想而帮助穷人。除了宗教思想的源头,法国大革命所宣称的平等与正义思想也渐渐开始影响英国人的思想和情感,宗教的慈善与人道主义行为,共同推动了对社会中不幸者的救助。
②查默斯的贡献
最早对社会个案工作做出直接贡献的是英国牧师查默斯。1819年,他调查访问了格拉斯哥一个地区的家庭生活状况,发现有2/3的人没有宗教信仰,大部分靠救济过日子,缺乏道德感和友谊。于是,他敦促格拉斯哥市政府在该市最穷的地区建了一个新教区,开始他著名的志愿救助穷人的实验性工作。这个实验对个案工作的主要贡献为:
a.一对一的个人化工作。他把教区分成小区,每个区都有一名友好访问员对贫困家庭做探访。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日后个案工作的形成。
b.注重对受助对象的精神品德的塑造。查默斯倡导对服务对象的教育,主张只在极个别情况下才给予其物质救助。
c.强调对服务对象给予足够的个别性关怀,注重理解服务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特质的影响。
d.要尽量使用服务对象的“自然资源”。主张只有在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网络和邻里社区等自然资源不能为其提供帮助时才进行公共救助。
e.注意挑选和训练工作者。
③慈善组织会社对个案工作的贡献
a.对服务对象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记录并跟踪。
b.认为对整个家庭的福利和再生产的调查是诊断问题、进行治疗的基础。
c.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训练形式不仅有讲课和讨论,而且有实务训练。
d.建立了社会工作图书馆。在慈善组织会社总部建立的社会工作图书馆促进了社会工作知识的积累。
e.发展出了学徒式的督导方法。
(2)20世纪初到20年代——个案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
玛丽·芮奇蒙于1917年发表了第一部对专业社会个案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的《社会诊断》。该书采用医疗模式,认为贫穷是一种社会“疾病”,而友好访问员就是像内科医生一样的社会医师,运用“研究-诊断-治疗”的框架科学助人。《社会诊断》一书标志着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的开始,开启了社会工作作为“科学的慈善”专业的新时代,从20世纪20年代起,个案工作也成为有薪俸的职业。
(3)20世纪30年代——从精神医学的洪流到功能派个案工作的发展
①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务影响巨大。这时的个案工作注重专业关系中的转移(或移情),这种心理学的分析过程强调人格和个人因素对问题形成的影响,对于社会因素对个人与家庭影响的分析贡献很少。
②30年代有关“诊断-功能”的个案工作争论还在继续。功能学派个案工作强调机构对社会工作服务与实践的影响,倡导机构为服务对象而服务,适应服务对象的需要。
(4)40年代以后——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时期
40年代以后,个案工作从心理学的分析转向了社会学的分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①1940年,汉密尔顿出版了《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一书,提出“人在情境中”的概念,以及调查、诊断和处理解决问题的助人过程,形成了个案工作围绕个人与家庭的“社会一心理”分析和工作的架构。
②20世纪50年代有很多理论出现,包括沟通理论、家族治疗、系统理论等,使得社会个案工作的知识基础多元化。
③1957年,贝克提特在《个案工作专业关系》一书中讨论了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和基本原则。
④波尔蒙发展了问题解决学派,结束了诊断派和功能派的争论。至此,个案工作的知识基础已经非常牢固,因而也具备了向更完备实务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基础。
(5)80年代以后——综融取向和后现代主义的个案工作视角
①80年代以后,社会个案工作提出了生态主义的社会工作视角。伴随整合社会工作的发展,发展出了综融的工作方法,即运用社会工作全方位观点看待问题,关注服务对象问题发生的社会系统。
②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受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女性主义、增能、后现代理论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实务思想,包括采用女性主义理论、叙述分析治疗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协助。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理解他们看问题的方法,增加文化敏感性。
3论述危机介入模式的工作过程与技巧。
答:危机介入模式各个工作过程及其技巧如下:
(1)开始阶段
①第一次会谈时首先要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通过问“发生了什么事?”,可以带领服务对象进入危机事件情境中,理清自己的感受,找出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问题。这时,也要注意考察服务对象“自我”的强度,了解服务对象的认识能力与“自我”强度,并了解服务对象的社会资源网络。
②第二步要搞清楚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的问题。
③达成口头协议,把问题集中在核心问题上。
危机介入的开始阶段,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与服务对象建立牢固的专业关系基础,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当服务对象的思想开始澄清时,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他感觉自己有了自主能力。
(2)中间阶段
①工作者要进一步搜集资料,扩大对服务对象的认识,可以把现在发生的事情与服务对象过去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以帮助服务对象改正对问题的认识。
②让服务对象倾诉可以减低焦虑,然后帮服务对象看看什么样的办法对解决问题有效。这时工作者要做服务对象的榜样,让服务对象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可以给服务对象布置作业,促使他改变思考方式,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改变感觉和行动。
(3)结束阶段
在危机介入的最后阶段,回顾一下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得如何,达到了什么目标。这时可以提醒服务对象结束工作关系的时候到了,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已取得的进步,征询服务对象对今后生活的想法。如果服务对象说“我行了,不用再见你了”,就标志着服务对象已经可以重新自主生活,危机结束了。
4论述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的工作过程与技巧。
答: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的工作过程与技巧如下:
(1)问题解决的过程
任务中心的问题解决过程有五个阶段:
①问题探索。运用行为治疗的方法探讨服务对象关心的问题、确定问题、清楚地定义问题并排出问题的优先次序。
②协议。确定问题属于哪一种后与服务对象协商出一个改变的目标。
③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出具体的目标。
④迈向目标,完成任务。
⑤结束。
(2)工作阶段中的步骤与方法
①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阶段
如果服务对象是自己主动求助的,首先要鼓励服务对象表述自己的问题。如果服务对象是被转介的,则首先要找出转介者的目标。这时工作者要列出服务对象关心的问题,解释“任务中心”模式,要定义问题,与服务对象决定“目标问题”。可以选择三个优先考虑的问题,由服务对象排次序,共同确定问题的种类,与服务对象协商制定合同(口头的或书面的)。
②阐述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
如果“目标问题”是经过慎重选出的,就缩短任务选择阶段。要让服务对象自己思考任务及可能的效果,工作者则要提供问题解决的手段并支持服务对象履行任务。
③结束阶段
在工作快要结束(大约在最后两三次会谈)时,工作者应该与服务对象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这时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重要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并帮服务对象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领域。如果服务对象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并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意愿,可以延长时限。在决定终结这项工作时,要评估每个人的“投入与产出”,并小心地说“再见”。
5试述叙事治疗方法的基本理念。
答:叙事治疗又称叙说治疗,是后现代主义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叙事治疗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元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工作关系和工作技巧上的些变化,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治疗方法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为:
(1)后现代主义思想
叙事治疗的基本理论是在颠覆传统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提出,叙事知识是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基本形态,在叙事理论中被称为“隐喻”,叙事知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谈论的知识,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围。叙事知识不仅仅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或描述有关对象的认识,它还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际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②后现代主义带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态度;指出权力透过对语言的控制,制造现实和真理,从而限制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用弗里德曼和库姆斯的话来说就是:
a.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b.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
c.现实是借助叙述组成,并得以维持的;
d.没有绝对的真理。
(2)社会建构主义
①叙述治疗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
②这种“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是深受所处的语言系统影响。所以,人绝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高度可塑的。
③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