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建筑文化
3.1 考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述
1建筑文化概述
从文化本质上讲,建筑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形式,与一定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一定社会生活内容抽象性地展现于空间,具有实用、认知、审美,有时兼崇拜诸种社会功能,同时渗融艺术等人文因素的科学技术。从建筑上,人们可以“读”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发展的几乎所有的印记。
2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技术文化的主旋律是土木结构。中国土木结构的建筑历程大致经历了雏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总结期四个阶段。
(1)雏形期(夏~春秋)
①历史和文化背景: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和发展期。
②风格特征:没有形成一定风格。
③类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以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为主;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为主;商代出现较具规模的城池和宫殿建筑;周代开始用瓦盖屋顶。
④主要营造技术: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
(2)发展期(战国~南北朝)
①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经过秦汉统一,魏晋民族文化融合,佛道普及,其骨干和基调基本形成。
②风格特征:秦汉风格豪放朴拙;魏晋规模缩小,但形制得到完善。
③类型:秦汉的都城、宫殿、祭祀建筑和陵墓;魏的园林和寺观建筑。
④主要营造技术:木建筑的结构方式趋向完善,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
(3)成熟期(隋~宋)
①历史和文化背景: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②风格特征:建筑风格雄浑壮丽,舒展大度,强调整体和谐与真实。
③类型:以都城、宫殿、佛寺、陵墓、园林为主。
④主要营造技术: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主要运用组合梁柱的构造技术。宋代官方颁布《营造法式》,内容与秩序有了官方规范。
(4)总结期(元~清)
①历史和文化背景:建筑文化充实,后期外国文化涌入。
②风格特征: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精细富缛;民族风格;中西交汇。
③类型:宫殿、佛寺、园林、民间建筑。
④主要营造技术:大量使用拼合梁柱的构造技术,砖石建筑,官方建筑完全定型;1840年后,中国现代新建筑体系日益形成。
3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
(1)多样性特征与主流体系
①多样性特征
a.在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有一种叫“干栏”的竹、木建筑,这种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供人居住。
b.在北方广袤的草原地区,游牧民族主要采用毡包式建筑,这种建筑由轻木骨架和覆盖于其上的毛毡构成,适宜迁徙。
②主流体系
虽然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差别很大,但是大部分地区普遍采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
(2)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
中国建筑是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其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①在宫殿和都城规划中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②在组合布局中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
③在与环境的关系中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④在艺术表现中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3)实体空间的物质特征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结构与空间处理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实体建筑
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采用榫卯结合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的,墙则起着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体系在中国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
a.原因:为适应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特征。
b.优点:与其他种类相比,具有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好、施工快捷、便于修缮等优点。
②结合环境布置的空间序列
a.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手法和形成背景
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依据地形地貌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布局手法。其形成是受当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b.风水论对中国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风水论,在“卜宅”“相地”过程中对城镇、村落、祠堂的空间布局形成影响,通过对地形、地貌、地质、植被、水文、环境容量等进行勘察,究其利弊而后善择基址,按照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川、道路的形式适当地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
③多样化的院落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具体是通过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的。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在古代易受自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社会里,这种封闭的庭院是最合适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
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要素
(1)构件的含义与功能
①台基: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起承托、防潮、防腐,美化等作用。
②柱:承重构件,排布形成“柱网”,不同柱网造成不同的空间格局。
③开间:四根木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面阔”,纵深间数称为“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九五,为皇帝所专用,即皇帝的大殿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太庙大殿在清朝时突破了这一数字,增加至十一间,为古代帝王宫殿中的特例。
④大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木头,用以形成屋脊。
⑤枋: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檩、垫、枋三者形成一种固定的构建组合方式。
⑥檩: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作用为直接固定椽子,并把屋顶荷载通过梁向下传递。
⑦斗拱:由斗、拱、昂三部分组成,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用于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⑧屋顶(屋盖):六种主要形式。
⑨山墙:房子两侧上部呈山尖形的墙面。
⑩藻井:传统建筑天花板的一种装饰,也有预防火灾之义。
(2)建筑装饰类型及建筑的功能性类型
①五大建筑装饰类型
a.大木作装饰:柱、梁、枋、斗拱、椽子等端部的艺术处理。
b.小木作装饰:门窗、廊檐、天花、室内分隔构件等的艺术处理。
c.砖瓦作装饰:屋顶、墙面、地面、台座等取材和加工艺术。
d.石作装饰:台基、石柱础、栏杆、踏步、建筑小品等的石雕艺术。
e.油漆彩画作装饰:木结构表面的艺术处理,分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个等级。
②装饰类型的艺术处理
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有实用价值,并和结构紧密结合;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严格的做法;艺术风格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
③中国传统建筑的十大功能性类型
宫廷府第建筑、防御守卫建筑、纪念性和点景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娱乐性建筑。
(3)单体建筑类型与功能
①楼、阁:楼有居住、读书、宴客、观赏等功能,布置于园林中的高地、水边或建筑物附近,阁形似于楼,四面开窗,常临水而建。
②厅、堂:大厅是主体,花厅供起居会客之用,荷花厅临水而建,为水景建筑。
③亭、廊:亭为游览观赏之用,廊可围成院落,组织观景路线,创造各种空间环境。
④轩、榭、斋、馆、舫。
⑤门、阙、华表、牌坊、照壁、戏台。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1居住建筑与聚落(邑)
(1)建筑发展历史
①形式
最早的居住建筑形式是穴居和巢居。
②木构架建筑的发展历程
a.六七千年前:浙江河姆渡,木构架雏形。
b.战国:铁制工具使用,木构架质量提高,出现大规模建筑群。
c.宋代:政府颁布《营造法式》,木架构模数制,建筑规整化,程式化。
d.明清:砖瓦普及,木架构定型,建筑组合变化。
(2)居住建筑结构主要类型
①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方多用抬梁式,以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皖南、江浙、江西一带多用混合式。
②竹木构干栏式:也称“吊脚楼”,多见于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居住地。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③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多用于北方四合院住宅中。一般在前、左、右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
④土楼: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南部,是客家人的住宅。主要特征是以祠堂为中心采用中轴对称形式,基本居住模式为沿周边布置并分割成一个个单元的房间。
⑤碉楼:分布在西藏、青藏高原和内蒙古。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
⑥窑洞:分布于豫西、晋中、陇东、陕北和新疆吐鲁番一带,由以黄土高原数量最多。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一般可划分为靠崖式、下沉(地坑式)式和独立式三种。
⑦毡包:是内蒙古和新疆等地的游牧民居住的建筑物。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
⑧木构井干式:多见于东北、云南等林区。
⑨帽形屋:多见于云南西双版纳,是基诺族人的传统民居。
⑩船形屋:是海南黎族人的传统民居,多用竹木搭建而成,因外形酷似船篷而得名。
(3)居住建筑布局特征
①规整式
多见于中上阶层建筑,是中国住宅的主流,一般采取中轴对称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式布局。
②自由式
多见于中下阶层建筑,常建于农村乡镇,一般采用木结构方式和地方性材料,规模较小,但组合灵活。
(4)建筑范例
①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有四合院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的缩影。
②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住宅的典型,楼高耸而墙敦实,用土夯筑,分为圆楼和方楼,圆楼以龙岩承启楼为典型。
③安徽歙县棠樾村
棠樾是鲍氏家族发展起来的村落,可追溯到南宋,此后作为鲍氏族人聚居地,经久不衰。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是村居理想之地。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1)宫殿
①形制演变
a.规模逐渐缩小,密度逐渐增大。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b.经历了“茅茨土阶”、高台宫室、前殿和宫苑结合、纵向布置“三朝”四个阶段。
②布局特征
a.严格的中轴对称: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
b.左祖右社(左庙右社):体现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传统,古代以左为上。
c.前朝后寝:体现“前堂后室”的布局传统。
③宫殿内外陈设
a.内部:斗拱、琉璃瓦铺顶、彩画、盘龙金柱、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及各种建筑小品等。
b.外部:华表、石狮、日晷、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铜龟、铜鹤等。
④代表性建筑实例
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岱庙、曲阜孔庙、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为古代四大宫殿建筑群。
a.北京故宫
宫城称为紫禁城,周围有护城河,内部仍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有三大殿、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后部分是“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
b.沈阳故宫
宫城分为三部分,分别有清帝举行大典及议政之处、八旗首领办事场所、日常朝会之处等。
(2)附属建筑
①衙署
著名的有河南内乡县的县衙博物馆以及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衙门博物馆。内乡县衙始建于14世纪初的元代,沿中轴线排列着清代修建的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等,两侧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县衙之一。
②贡院
一般指国家级科举考试(会试)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贡院(又称江南贡院、建康贡院),有考试号舍、主考等官员住房千余间,还有膳食、仓库等用房和水池、花园等用地。
③军营建筑
现存者以北方为多,全部为遗迹性的“营盘”。以宁夏银川镇北堡(新堡)保存得比较完整以及作为《红高粱》等电影拍摄场地声名最著。秦皇岛的老龙头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也是著名的军营建筑景观。
3礼制建筑
(1)坛庙
①定义
坛庙的出现源于祭祀,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就是坛庙。
②类型
a.祭祀自然神
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
b.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为家庙或祠堂。
c.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③代表性建筑实例
a.天坛
自元代起的祭天场所。明迁都后建造了大祀殿和圜丘,清代进行了整修。
b.岱庙
岱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场所。
c.孔庙
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
(2)祠堂
①定义
祠堂一般是家族祭祀祖先之所,但也有为有功劳的人“立祠”祭祀之例。
②功能
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
③特征
一般所为立祠之人均属死人,但也有个别例外。
④代表性建筑实例
a.晋祠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最初是为纪念封于晋的叔虞及其母亲邑姜而建的。
b.陈家祠
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当年广东七十二县陈姓人祭祀祖先的宗祠,现在是岭南保存得最好的祠堂。
(3)陵墓
①中国古代陵墓的形式特征
a.概述
陵墓属于礼仪性纪念建筑,中国古代陵墓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帝王灵魂不朽,法统永存。要求建筑表现出肃穆、崇高、永恒的艺术气氛。在建筑处理上,有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的技术与形象流变。
b.陵墓形式的演变
第一,唐代以前,多注重陵墓本身的造型设计,采用十字轴线对称的截锥体,陵丘顶上建寝殿。
第二,唐代,开始重视环境、多在陵前设置很长的神道,用门阙、石刻加深序列层次,烘托出了浓重的纪念性,突出了建筑的神圣性。
第三,宋代,宋陵综合汉唐手法,并将帝陵后陵集中修建,环境总体气氛组织的较好。
第四,明清,陵墓艺术形象最突出,手法最成熟。陵选址重环境效果,陵正对山峰,重前导部分的序列效果,建筑对称严谨。
c.墓室内部的结构特点
汉以前多为土穴木椁方形单室;汉以后多为砖石拱券结构,有前、中、后三墓室或前后二墓室,墓道很长。
②中国陵墓的主要类型
a.帝王、后妃的坟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b.祭祀建筑群: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
③规模宏大的陵墓实例
a.战国时期
中山国王墓,位于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区,北有东、西灵山,南隔滹沱河与县城相望。
b.秦朝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现已发现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
c.汉代
第一,西汉帝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境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
第二,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
d.唐代
唐代18座皇陵,即关中十八唐帝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唐朝十八位皇帝的陵墓。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
e.北宋皇陵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
f.明清皇陵
明清皇陵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4宗教建筑
(1)中国古代的佛教建筑
佛寺、佛塔、石窟被称为三大佛教建筑,它们记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佛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①佛寺
a.寺庙的形制演变
第一,以塔为中心的方形庭园(东汉):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
第二,前期旧型延续与宫室第宅型(南北朝):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出现了高层佛塔。
第三,唐代特色佛寺(唐、北宋、辽):明显的中轴线;较大的寺院在主体殿阁两侧仿宫殿中廊院式布局;主院与各小院均绕以回廊,廊内有壁画,有的还附建配殿或配楼;位置由全寺的中心演变为殿前左右置双塔,或于主体殿庭前方两侧分立塔院。
第四,现存形式(明以后):明代后,形成了“伽蓝七堂制”。明代后“伽蓝七堂”式佛寺的布局特点是:主体建筑正前有山门,门内左右有钟鼓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再后为藏经阁,以廊庑、配殿围成殿庭。我国现存古代寺庙大都是这种布局。
b.三类佛寺的建筑特征与代表名寺
第一,汉传佛寺
木构架为主,人字形两面坡屋顶,上铺青瓦、琉璃瓦或镏金铜瓦。主要特征为出头的柱头斗拱。著名代表有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上海龙华寺等。白马寺是中国官方营建的最早佛寺。
第二,藏传佛寺
佛殿高、经堂大,建筑物多因山势而筑。代表名寺有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拉萨大昭寺、北京雍和宫、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呼和浩特的许多召庙。
第三,南传佛寺
以佛殿为主体,外有经堂和佛塔,不一定中轴对称,建筑形式较接近缅甸、泰国风格,佛殿屋顶坡度大,檐口压得很低,几层屋面往往贴在一起。代表名寺有云南西双版纳的曼阁佛寺、芒市菩提寺等。
②佛塔
a.中国佛塔的起源
汉代,佛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钵式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
b.中国佛塔的发展
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并且佛塔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中国佛塔的种类非常多,在材质方面有石塔、木塔、砖塔、玻璃塔等,塔的高度从数寸之小到数十丈都有。
c.我国佛塔的类型、特点及代表作
古塔从功用上分为两类:一类为昭示佛教护国佑民类的宝塔;一类是为圆寂高僧建造的骨塔,或称舍利塔。从建筑形式上则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是我国佛塔的主流,是对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建筑的仿造。著名的有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
第二,密檐塔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面有密檐5~15层,一般为7~13层,且只有单数层。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第三,单层塔
多为墓塔,有时在其中供奉佛像。塔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等多种,著名的有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第四,喇嘛塔
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地区,内地从元代起也有不少建构,一般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代表作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塔体为白色。
第五,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是在高台上建塔5座,中央一座较高大,四隅各一,较小,仅建于明、清二代,数量较少。著名的有位于北京西直门外五塔寺的大觉寺塔。
第六,南传佛教的佛塔
南传佛教佛塔主要分布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民族风格。著名的有位于云南省景洪市曼飞龙塔。
③石窟
a.功能:用于供奉佛和菩萨。
b.分布范围:西至新疆西部、甘肃、宁夏,北至辽宁,东至江苏、浙江、山东,南达云南、四川。
c.著名实例: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2)中国古代的道教建筑
①概述
a.中国道教供奉神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庙宇通常称为宫、观、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宗教仪规肃穆庄严,历代帝王祭天祭地多由道教高功陪祭,有一整套完备的仪礼。
b.道教建筑主要是庙宇建筑组群,宋以后也有极少数的石窟和塔;我国现存道教宫观大部分为明清时建造或重建,早期遗物很少。
②道教建筑的特点
道观建筑与佛寺基本相似,但其没有佛寺中的特殊建筑,塑像壁画题材世俗化,宗教气氛不如佛寺浓厚。
③道教建筑的典型实例
a.青城山古常道观
位于四川省青城山上,也称天师洞,是纪念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庙宇,建筑色调给人古朴、素雅之感。
b.武当山紫霄宫
位于湖北省武当山上,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
c.解州关帝庙
位于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整体布局严谨,规模完整,建筑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最为精致。
d.泉州天后宫
俗称“妈祖庙”,祀奉莆田湄洲林默娘,是我国现有妈祖宫庙中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建筑。
e.衡山南岳庙
位于南岳山下的南岳古镇,是我国五岳中规模较大、总体布局较完整的古宫殿式庙宇。
(3)中国古代的伊斯兰教建筑
①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体系
a.回族为主的礼拜寺和教长墓(拱北)。
b.维吾尔族为主的礼拜寺和陵墓(麻扎)。
②特征
a.因宗教需要,一般由礼拜寺南礼拜殿(祈祷堂)、唤醒楼(邦克楼)、浴室、教长室、经学校、大门等建筑组成。
b.唤醒楼为伊斯兰教的特有标志,礼拜殿坐西朝东。受中亚建筑的影响较重。
③典型建筑实例
a.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新疆喀什城外,是中国最大的伊斯兰礼拜寺。
b.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化觉巷内,是现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伊斯兰建筑。
(4)基督教(天主教)建筑
①基督教建筑的基本特征
外形风貌基本保留西方特征,本土化程度不高。平面布局是直线形,中殿较高,阳光从天窗透射进来,两侧布置有带柱廊的过道,曲线形的末端为祭坛所在。
②典型实例
a.北京宣武门教堂(天主教)、西什库教堂(天主教)、崇文门内亚斯利教堂(基督教)。北京西什库教堂于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
b.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是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
c.上海佘山天主教堂,始建于1871年,由法国传教世所建。
③天主教建筑
a.在中国的早期营造活动,首见于元代,鸦片战争后大量兴建,用于传教。
b.教堂建筑分布在殖民地城市和沿海城市。
5中国古代的商业、手工业建筑
(1)会馆
①定义
会馆即聚会之地,一般建有会场、会餐(或宴会)、演戏之所,能够供人办公、食宿、会客等,多修建在政治或农业、手工业集中发达的城市。
②功能
具有办公和居住建筑等综合功能。
③分类
a.同乡会馆
与大型住宅相似,馆内有祠堂供奉乡贤。
b.行业会馆
明中叶以后,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会馆制度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馆内供有行业祖师及演戏酬神用的戏台,讲究装饰。
⑤代表性建筑实例
a.天津广东会馆
属于岭南风格建筑,由门厅、正房、配房、西楼和跨院、套房组成。
b.开封山陕甘会馆
主体建筑有位于中轴线上的绿琉璃瓦庑殿顶的照壁、戏楼、牌楼大殿等,附属建筑位于两侧,二者以檐廊连接。
c.北京湖广会馆
始建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总面积达43000多平方米。
(2)作坊
①概述
古代的手工业作坊建筑一般都比较简单,以适应其设备、工具等的需要为主。
②建筑代表
a.四川成都水井坊酿酒作坊遗址
前店后坊的综合经营场所,集生产和销售于一体,其使用从明代开始数百年未有间断。
b.西安市北张村的造纸作坊
有安放蒸、洗和打制纸浆原料的大锅大池(石槽)的场地,有晾纸的长墙、整理纸张、商业经营的房屋等。
6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1)国子监
①概述
国子监是隋代以后国家兴办的“大学”。
②北京国子监
位于北京国子监街,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既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古代官办大学建筑。其中,辟雍学宫是国子监的核心建筑,梁思成誉其为北京“六大宫殿”(其他为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排云殿)之一。
(2)书院
①定义
一般由讲学、藏书和供礼三部分建筑构成。书院之风兴起于唐,宋明理学大盛,书院大兴。历代有“北宋四大书院”之说,即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睢阳书院(另有说法为应天书院、南京书院)。
②代表性建筑实例
a.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b.岳麓书院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3)戏台
①出现与发展
戏台最早始于唐,在宋金时正式形成,发展到明清时代形式种类众多。旧时中国乡村戏台多建于道教庙宇前,具有酬神娱人双重功用。
②特点
具有形象华丽和依附性强两个基本特征。
a.金元时期
建筑有仿四椽栿式、底层井口枋延长式、角梁式、角杠杆法四种梁架构造方式。
b.明清时期
戏台建筑有亭式、集中式、分离式和依附式四种发展趋向。
③代表实例
a.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
建于1771年,楼分福台、禄台、寿台三层,对面阅楼分上下两层,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固楼围绕。
b.山西万荣县宝井乡庙前村戏台
建在后土祠内,祠内戏台共有三座,在布局上形成了“品”字形,故又称“品字台”。
c.天津广东会馆大戏楼
戏台为无柱伸出式,观众可从三面观看,台上藻井位于场地正中上方,外方内圆,圆心用变形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造型别致而且起到音响的效果。
d.北京门头沟区圈门大戏楼
创建于元明时期,为勾连塔式古建筑,前台卷棚顶,三面开敞,后台为殿宇正脊式建筑三间,是北京古老采煤业的历史见证。
7园林建筑
(1)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
①商周时期
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②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建造,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
③魏晋南北朝
受佛教和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是中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
④唐宋至明清
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理景的普及化、园林功能生活化、造园要素密集化、造园手法精致化。
(2)园林特征及内涵
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对自然构景要素进行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和加工剪裁,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自然。
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园林建筑始终与山、水、花木等有机组合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
③诗画的情趣
园内的动观游览路线所形成的渐进空间序列及景观布置上所体现的绘画原则。
④意境的蕴含
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表达和深化意境的内涵。
(3)园林组成要素及各类造园手法
①组成要素
a.山水地形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地形要素的利用和改造,将影响到园林的形式、建筑的布局、植物配置、景观效果、给排水工程、小气候等因素。
水体也是地形组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体可以划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另外,水声、倒影也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b.植物与动物
植物要素包括乔木、灌木、攀援植物、花卉、草坪等。植物的四季景观、本身形态、象征意义、色彩、气味等都是园林造景的题材。园林植物与地形、水体、建筑、山石等的有机搭配,可以形成优美的环境。
自然界往往是动物、植物共生共荣构成的生物生态景观,园林中除了考虑植物要素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动物景观的规划,如游鱼、小鸟等可以为园林景观增色。
c.园林建筑物
园林建筑物常被作为景点处理,既可以用来观景,又可以是景观。因此,它除了有使用功能,还有美学功能。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
d.园路广场
园路广场以及建筑的有机组织,对园林形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路与广场的形式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自然的,更可以是自由曲线形、流线形的。园路与广场系统构成了园林的脉络,并且在园林中起到交通组织和导游线的作用。
e.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是园林构成中主要的部分,小品使园林的景观更具有表现力。一般包括园林雕塑、园林山石、园林壁画等内容。
②造园手法
a.抑景
俗称“先藏后漏”“欲扬先抑”。如进门见假山,则为山抑;见树丛,则为树抑。
b.添景
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
c.夹景
园林中将视线两侧较为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树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较为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左右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称为夹景。
d.对景
在园林中,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称为对景。
e.框景
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如:尺幅窗、无心画。
f.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
g.借景
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
③风景建设
在风景建设中,常用到的处理方式有:巧于因借、旷奥相间、塑造意境等。中国古代景区中常见的塑造意境的手法是,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涤荡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最具代表性的江南理景的实例有江苏苏州虎丘、浙江绍兴兰亭、安徽歙县唐模村等。
(4)中国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典型实例
①按所属分
a.皇家园林
清代中后期,皇家园林建设非常兴盛,规模宏大。现存著名的有:避暑山庄、颐和园、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和圆明园。
b.私家园林(大部分建于明清,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代表性园林包括拙政园、网师园、留园、个园、寄畅园等。
c.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如潭柘寺、白云观。
d.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以外的园林。如惠州西湖、桂林七星岩、福建清源山、台湾龙湖岩等。
②按所处地理位置分
a.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一带,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代表,与江南园林相比,规模要大许多。如北京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b.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个园、寄畅园等。
c.岭南园林
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如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
8中国古代的市政建筑
(1)古代城市建设
①早期城市起源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早期的城市往往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②古代城市格局的特征
突出主体,重视有机整体性与大环境的关系,在平面和主体的构图处理及色彩的构成上取得成就,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③代表实例
a.邺城
以东西向大街分城为南北二部,宫前南北向大街与横轴丁字相交,此后南朝建康、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均用此法。
b.汴梁
宫城、内城、郭城三城相套,沿街设店,宫城在城正中,宫城正门与内城正门之间规划丁字形宫前广场。
c.元大都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宫前广场从宫前正门穿皇城正门达都城正门,气势更大,明清继承此式。
(2)市政建筑
①钟楼和鼓楼
a.建筑形式
选址在市中心;高度要保证声音传到必须听见的地方;建筑要形成具有“共鸣”效果的式样;要修建、装饰得华丽美观。
b.代表实例
北京城鼓楼、钟楼;现存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西安钟鼓楼。
②桥梁
a.类型
从结构和造型上可分为拱式桥、梁式桥、索桥、浮桥、悬臂桥等。
b.功能
商旅要道、提供交易场所;建筑或园林的附属部分;突出建筑中轴线;创造效仿自然的园林艺术景点。
c.桥梁和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拱式桥:为便于水运交通,拱桥必须有足够高度,从而创造了半圆拱、尖形拱、弓形拱、多边拱等形式。
第二,梁式桥:石梁限于跨度,桥墩较密集,木梁跨度可较大,有屋顶的廊桥可避雨。
第三,其他形式的桥梁:风雨桥及悬臂式廊桥。
d.代表实例
第一,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式梁桥,世界第一例筏形基础桥。
第二,河北的赵州桥,世界第一座石材单拱敞肩桥。
第三,北京卢沟桥,华北最长石造联拱长桥。
第四,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世界第一座开合式(启闭式)浮桥。
第五,西安的灞桥、苏州的玉带桥、四川的泸定桥、杭州西湖的断桥、扬州的二十四桥、侗族的风雨桥、浙江泰顺的廊桥、福建寿宁的廊桥等。
9中国古代的标志性建筑——风水塔
(1)修建目的
改造或镇压风水、求吉祥,与道教文化相关,后成为城市标志建筑。
(2)建筑形式
在样式上与佛塔相似,一般取单数(阳)、白色,多六角形,名“文峰”。
(3)代表实例
①四川合江至宜宾等城镇沿江之塔。
②陕西韩城党家十文峰塔。
10古代防御性建筑城桓
(1)起源
城垣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御体系,为了满足军事工程的需要而修建。中国原始的城垣出现于距今4000~5000年前。
(2)长城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通称万里长城,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①建造历程及军事意义
a.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
b.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
c.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下令修筑长城,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秦长城。
d.汉代,汉武帝数次修筑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
e.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年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的边墙。
②著名关口
a.八达岭长城。
b.山海关,有“中华之魂”的盛誉。
c.嘉峪关,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
(3)其他代表实例
①山西平遥古城。
②西安明代城垣。
③南京“石头城”。
④北京古城。
11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灌溉及生活用水工程
①功能
中国古代人们为解决干旱时灌溉、生活用水的问题,在雨季时提早储存水源,专门修建了引水灌溉的水渠或水库。
②著名实例
a.四川都江堰。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由秦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b.宁夏古灌渠。
引黄古灌区地处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历经各个朝代的开凿延伸,逐步形成了覆盖宁夏平原的阡陌纵横、密如网织的引黄灌溉渠系。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运河工程
①功能
中国地理上的大型水系基本呈东西走向,缺乏南北之间的水系沟通。为了解决航运、疏浚等问题,中国很早就进行开挖运河等水利工程,其流程范围极广,常常跨越辽阔地区。
②著名实例
a.秦代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b.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3)堤塘工程
①功能
中国古代人们为了防御河流、湖泊泛滥,不使城市、农田受淹而筑成许多堤塘、大坝工程。
②著名实例
a.浙江绍兴的鉴湖,又名镜湖、长湖,是长江以南最早的大型塘堰工程之一,由东汉马臻主持修建。
b.浙江宁波的它山堰。
c.浙江海宁的钱塘江海塘。
d.广西桂林的相思埭等。
12中国古代的小品建筑
小品建筑是指小形体类的建筑,其在点缀、充实、美化整个建筑环境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牌楼
牌楼又称牌坊,起源于建筑的院门,牌楼被安置在一组建筑群的最前面,或立在一座城市的市中心等十分显著的位置,起到划分和控制空间的作用,增添建筑群体的艺术表现力。
(2)华表
源于古时的诽谤木,汉、唐以来常用作标志。明、清华表是在一个须弥座上立着盘龙石柱,柱头有云板,顶上有石兽等物,常立在桥头、门的两旁或亭的四隅。
(3)阙、墓表、五供座
①阙:源于古代一种单座望楼的建筑,包括土筑高台和木构高楼,早期起到登临瞭望警戒之用,汉代成为单纯的标志性建筑。
②墓表:外形为石柱,刻有文字,标明为某某的墓神道,也是一座墓的标志。取消书刻文字的墓表简称望柱。
③五供座:建于明清陵墓建筑中,处于建筑的中轴线上,是为祭祀用的供桌,于石头基座上供石质的香炉一座,烛台两座,花瓶两只,故称五供座。
(4)须弥座
是一种石制基座,以中间呈束腰状的基座为最基本的形式,有方形、长方形、圆形,雕以莲瓣纹饰,广泛应用于宫廷、寺院、道观殿堂建筑基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
(5)碑碣
简称“碑”,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有记事碑、神道碑、寺庙碑、题名碑、造像碑等种类。国内收存碑碣最多的地方是陕西西安碑林。
(6)石幢
①概述
又称经幢,是用石料制作的柱状物。早期为佛寺的布帛经幢,唐代发展为石质经幢。另有墓幢、经幢式石塔。
②代表实例
佛教经幢以山东灵岩寺、北京云居寺、潭柘寺塔院的宋、辽金、元时期的幢塔最为典型,上海松江唐代陀罗尼经幢、河北赵县宋代陀罗尼经幢最具代表性。道教经幢有河北易县龙兴观道德经幢、邢台开元寺唐代道德经幢。
(7)堆石
常见于园林和住宅的庭院里。古代帝王园林中用太湖石堆山,讲究“瘦、透、露、皱”,称为叠山。北派以北京皇家园林堆山为代表。
此外,建筑小品中还有狮子、香炉、日晷、嘉量、影壁、铜龟(或“四灵”)、鹤、门海(大水缸)等。
三、中国近现代建筑
1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历程(1840~1949年)
(1)概述
中国的近代城市发展主要从通商开埠、工矿业发展和铁路交通建设三方面内外力影响推进,分为洋式建筑、传统复兴和现代建筑三种类型。中西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形成了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2)代表实例
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集中地,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南京是中西混合样式、西方折中主义样式、中国传统复兴式、现代式风格等。
①西式建筑
a.时期
早期(19世纪下半叶)为西方古典式或殖民式,20世纪以后以折中主义样式为主。
b.著名实例
上海汇丰银行大厦、江海关大楼、清华大学礼堂等。
②民族形式建筑
a.时期
19世纪下半叶出现近代民族形式(新功能旧形式,中国式教会建筑),20世纪20年代起进入鼎盛。
b.著名实例
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楼、上海江湾体育馆。
③中西结合式建筑
a.时期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开始向现代建筑转变。
b.著名实例
锦江饭店、上海大厦、大光明电影院。
(3)发展阶段
①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这一时期属于近代建筑早期阶段,通过西方近代建筑的输入和引进,近代中国建筑体系逐渐形成。建筑特点表现为以外来文化为主体的、西方人在中国大量建筑的“洋风”时期。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广州、厦门、上海等地开辟居留地和租界,城内出现大量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仓库、饭店等“洋房”建筑。
②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是中国近代建筑的鼎盛阶段,租界和租界地、附属地城市的建筑活动频繁,多为西方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建筑,代表作为上海外滩海关大厦。1929年中山陵建成,标志着中国建筑师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群诞生。
③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
因战争影响,建筑活动很少。梁思成于1947年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实施了“体形环境”教学体系,为近代中国建筑教育播撒了种子。
(4)近代传统城市格局变化
①外国占领者制定的规划:用占领国流行的规划手法,进行功能分区,确定道路和市政系统。
②中国政府制定的规划:少数城市受资本主义经济影响,在原来城市旁开辟商埠。
(5)近代乡土民居
由于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近代乡土民居建筑风格不一。
①晋陕民居:明代晋商;层层院落、居室密集的深宅大院;二进或三进的四合院;有廊、看家楼。
②徽州民居:徽商;以小天井为中心,北面一列两坡硬山顶三间楼房,东南西为斜向天井的较底的楼、房或廊,有小花园;白墙黑瓦马头墙,与山水环境融为一体。
③江浙民居:太湖流域;平面处理自由灵活不封闭;白墙黑瓦、栗色门窗,明快素雅。
④湘赣民居:布局“群屋一体”;建筑雕刻精细,白墙青瓦,古朴淡泊。
⑤湘西民居:有顶无墙、“吊脚楼”、用柱、廊等蔽雨遮日;木架柱身与白粉墙或木板墙有机结合、坦率简朴。
⑥福建民居:悬山叠落接连、变化灵活;闽东南部分民居用红砖赤瓦。
⑦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自然环境引入民居、绚丽精致、绰约多姿。
(6)近代官僚府第、地主庄园
①演变发展过程
a.北方注重居住院落的发展
如山西等地,外出经商致富后,在家乡建造的灰砖高砌、居室密集的深宅大院。
b.南方偏重宅第的园林建设
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山明水秀,一些达官贵族退休放官后,在寄情山水之余纷纷在家乡修建附带园林的住宅。
②典型实例
a.孔府:我国现存最大、最豪华的贵族官僚府第(官衙与住宅合一),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房463间。
b.乔家大院:山西祁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同光年间增修,房313间。
2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1)发展阶段
①自律时期(1949~1978年)
建筑总方针是适用、坚固、安全、经济、适当兼顾外形的美观。主要建筑代表有:中国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毛泽东纪念堂、重庆人民大礼堂、厦门大学建南楼群等。
②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建筑进入全面提高、兼收井蓄、立足创新、多元并存的新局面,21世纪很多中外建筑师在中国境内都有新技术、绿色建筑等的创作。
(2)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三阶段建筑风格
①20世纪50~60年代建筑
a.复古主义阶段:“民族主义”建筑运动的延续;采用古典式手法,大屋顶;代表建筑有北京友谊宾馆、中央民族学院。
b.国庆工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阶段:为建国十周年而建;提出创新,但仍未超越古典式、折中式;代表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
②20纪80年代建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a.古风主义:仿古外形,应用古迹重建。如黄鹤楼,夫子庙与秦淮河,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天津天妃文化宫等。
b.新古典主义:外形改造,突出神态意趣,非模仿,强调与环境协调。如山东曲阜阙里宾舍、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北京西站等。
c.新乡土主义:取民居特色。如福建武夷山庄宾馆(闽北)、黄山云谷山庄宾馆(皖南),甘肃敦煌航站楼(河西土堡式)等。
d.新民族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如乌鲁木齐新疆迎宾馆、新疆人民大会堂、西藏拉萨饭店、云南西双版纳体育馆等。
e.本土现代主义:摆脱东西影响,中国式。如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深圳体育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③20世纪90年代建筑
a.“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热点;对史脉、文脉、地脉的继承和发扬。如上海三林苑小区、北京恩济里小区、北京亚运村等。
b.高层建筑进入全盛期:建筑高度跨入世界前列。如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88层,世界第三。
c.经济文化崛起:大城市出现CBD(中心金融商业区)。
(3)绿色建筑的代表实例
①国家体育场(鸟巢)
由瑞士建筑事务所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是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外形结构为门式钢架组成,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
②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在建筑结构中首次采用膜结构,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膜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节能材料。国家游泳中心“方形”的外观与圆形的国家体育场(鸟巢)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完美结合。
③国家大剧院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整个钢结构壳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④中央电视台新楼
由荷兰建筑师库哈斯设计,是继美国五角大楼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办公楼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建筑,被评为2013年度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
⑤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中国最知名的摩天大楼之一,是世界第四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
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4)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①历史文化名城:是指那些经过千百年历史的锤炼,其城镇风貌、建筑格局还保持着传统中国城市的形制、景观特色的城市;含有历史的、文化的和高水准的三重含义。如洛阳市、平遥市、丽江市等。
②自然风景城市:是指那些所处的环境得天独厚,如山河湖海的地理奇观异貌,本身则依山而建,依水而存的城市。如桂林市、厦门等。
③新兴城市: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一些城市面貌迅速变化的城市,其或因自然灾害破坏后而新建,或因开发矿藏、港口而建设,或是特殊政策环境下而兴起的特区城市。如唐山、大庆、张家港、深圳、珠海等。
④综合城市:一般是指中国的特大城市。它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大量人口、产业,城市建设规模大、密度高,是全国各地理片中的核心城市,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如北京、上海等。
四、港澳台建筑
1现代香港建筑
标志性建筑有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旧楼)、香港新市政厅、香港艺术中心、中国银行大厦、中环广场、香港国际机场、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公园等。
2澳门建筑
(1)历史建筑:建于明代的妈祖阁、圣保罗教堂(大三巴牌坊)。
(2)现代建筑:主流是中西混合的折中主义,代表有:澳门圣保罗教堂遗址博物馆与澳门博物馆、葡京大酒店、澳门中国银行大厦、澳门国际机场、圣保罗传统商住楼改建、新轮渡客运中心等。
3台湾建筑
从20世纪80年代,台湾城市与建筑经历了萌动期、升腾期与拓展期三个阶段。代表有:台湾大学傅(斯年)园、台北孙中山纪念堂(国立国父纪念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圆山大饭店、台北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北101大楼、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宏国大厦等。
五、外国建筑文化
1外国古代建筑
外国古建筑,主要是指19世纪末叶以前的外国建筑。
(1)古埃及建筑艺术
埃及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住宅、城市、陵墓、庙宇和其他类型的建筑,创造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其艺术特征是:建筑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使人觉得和纪念的人与物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难以逾越。
①金字塔
雄伟的金字塔是古埃及建筑最突出的成就。宏大、稳定的金字塔是人类最古老的里程碑。金字塔这一简明形式走过了模仿、创造、定型的阶段,埃及第四王朝是金字塔建筑的黄金时代的代表。
②太阳神庙——卡纳克和鲁克索的阿蒙神庙
公元前16世纪,埃及重新建立强大的王权,这时候围绕太阳祟拜,祭司们设计了成套的礼仪将法老神化,而举行礼仪的场所就是太阳神庙。底比斯的卡纳克阿蒙神庙是新王国时期最大和最重要的神庙建筑,鲁克索神庙的内部大殿装饰比卡纳克神庙更精致,这两座神庙的建筑艺术已从金字塔的宏伟转到了庙宇的神秘和压抑。
(2)古希腊建筑艺术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柱式”建筑是最具特色的,其风格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和柱子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及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最典型的柱式主要有陶立克(仿男体)、爱奥尼克(仿女体)和科林斯柱式。
①雅典卫城建筑群
雅典卫城建筑群位于雅典中心一个约70米高的山丘上,易守难攻,防卫坚固。雅典卫城建筑群三个主题:庆祝胜利、歌颂和装饰雅典、繁荣经济。
②帕提农神庙
位于雅典卫城正中偏南最高处,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采用八柱的陶立克式,有两个主殿,即祭殿和女神殿。帕提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其设计代表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3)古罗马建筑艺术
古罗马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建筑材料、结构、施工与空间创造等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古罗马建筑的结构特征是雄伟、实用和注重内部空间。券拱结构是罗马建设和建筑最大的成就和特点。
①古罗马斗兽场
位于现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斗兽场专为野蛮的奴隶主们观看残忍的奴隶和奴隶、奴隶和野兽的角斗而造。
②潘泰翁神庙
又称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4)古西亚(两河流域)建筑艺术
古西亚建筑是指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建筑,在长河落日的景观下产生了威严、凝重而优雅的古西亚建筑艺术。
①建筑成就
a.创造了以土为基础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b.发展了券拱和穹隆结构。
c.创造了可用来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
②典型代表
位于乌尔的观星台、萨尔贡王宫、波斯波利斯王宫、空中花园等。波斯波利斯王宫始建于518年,建造历时约120年,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既有古埃及、古希腊的风格又有浓厚的波斯地方特色。
(5)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其建筑特点是,屋顶普遍使用“穹隆顶”;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大面积地使用马赛克或粉画进行装饰。
①圣索菲亚大教堂
坐落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代表着拜占庭建筑艺术的高峰期。
②圣马可教堂
位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是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种流派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
(6)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①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堂。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②德国科隆大教堂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年建成,经过了7个世纪,是世界上第三高的教堂。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7)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在宗教和普通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和筒形拱顶要素。文艺复兴式建筑提倡对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运用,并强调建筑形式的思想性、观念性。
①佛罗伦萨大教堂
又称“花之圣母大教堂”,位于佛罗伦萨市,是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大教堂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部分。
②圣彼得大教堂
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也是笫一大教堂。
(8)巴洛克建筑与洛可可建筑
①巴洛克建筑
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艺术特点是怪诞、扭曲、不规整。代表作有罗马耶稣会教堂、罗马圣卡罗教堂、德国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奥地利维也纳舒伯鲁恩宫等。
②洛可可建筑
出现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其基本特点是纤细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表现出自由、平等、博爱。代表作有法国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凡尔赛宫的镜厅等。
(9)新古典主义建筑
欧洲在18世纪到19世纪后期,经济、政治发生变化,法国、英国、德国等崛起。这一时期的建筑发展反映这一社会特点。法国从意大利复兴晚期开始接受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以凡尔赛宫和卢浮宫的东立面为代表,进入古典主义建筑高潮。
①卢浮宫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
②凡尔赛宫
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建筑是古典主义的实例,内部装修属于巴洛克风格。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端正雄浑,被称为理性美的代表。
(10)其他古代文明的建筑
①古印度建筑艺术
与印度复杂多变的政治文化历史相伴的,是它复杂多变的建筑体系,其中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等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就。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的阿部山维马拉寺等,都是典型的古印度建筑艺术的代表。
②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建筑是建筑史上综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体系。耶路撒冷的金顶寺、阿克萨清真寺都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代表作。1526年建立的莫卧儿帝国,使印度伊斯兰教建筑达到鼎盛,泰姬·玛哈尔陵被称为“印度的珍珠”,是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之一。
2外国近现代建筑
(1)“水晶宫”展览馆
是专为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而设计建造的展览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尺度的模数化、定型化、标准化,以及坚硬晶莹的玻璃墙壁和工厂化生产,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体现初期功能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第一朵报春花。
(2)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1884年,法国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纪念建筑。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已成为法国首都的标志和巴黎最著名的景点。
(3)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澳大利亚悉尼港湾,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已成为悉尼标志性建筑。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
(4)纽约帝国大厦
也译成帝国州大厦,是位于美国纽约市的一栋摩天大楼,1931年在曼哈顿岛建成,地面离屋顶高度381米,是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和自由女神一起成为纽约永远的标志。
(5)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建于1977年,它是法国20世纪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场所。中心突出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同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是现代建筑中重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6)草原式住宅与流水别墅
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赖特的代表作品。赖特在美国西部建筑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流水别墅是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7)“观光台”式建筑
结合旅游,有的地方的现代建筑中出现了“观光台”式的建筑以及高山索道等。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观光台、各地的海底观光隧道、马来西亚的“云顶”索道等。
20世纪后期,建筑流派与建筑形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发展趋向。主要的建筑思潮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包括高技派的新发展与简约的设计倾向。
六、中西古建筑艺术特征对比
1概述
在世界历史上,古老的中国、埃及、希腊和罗马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建筑,建筑作为记叙历史脉络的载体也见证着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政治、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例如帝王宫殿与陵墓、神庙与教堂、园林与府邸、纪念碑与凯旋门等。
2“稳定”和“变革”
中国文化重人、重融合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加上中国稳定的小生产经济结构,表现为建筑文化的稳定性;而西方文化重物,重视科学与宗教,注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追求“新奇”和“变革”成为西方建筑文化观念的“主流”。
中西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与主要差别是:
(1)中国在传统指向下的创新求变,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注重二者的和谐,强调的是顺其自然;西方在创新求变中对传统的继承,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2)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真实物件的保存,而强调对“建筑传统”的维持;西方人的观念则是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
3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对比
(1)材料差异
①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料、斗拱式。砖和木材料质地相对于石料疏软,可塑性强,且具有很好的采光和通风功能,便于体现中国美学虚实结合的意境。
②西方以欧洲为代表的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故而以石构为基础的建筑质地坚硬,作为纪念物保存性能优越。
(2)外观差异
①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建筑布局与形象特征以内收的凹曲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来表达与自然相协调的意念,有虚有实。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奇特和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②西方建筑体现与自然的对抗态度。在外廓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征,并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与自然山水的柔曲形成对比与反衬。西方古典建筑本体围柱式,其表现的成熟之美又是古今中外所羡慕的。
(3)装饰差异
①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②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西方所追求的装饰色彩是标新立异。
(4)布局方式差异
①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崇尚“封闭型空间”。
②西方古代建筑则崇尚“开放空间”。
总之,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建筑的不同艺术特征。除了上述差异外,在理念、群组形式、演变、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