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宗教文化

2.1 考点归纳

一、中国宗教文化概述

1宗教的内涵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2宗教的存在

(1)宗教的产生

宗教是人类在面对自己无力战胜的力量和无法解释的现象时,把这种力量和现象虚幻化、神奇化,使人间的变为神世的,使地面的变成天国的。

(2)宗教的消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宗教将逐步失去自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终归于消亡。不能人为地用行政命令消灭宗教,也不能强迫人们不信宗教。

3宗教文化的功用

(1)社会功用

提供一个使社会安定的劝善工具。

提供一个反抗统治的组织手段。

给统治阶级内部提供一个政治斗争的工具。

引导群体融入社会。

引导群体走向灭亡。

(2)个人功用

给予人一个精神庇护所,为人疗伤医痛。

提供人生价值的目标,使人追求寻觅。

二、中国的佛教

1佛教在中国传播概况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中国佛教,分为三大系:

(1)汉地佛教

传入路线

汉地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它是经克什米尔,越过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

发展历程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是奠定佛教思想传播的基础阶段,为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繁荣鼎盛创造了条件。这一段主要以译经为主,故又称“译经阶段”,诸多翻译家中以号称“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为最。

第一,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建立了自己的使戒制度,有了正式的中国僧人,标志着“中国佛教”有了正式的信徒。同时,大规模的石窟寺开始出现,如著名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

第二,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大力弘扬佛教,一时间,南朝各地寺院如雨后春笋而起。

b.隋唐之际

名僧辈出,创立了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并相继传播到海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佛教的世俗化。同时,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的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禅宗、净土宗),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2)藏传佛教

传入路线

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即汉地和印度。

发展历程

a.前弘期(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个阶段)

第一,佛教最早在西藏传播大约在5世纪。

第二,7世纪前后,松赞干布分别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王朝的文成公主,并为她们带去的佛像分别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第三,约公元779年,吐蕃第38代赞普赤松德赞请印度密教大师修建了西藏第一座佛寺——桑耶寺。

第四,赤祖德赞时代,“七户养僧”制度为佛教在藏族地区的传播、普及,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

b.毁法时期

9世纪中期,朗达玛登上赞普宝座,开始实施一系列灭佛政策,史称“毁法时期”。

c.后弘期

100年之后,佛教再次从安多、康巴地区传入西藏,开始了所称的“后弘期”,此时,代表吐蕃奴隶主各类势力的宗教派别开始出现。

第一,宁玛派,又称红教。该派以弘扬旧密法为主,故称旧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派。多吉扎寺、敏珠林寺被视为宁玛派的祖庭。

第二,噶举派,又称白教。该派注重密法,不重经典。此外,其祖庭不一,如直贡梯寺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的祖庭,格丹曲廊林寺是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祖庭,邓萨梯是帕珠噶举派的祖庭等。

第三,萨迦派,又称花教。因该派地处萨迦,故名萨迦派,因该派寺庙外墙涂着象征文殊、观世音、金刚手三大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纹,故称“花教”,其祖庭是萨迦寺。

第四,噶当派,噶当,意为将佛的所有语言和教义,都统摄在该派所传的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该派重视一切佛教经论,对藏传佛教义学影响甚大。

d.宗喀巴时期

14、15世纪,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派及格鲁派的祖寺——甘丹寺。格鲁派也称为新噶当派,又称“黄教”,后来又先后建立了哲蚌寺、色拉寺,这三大寺的建成标志着格鲁派的最终形成,格鲁派一扫痼弊,使西藏佛教走向兴旺。

e.政教合一时期

1643年,西藏进入了政教合一的时代。

佛教经典

佛教经典《大藏经》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a.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

b.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

c.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

(3)上座部佛教

传入路线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

发展历程

a.7世纪前期

佛教经缅甸地区或由西藏传入我国云南大理地区,最初佛教传入后并不立塔建寺,经典也是口耳相传,没有特定的经典文本。

b.11世纪前后

受战争的影响,佛教一度在云南消失。

c.13世纪前后

佛教再次从泰国和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

教派分类

a.云南地区

分为润派、摆庄派、多列派和左抵派,四派可分为11个支派。

b.西双版纳

两个主要派别是“摆坝派”和“摆孙派”。

第一,“摆坝派”又称“级那桑卡”,主张在山野修行,静心忏悔戒荤,不求他人施舍。

第二,“摆孙派”主张不必在山野修行,不必戒荤,可接受他人施舍,主张可成群出家,是目前西双版纳信徒最多的宗佛教派。

2佛教的基本教义

(1)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最根本的思想。“圣谛”,即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

苦,就是逼恼的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根据佛经说法,苦有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等之说。其中,“八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集谛

集,意为招感集取。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佛门认为“六根本烦恼”(亦称“十惑”)是众生最根本的烦恼所在。“十惑”分别是贪、痴、嗔、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

灭谛

“灭”,是指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就是不再有造作之心,超脱生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无苦无乐的涅槃境界。

道谛

通往涅槃之路称为道谛,即解脱痛苦的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是“八正道”,佛门亦称为“八圣道”。“八圣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也称为“三世两重因果”。“十二因缘”是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

(3)三法印

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是佛教的特色,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三法印是佛教阐释人生、宇宙的三种基本原理。

3佛教制度

(1)戒律

五戒

五戒为佛教最基本的戒条,凡是佛教徒都必须终身遵守。“五戒”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

八戒是八关戒斋的简称。它们分别是:无杀意、无贪意、无淫意、无妄语、不饮酒、无求安不为歌舞倡乐、无求安不贪睡以及奉法(过午不食)。

十戒

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应接受的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鬟、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

具足戒

具足戒是指比丘和比丘尼应接受的戒条。依佛门之规,凡获比丘或比丘尼称号者,即获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

受戒

俗人出家为僧,按佛门戒律在剃发、换上袈裟后,要举行仪式,以示从此脱离尘俗和烦恼业障。

(2)度牒

度牒是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

(3)僧服制度

汉地僧服

以三衣或五衣为主,“三衣”总称袈裟,是指安陀会、郁多罗和僧伽黎;“五衣”是在三衣之外加上僧袛支和涅槃僧。汉地僧衣,因补缀较多,故又称为“衲衣”。

藏传佛教僧服

藏传佛教的僧服是在杂收融合印度、尼泊尔僧人服饰以及藏族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风格的服饰,总称为“喇嘛装”。

(4)寺院制度

寺、院、庵

a.寺,是佛教僧人居所的泛称。

b.院,本为寺内的别舍,后来亦单独作僧人居所出现,规模比寺要小。

c.庵,指比丘尼的专用居所。

十方丛林与子孙寺院

我国佛门以寺院住持传承方式的不同,将寺院划分为十方院和子孙寺院两大类。子孙寺院与十方丛林的区别是:

a.十方丛林可开坛传戒,子孙寺院则不可;

b.十方丛林的住持每三年一任,可连选连任,而子孙寺院的住持一般是终身任职;

c.十方丛林可接受游方僧,称为“挂单”,而子孙寺院不接受挂单。

(5)饮食制度

按照印度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

受大乘经典的影响,我国汉族僧人一般只吃素食,不吃肉食。

南传佛教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有什么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

藏传佛教一般都吃肉,早诵时喝斋茶,僧侣所用的餐具都为专用,不可混用。

(6)云南上座部佛教的出家制度

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男子在8岁时必须出家;首先要当见习和尚,傣语叫“科勇”;要成为正小和尚,须置办出家用具,并请指定的寺院师父主持出家仪式。以后既可逐级晋升为“大佛爷”,也可选择适当时间还俗。

(7)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的独特产物,发端于13世纪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噶玛拔希。认为前世“活佛”圆寂后,其灵魂转移,后世化身为另一肉体的人,即转世灵童。

4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

词汇和词汇学方面

a.由于译介佛典,汉语中增加了大量新词。

b.传译佛教大量使用了音译词,对此后外文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

c.引进梵语构词法,如佛家《六离合释》中的构词法对贾思勰《文心雕龙》的影响就是典型的例子。

佛典输入了许多新句法,并发展了汉语固有的一些修辞形式。如颠倒词序、颠倒句序、提示疑问句、反复重叠、长复合句等。

语音学方面,给了中国人很大启发,造成了中国音韵学的巨大进步。如“切音”和四声的发明。如《说文解字》中就有“切音”的运用。

(2)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诗歌方面,盛唐以后禅宗发达,文人多兼通儒释,在诗文中平添一份脱俗逸趣。

小说与说唱文学方面:

a.小说

第一,佛教或为古代志怪和神魔小说直接提供故事来源,或启发了作者的艺术构思。如干宝的《搜神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志怪小说。

第二,佛教以其幻想力、因果报应和出世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典型代表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b.说唱文学

这种读、唱的结合,直接导致了通俗文学中说唱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3)佛教对中国其他艺术的影响

建筑

佛教中国化的同时,宗教性的装饰点缀,如莲花纹、石狮子,普遍地渗透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之中,尤其突出的是佛教把塔带到了中国。

雕塑

早期的佛像是印度犍陀罗风格,后渐渐与中国传统的圆雕艺术融为一体,更为中国化。

绘画和书法

a.中国传统的线和墨与印度、西域传来的面与色不断交流、出新,改变了中国绘画的面貌。

b.僧人中有不少的画家和书法家。如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涛、弘仁、髡残并称为“四大化僧”,八大山人与弘一作书萧散疏朗,最能体现佛家精神,堪称佛教书法。

音乐艺术

为了弘法,佛教重视音乐,佛曲与民间乐曲、宫廷乐曲交融互采,渐渐形成了具有“远、虚、淡、静”风格的中国佛曲,又与道曲相摄相入,发展为中国独特的佛教音乐。如明代北京智化寺的佛教音乐——哀音乐。

三、中国的道教

1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1)道教的渊源

道教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道教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此外,道教还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成仙方术。“修仙得道”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和最高目标。

(2)道教的产生和确立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产生和确立时期。

东汉时期

在巴蜀、汉中形成了一个民间道教组织,即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其创始人是张陵。

东汉末年

张角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以符水咒说之术为人治病,以军事形式组织教徒,形成初期的教团组织,被称作“太平道”。

献帝时

张陵之孙张鲁在巴郡、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统治,后曹操征讨汉中,五斗米道转移到北方,成为魏晋时期道教的主要流派。

东晋末年

五斗米道在江南复兴。寇谦之假托神意,改造三张旧五斗米道教义,形成“新天师道”。魏晋时期,还产生了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和楼观派等新的教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楼观派。

(3)道教的鼎盛时期——隋唐和北宋

隋唐和北宋

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故道教得以兴盛。

唐初

道教被列为儒、释、道三教之首。唐玄宗汇编成《道藏》,以道教经典为科举考试的特设科目,并设讲习道经的学校。

北宋初

扶植道教,制造“天神授命”的神话,神化其统治。北宋影响最大的道派是茅山上清派,该派最著名的是司马承祯和吴筠。

(4)道教的变革时期——南宋金元

北宋后

道教内部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许多新兴道派。

a.太一道,金代萧抱珍创立。该派奉祀太一神,传习“太一三元法箓”。

b.大道教,略晚于太一道,制定了九条训诫,能适应社会民众、尤其是小生产者农民的愿望,又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发展很快。

c.全真道,是北宋以后重要道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王喆。全真道在教义教制上有不少创新,提倡“三道圆融”,改革了唐宋以来道教奢侈之风。

元代

正一派、上清派、灵宝派三大教派合并为正一道。

(5)道教的停滞僵化时期——明清

明朝统治者对道教仍相当尊崇,立庙奉祀真武。

正一道受朝廷尊宠,地位居道教各派之首,但至清代时趋于衰落。

明代全真道政治地位下降,教团发展亦受到限制。

总的看来,道教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

(6)新中国成立后

道教重新得到了发展,近年来《道藏》也得到了重修出版。

2道教的教义

(1)道教神学的创世论思想

道教继承和改造了道家的宇宙论,将《老子》书中所说的“道”,改造为人格化的至上神。

唐代中叶以后将人格化的至上神演变为“一气化三清”,认为“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皆由三气而生”。

葛玄、葛洪编造了元始天王开天辟地、创世传教的神话。道教的这种宇宙生成论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神创论世界观。

(2)道教的重己贵生论

“重己贵生”是道教的人生观。

道教学者葛洪在继承道家和玄学家重己贵生人生观的基础上,摒弃宿命天定、自然无为的思想,积极追索生命的意义。

(3)重玄学派的有无双遣论:

道教重玄学派认为,在解释《老子》时,无论肯定道体是有是无,都是偏见,应该有无双遣。

重玄学家认为,道既非无有,亦非无无;而是有与无对立统一的“妙有真无”。

3道教的经典——《道藏》

《道藏》是道教的经典统称。这部大丛书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有重要价值的宝库。

(1)形成和演变

编撰

a.《道藏》的形成大约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

b.唐玄宗即位敕令编撰《一切道经音义》百余卷,对京师所藏道经两千余卷注音解义。

c.唐开元年间,首次由官方组织编修《道藏》。

d.北宋时,宋太宗下令搜访道书;宋真宗时大举增修《道藏》,称《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时刊印《万寿道藏》5481卷。

e.金章宗时编成《大金玄都宝藏》。

f.元太宗时印成《玄都宝藏》。

g.明代时,明英宗正统九年,编成《正统道藏》;神宗万历三十五年编成《续道藏》。《正统道藏》刊成后,明清两代曾多次印刷,颁赐各地道教宫观。

毁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道藏》经版悉遭焚毁,各地所藏《道藏》印本也因战乱所存甚少。

重修

a.民国初,以白云观所藏《道藏》为底本,重新印制。

b.1996年,组织编修《中华道藏》。

c.2003年,完成整理,改编成一部新《道藏》。

(2)重要价值

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符图、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是了解和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

其中收录了儒家及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收入了大量有关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重要的宝库。

a.有关医药、养生的书,是历史上医疗卫生、养生经验的总结。

b.外丹黄白术著作,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化学、冶金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c.内丹方面的著作则对研究气功有重要价值。

d.不少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堪舆占卜。

4道教的修炼和服食

(1)道教的修炼

内丹道派的性命双修论

认为内炼成功,精气神在丹田中凝成不坏的“阳神”,可从顶门自由出入,飞升天界,超出生死。

全真道的识心见性说

认为“全精、全气、全神”,是全真修持的目标,“识心见性”为修仙正途,既要出世无为(修心体道),又要入世有为(行善济世)。

(2)道教的服食

服气辟谷法

服气辟谷是道教历来讲究的道法,方法众多,主要就是吞咽清新的气体,吐出废气,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服食五牙法

服五牙,即服食口腔中的唾液。

服食烧炼

服食烧炼,即服食丹药。

5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政治政权的影响

道教在历史上,对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隋唐的开国君主,均利用图谶为其夺取政权制造舆论。

唐代大多数皇帝都将推崇道教视为既定方针,道教对唐代的学士制度等官制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2)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道教伦理教人向善,如尽忠为孝、恪守五伦、勤劳、简朴等。

道教伦理教人遵守职业道德,指出为官应该正直清廉,经商应该公平正义。

道教反对赌博、吸毒等不良习气。

(3)对科技领域的影响

医学方面

历史上很多医学名家出身于道教,具有代表性的有华佗、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等人。

a.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五禽戏”是历史上最早的健身体操。

b.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体现了当时一流的医学水平,《抱朴子·内篇》记载了许多丹药治病偏方。

c.陶弘景的《肘后一百方》同样丰富了丹药疗方,外丹烧炼客观上推动了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丹药的制作开了化学药物治病的先河。

天文学方面

a.以浑天说解释宇宙结构。

b.全真道士郝大通精通历算;赵友钦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物理学研究,进行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和光学实验。

c.古代道士们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观星和绘制星图的活动,如二十八宿、北斗星等。中国古代天学、星象学家中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影响的人物,如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袁天罡等。

数学、物理学方面

a.道教的星占、太乙、遁甲等术涉及数学推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术记遗》首次记载了珠算。

b.道教徒在长期对自然地观察、模拟和修炼神仙活动中,产生了诸多物理学思想和成就。

光学方面

a.道教对光学现象有独特的感觉和认识,《抱朴子•遐览》中《明镜经》对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有所认识;《太清金液神丹经》中有凸透镜原理的记载。

b.全真道士赵友钦曾进行了大规模光学实验活动,他的《革象新书》记载着某些实验和发现。

科技发明方面

a.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均与道教有关。

b.水法炼铜技术是道士对世界冶炼技术的一大贡献。

c.在机械制造领域,南北朝道教徒发明的秤漏,在漏刻计时技术中曾经长期居于主要地位。

d.道教设想通过发明某种具有飞行功能的机械实现飞天之梦,为人类航天技术前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4)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道教哲学对其他学术思想产生过一定的渗透和启迪作用。

魏晋时期,玄学家嵇康、阮籍等人,受道教影响,钻研《道德经》《周易》《庄子》等,探究修行之理。

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的趋势加强。

宋明理学的核心人物对道教哲学的理论框架有所借鉴,如周敦颐的太极学说、朱熹的易学等。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文学是伴随着道教的产生而出现的。道教文学的主要体式有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诗词和道教戏曲。

道教小说

《三言》《二拍》《封神演义》《吕仙飞剑记》《西游记》《韩湘子全传》等。

道教诗词

a.诗词

炼丹诗、咒语诗、游仙诗、步虚词等。

b.代表作品

《瑶池宴》《解佩令》《华胥引》《献仙音》等。

c.代表人物

王绩、王勃、张九龄、李白、李贺、李商隐等。

道教的绘画、雕塑

具代表性的有山西永乐宫的绘画、晋祠的宋代雕像等。

道教的戏剧、音乐

道教的戏剧和音乐保存了不少古代音乐遗产。

(6)对民俗的影响

道教堪舆

道教堪舆的步骤,如寻龙辨脉、察砂、观水、点穴和立向等,与民俗中的堪舆相吻合,并迎合了世俗思想。

道教纪念日

道教的纪念日演变成了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道教的神明诞辰节、升天节、喜庆节等。

四、中国的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发展

(1)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

伊斯兰教的传入

史学界认为唐永徽二年,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主要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

a.陆路经由波斯及阿富汗抵达新疆天山南北,再经青海、甘肃直到长安一带,然后传入云南、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

b.海路由波斯湾、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过马六甲海峡,至中国南海,到达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

伊斯兰教的传播

a.早期传播阶段

唐至宋的五六百年间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阶段。

b.兴盛阶段

南宋至元代为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兴盛期。

(2)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撒拉、保安、东乡等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中国伊斯兰教有许多教派,大多数为逊尼派,少数为沙斐尔派和苏菲派。

2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教派

(1)三大教派

格迪目

又称“老派”,该派奉行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的宗教职责主张,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首先创立经堂教育制度和汉文译注活动。该派信徒主要分布在我国内地各省和新疆部分地区。

伊赫瓦尼

又称“新派”,该派强调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法举行宗教活动和仪式,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重视“汉(文)阿(文)兼修”的经堂教育。该派信徒主要分布在青海、宁夏、甘肃临夏,以及河北、山东河南、上海等地。

西道堂

依据伊斯兰教义,以本国文化发扬伊斯兰教学理。其两大特色为,在宣教的同时,开展集体性的生产、经营活动;重视文化教育。

(2)四大门宦

哲赫林耶

该派实行拱北、教区、教坊三级管理制度,信徒主要分布在宁夏的固原、吴忠,甘肃的张家川、平凉、兰州市以及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虎非耶

该派主张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主张在“五功”的基础上进行修道,信徒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

戛底林耶

该派主张修道功课为参禅悟道(即坐静),默诵“无字真经”,叩拜拱北、敬香等,信徒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兰州、四川阆中、广元,陕西西乡、汉中,宁夏固原,青海西宁、化隆等地。

库不林耶

该派主张教务归各坊教长主持,信徒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一带和皋兰附近。

3伊斯兰教的教义

伊斯兰教教义基本上由宗教信仰、宗教义务和善行三部分组成。

(1)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安拉是唯一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安拉的创造物,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具体为“六大信仰”。

信真主

真主是独一无二的。相信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

信天使

“天使”是真主的助手。天使有多个,执行着各种不同的职责。

信使者

伊斯兰教把受真主启示并向世人传播的教义的人称为使者。

信仰经典

《古兰经》是最神圣的经典,是金科玉律,应遵守不违。

信仰后世

后世也称来世。讲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所做的一切,后世必报。

信前定

相信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真主事先安排好的,人的富贵贫穷,吉凶祸福,生死寿限,都是由真主决定的。

(2)宗教义务

宗教义务,又称宗教功课,简称“五功”,即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念功

念,主要指念诵“清真言”“作证言”和《古兰经》。

礼功

礼,即礼拜,又称“拜功”,是穆斯林敬拜真主的宗教仪式。

斋功

斋,即斋戒,是许多宗教均提倡的一种抑制情欲、物欲,净化身心的戒律。

课功

课,即天课,原意为“净化”“洁净”。天课的宗教意义在于,富裕者应将真主赐予的财富,拿出一部分与贫穷者分享,这样使自己的财富得到净化,从而获得占有和享有财富的前提。

朝功

朝,即朝觐。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成年的穆斯林,无论男女,在身体健康、神志健全、经济宽裕、路途平安等条件下,一生中应至少去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内的“克尔白”朝觐一次。朝觐主要分“正朝”和“副朝”两种。

(3)善行

伊斯兰教义要求穆斯林做到虔诚、敬畏、坚韧、顺从、克己,对真主是这样,对社会也要这样,更要坚持公道、正义。

4《古兰经》与《圣训》

(1)《古兰经》的内容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思想指南,是伊斯兰教教长用以教诲教徒的思想和行为的唯一准则。

关于穆罕默德的崇信一主,反对多神信仰的宗教主张。

关于伊斯兰教的宗教组织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与伦理道德原则。

关于阿拉伯半岛古代一些原始部落毁灭的传说。

关于穆罕默德传教过程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记述。

关于对《古兰经》本身的说法。

关于真主安拉创造世界的说法。

(2)《圣训》的内容

《圣训》即《穆罕默德言行录》,是《古兰经》的补充和解释,由穆罕默德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述。《圣训》有多种,但每部完整的“圣训”都包括两部分内容:传述的线索和传述本文。传述世述以辨别传述言行的真伪,传述本文主要涉及有关社会宗教等各领域的问题。

五、中国基督教

1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传播情况

(1)基督教简介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以《圣经》为经典的各教派的统称。

(2)基督教传入中国

第一次传入

在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聂斯托利派曾传入中国,史称景教。

第二次传入

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随着蒙古入主中原,景教再次来到中国。

第三次传入

在16世纪的明清之际,罗马公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传入中国。

第四次传入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孤儿院,发展基督教。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基督教会继承了爱国传统发起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教会的本土化。

2基督教的教义

基督教各派有共同信奉的教义:

(1)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是最基本的信条,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它包括圣父(天主教称天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三者互不混淆,但本质相同、神性相通,同具一个本体。

圣父是创造和管理万物的主;圣子耶稣基督为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后来升天,将来还会再临人间,并在世界末日到来时进行最后的审判;“圣灵”运行在世界和人类心中,使人知罪、悔改、成圣。

(2)教会

基督教认为,教会是由基督建立起来的,负有在世上宣传福音的使命。

(3)原罪论

相信上帝按自已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有肉体和灵魂,人在心灵、良知、自由意志、道德观念等方面和上帝有着相似之处,上帝赋予人管理万物的权力。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而犯罪,这种罪世代相传,被称为“原罪”。它使人类陷入罪恶中,无法自拔,只有信基督才能使罪得以赦免。

3《圣经》

基督教的各派都以《圣经》为其传世经典,《圣经》也称《新旧约全书》,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组成。

(1)《旧约全书》

“旧约”来源

《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圣书,因书中讲述上帝与犹太民族在西奈山定下盟约——西奈山之盟,故名《约书》。基督教继承此说,但认为基督以他的流血受死而在上帝与人之间建立了新约,乃称自犹太教承继下来的部分为旧约。

《旧约全书》内容

a.从结构来看,《旧约》大体可分为“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

b.主要内容为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故事传说,犹太民族古代历史的宗教叙述和犹太教的法典、先知书、诗歌、格言等。

(2)《新约全书》

《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基督教认为它是基督的使徒和弟子著作的汇编,包括记载耶稣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使徒们的“书信”和“启示录”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