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课后习题详解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
(1)学校发生一系列变革
①学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
②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③学校教育网络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改变;
④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校市场化”的概念激发学校不断地进行变革;
⑤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会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⑥学校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事务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信息社会在物质、信息方面和资金、知识、人员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根据这两套理论体系,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作为维持社会阶级结构和不平等的手段,一直持续到资本主义社会。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个体应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发展,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有规律可循。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当代社会已呈现出各种新特征,并且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学也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面貌,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当代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等。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当代教育学的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教育家根据不同的学科基础,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研究方向和领域。与之相关的是教育学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或两者结合。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而言,也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层次类型,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随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基础和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也发生了快速的学科分化,其组成部分发展为独立的学科,这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叉,出现了许多子学科、边缘学科。同时也出现了高度综合的现象,子学科与子学科之间,子学科与边缘学科之间以及子学科、边缘学科与其他非教育学科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当代教育学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元理论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现了自觉的教育学反思,形成了教育学观。有关教育学自身的反思研究结果就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些教育学元理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学者的理论自觉性,推动教育学的发展。
6访问一些优秀的校长和中小学教师,分析教育理论知识在其专业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教育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的目的尽管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但是并不止于教育知识的增长。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旨在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教育自觉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像技术或规则一样可以由外部获得的,而是来自于理论的教化以及在理论启迪之下的内在自觉。教育学的实践价值首先就在于对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理论的教化,促使他们的内在反省,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程度。
(2)教育学能使教育工作者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只有理解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影响教育问题形成因素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途径或办法。中学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事业,就要从传统的经验主义习惯中走出来,认真地、努力地学习教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阔自己的理论眼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自觉。
(3)教育学能使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的态度是中学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积极的、健康的教育态度是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形成一个人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的一个入口或基础。
(4)教育学能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一个好的中学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自我反思和发展的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是指能够不断地在思想领域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追问。自我发展是指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已经达到的教育境界,追求某种更高的教育境界。
(5)教育学为教育工作者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的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师。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中学教师成长为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