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

一、概念题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答: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同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相联系的。尽管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所有制性质不同和经营方式不同的企业是以不同形式进行的,但都涉及国家、企业、投资者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四者各自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必须体现对四者的利益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国家、集体、投资者和劳动者各方的利益。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国民收入之所以需要进行再分配,其原因如下:第一,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领域外,还有非生产领域,如文化、教育、卫生部门、国家行政与国防部门、社会团体等。它们所进行的活动虽然不会创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但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必不可少的。这些部门的发展,对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充分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搞活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上述部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各种耗费、资金、职工的工资等,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满足。第二,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能较高速度地又能平衡协调地发展。第三,社会上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务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的,因而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四,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第五,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疾者的生活需要等,国家必须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3国家预算

答: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预算反映整个国家的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家财政机关报各企业上缴的税金和利润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预算收入。然后以预算支出的形式,有计划地用于社会管理、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部门的费用开支,以及建立社会后背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

4积累基金

答:积累基金是指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用来追加生产资金的那部分国民收入。在积累基金中,一部分用来增加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为生产服务的技术研发机构的固定资金;另一部分用来增加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技术研发机构的流动资金,由这些物质生产部门购买更多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在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还要有一部分积累基金用于增加劳动者的消费基金。剩下的积累基金用于增加储备,以防止自然灾害或其他事故给生产造成的困难和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使生产能够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只有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为扩大再生产服务的建设费用,才是本来意义的生产性积累基金。

5消费基金

答:消费基金是指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及社会公共的消费需要另一部分国民收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用来满足他们个人和家属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中,有一部分用来满足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即文化教育、卫生、行政管理和国防等部门劳动者的个人需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即用于文化教育、卫生、福利机构、行政管理和国防等机构进行活动所需要的基金。

6按劳分配

答: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按劳分配本质上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或集体提供了自己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本人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领取等量的消费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分配形式,是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社会生产实质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公有制消除了人们在物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劳动才成为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尚未高度发展,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此外,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本身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只有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个人收入分配结构

答:个人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在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各种不同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组成和比例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我国现阶段存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多种经营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

8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生产中所做出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报酬的一种分配制度。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企业家才能、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分配的基础。十四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所有制多元化也逐步形成。这一变化决定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9社会主义工资

答:社会主义工资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因而在市场体系中必然要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但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已经不是商品,所以不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种作为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转化形态的“工资”。只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所得的劳动收入还必须采取货币工资的形式。但是,工资的本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工资作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它所反映的已经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而是没有剥削的劳动者之间的平等的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

10奖金

答:奖金是指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一种物质奖励。奖金是劳动报酬的辅助形式,具有单一性(可以只反映职工在某一方面的贡献或表现)、灵活性(奖励对象、数额、周期等可灵活掌握)、及时性(可及时反映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荣誉性(既是物质奖励也是精神奖励)等特点。奖金作为对劳动者提供了超额劳动的报酬,能够比较准确而及时地反映劳动者在不同时期内所提供的劳动量。在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条件下,奖金是不可缺少的。对超额完成劳动定额,或做出特殊贡献的劳动者,在取得工资之外,应当发给相应的奖金,这本身就是按劳分配的一种体现。反之,对完成任务差的劳动者,则不仅不发给奖金,而且还应减少其工资。正确地运用奖金,能更好地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11津贴

答:津贴是指对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劳动的职工以及处在比正常劳动担负更多更大责任岗位职工的额外劳动支付的报酬。在目前的生产力条件下,有些工作岗位的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甚至损害人体健康,有些工作岗位则是责任重大,在这些岗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同样工作时间里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而对这些额外的劳动耗费,必须要给予补偿,即在工资以外发放津贴。在我国,津贴种类繁多,主要有高温、高空、井下、野外、有毒工种、职务津贴等。津贴制度的建立,既要考虑对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职工的补偿,又要合理调整其与在正常条件下工作的职工的工资关系。该增加或建立时,及时予以增加或建立;该减少或取消时,及时予以减少或取消,这样才能发挥津贴的积极作用。

12基尼系数

答:根据洛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具体含义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等。

13效率

答:效率是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简称。效率从宏观上是指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社会资源合乎比例地分配到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被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取得最好效益。从微观来看,效率是指经济组织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的约束下使人们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最大满足的经济资源利用状态,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效果的比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市场机制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强调效率重要,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市场来决定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促使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从而决定居民的劳动收入和资产收益的水平。

14收入分配公平

答:收入分配公平是指人们的投入与收入公平、分配结果公平、分配机会公平。投入与收入公平是指人们的各种投入,包括劳动、经营、知识、信息、科技、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应与其收入达到适度平衡,使投入的变化与收入的变化相适应。结果公平是指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收入,总体上既应保持合理收入差距,不能搞平均分配,又不能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悬殊。机会公平是指人们在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有公平的机会选择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有公平的机会按其贡献获得相应报酬,有公平的机会消费社会产品、积累个人财富和获取经济成就。一般认为,机会公平更重要,因为如果只强调结果公平就会抑制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15社会保障制度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旨在对社会成员因生病、生育、年老或暂时失去谋生机会而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制度规定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由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组成社会保障体系来体现,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社会保障的项目、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民族文化传统因素等等。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因素,离开了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各项社会保障的支出归根到底是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的扣除,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再分配。

16社会保障体系

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7消费水平

答: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人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反映一定社会在一定时期里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已达到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通过实物消费、价值消费、劳务消费三方面的指标表现出来。实物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人均食品数量、人均纺织品数量、人均住房面积、高档消费品普及率等。价值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人均占有的价值消费额,也可以表现为年人均实际收入等。劳务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一定数量人口中拥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等方面设施的数量。在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即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来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般有:收入因素、利率变动、价格因素、商品因素、支出项目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水平、个人偏好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经济体制等。

18恩格尔系数

答: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9消费方式

答: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社会主义消费方式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个人消费是指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活动,既包括纯粹个人的消费又包括整个家庭的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是通过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的货币收入,自由地在市场上选购各种商品和劳务,使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得到满足。社会公共消费是指满足社会共同消费需要的消费活动,既包括全社会的消费,诸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公共交通等,又包括集团消费,即各单位、集体内部实行的集体消费活动。影响消费方式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状况、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等。

20分享经济

答:分享经济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分享经济,是指个人、组织或者企业,通过社会化平台分享闲置实物资源或认知盈余,以低于专业性组织者的边际成本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其本质是以租代买,资源的支配权与使用权分离。

21消费结构

答: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消费的组成与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按消费需要的层次来分类,可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按消费方式的不同来分类,可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按消费对象的不同使用价值来分类,可分为吃、穿、住、行、用等消费;按取得消费对象的方式不同来分类,可分为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按消费商品的价值来分类,可分为低档、中档和高档消费品的消费等等。消费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状况、人口总量及构成、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答:国民收入的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因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不同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生产性企业的初次分配

全民所有制生产性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年内所创造的产品价值总和,扣除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等生产资料的价值以后,剩余的部分就是该企业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国民收入,一般称为企业净产值。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时期,全民所有制生产性企业的经营方式不一样,因此,其初次分配的情况不尽相同。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国有企业一年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一部分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企业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职工;还有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的劳动收入。

在实行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企业一年中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为四个部分: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的劳动收入;一部分以税金的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的税后利润分为两部分,一是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提留的主要用于生产积累的公积金,二是按持有股份比例向股东分派股息(包括现金派息与股票派息)。

(2)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生产性企业的初次分配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生产性企业包括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生产性企业一年内创造的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作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一部分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缴主管部门和集资单位,用于发展本部门和本集资单位的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事业;一部分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职工等;还有一部分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个人,用于满足其生活需要。

(3)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个体经济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剩下的归自己所有。归己所有的一部分用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作为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私营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它们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一部分以工资形式作为雇工的劳动报酬;剩下的是企业利润,归企业主和投资者所有和支配。

总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同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相联系的。尽管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所有制性质不同的企业并以不同形式进行的,但都涉及国家、企业、投资者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四者各自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必须体现对四者的利益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总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国家、集体、投资者和劳动者各方的利益。

2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1)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是因为:

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领域外,还有非生产领域。

非生产领域所进行的活动虽然不会创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但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必不可少的。这些部门的发展,对满足人们的日益发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充分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搞活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非生产部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各种耗费、资金、职工的工资等,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满足。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能较高速度地又能平衡协调地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投资实现了多元化,但国家投资仍占重要的部分,同时我国各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加强薄弱环节、扶持贫困地区,加快经济落后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一部分国民收入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配到有关的部门和地区。

社会上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务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的,因而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这也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

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动者的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疾者的生活需要等,国家必须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这也主要是借助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的。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和形式进行:

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预算反映整个国家的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家财政机关把各企业上缴的税金和利润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预算收入。然后以预算支出的形式,有计划地用于社会管理、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部门的费用开支,以及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

劳务费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非生产性劳务提供服务性劳动,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享受这种服务的人们要以自己在初次分配或再分配中所取得的收入支付劳务费用,从而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向这些非生产性劳务部门转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价格杠杆

商品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有关当事人的收入分配。例如,农产品价格上升或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会相应增加农业的收入;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会减少或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生产资料或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的收入。

银行信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也是一种资金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银行等信贷机构通过存款吸收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贷款把资金借给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这就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资金再分配的作用。同时,银行的存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也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银行、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再分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贷、利息日益显示出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存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社会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形式取决于所有制形式,有怎样的所有制形式,就有怎样的分配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要求的分配方式,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必须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还存在多种所有制的并存和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则要求与自身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这就决定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中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多种经营方式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除了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具有不同经营方式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也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在这些不同的经营方式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必然不同,从而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就各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且社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主要由市场机制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买卖,才能进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因而各种生产要素必然要参与收益的分配,形成多种分配方式。

(4)为实现分配上的公平和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转移支付、通过扶贫救济以及社会慈善事业等,使一部分人获得收入。

4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决定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除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以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形式。

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市场经济有效运行,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或占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即凭借要素所有权或占有权获取收益。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5怎样正确理解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经济规律?

答:(1)按劳分配的本质

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按劳分配本质上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或集体提供了自己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本人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领取等量的消费品。按劳分配所体现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同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只是人们之间的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已不是少数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而成为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然被抛弃,代之以有利于劳动者根本利益、没有剥削的分配方式,从而为实行按劳分配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可能按照劳动者的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所以,只能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进行分配,即实行按劳分配。

劳动还只是人们的谋生手段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不可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它还仅仅是人们的谋生手段,因此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使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差别从收入的差别上得到体现和承认,从而他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得到合理的调整,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按劳分配的作用

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劳动得多,劳动得好,收入就多,必然有力地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和劳动组织的健全与改善。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按劳分配本身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只有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体现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

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促进劳动者自觉地对产品的生产与分配进行监督,自觉地同各种贪污盗窃以及有损于社会主义经济利益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剥削和反对懒惰。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何特点?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实现形式同马克思构想的非商品经济的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相比,具有不同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1)按劳分配的社会范围只是公有制的集体和企业,同一劳动在不同的集体和企业所领取的报酬是不同的

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而是在公有制的集体和企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按劳分配,因而只是在集体或企业范围内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同一劳动在不同的集体和企业所领取的报酬是不同的。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集体或企业,由集体或企业向劳动者分配。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每一个集体所有制的企业是完全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而且每一个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也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它们都同样要面对市场。在这种条件下,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是不同的,各自的经济利益也是不一样的,各自都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按劳分配只能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

(2)对劳动者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是通过货币实现的

对劳动者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不是采用劳动凭证、由劳动者直接向社会领取消费品,而是通过工资、奖金等形式向劳动者发放货币,再由劳动者用货币到市场上购买消费品。

(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是否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会导致按劳分配水平的降低或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也影响到按劳分配水平的高低。货币工资形式也制约着按劳分配的最终实现程度,劳动者用劳动得到的货币工资购买消费品后,按劳分配才最终实现,而货币购买消费品的过程直接受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影响,从而影响按劳分配的最终实现程度。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哪些非按劳分配形式?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答: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个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获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它是指个体劳动者使用自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不剥削他人的劳动,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实现后或者得到劳务收入后,经过依法缴纳税金和扣除再生产需要的部分,剩下的则构成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这是同个体劳动者所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2)私营企业主的资本收入

它是指私营企业主按照他们投入的资本量进行生产经营而占有剩余价值所取得的收入。由于资本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投资者应按照市场规律获得市场回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主按投入的资本所做的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应该得到保护。这是一种同私人业主所有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3)利息和股息等收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股票或债券,购买者凭股票和债券而取得的股息和利息收入。这些收入都属于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的增长做出了贡献的合法回报。

(4)按技术、管理、信息分配

技术、管理、信息等都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增长中,科技的作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信息的引导和沟通一同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它们在市场生产和经营中的投入会为其所有者带来相应的较高收入。

(5)风险补偿分配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的一种分配方式。由于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在生产上或经营上对市场预测的失误,都会给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在商品经济的“大海”,风险的程度与失败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是成比例的,即经营风险系数越大,失败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因而必须允许经营风险补偿的存在,这种补偿一般是从经营收入或商品的价格中取得。风险补偿的存在有利于促进企业行为合理化,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6)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被雇佣的劳动者,他们的工资收入就是出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即按劳动力的价值分配。

(7)社会保障分配

我国对生活困难的家庭、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者提供各种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社会救济,从而使这些社会成员获得社会保障收入。

8如何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答: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工资是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形式,必须加大劳动报酬保护力度,以体现按劳分配在基本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调制度并扩大其覆盖范围,缓解初次分配领域不公平的问题。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2)完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提高上缴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3)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减轻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健全调节存量财富的税收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大幅增加对“三农”的转移性支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要加强立法,完善制度,有效保护居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收益。一是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缩小存贷款利差,保护存款人的权益。二是在加强市场监督和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三是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户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设备、技术、资金等入股,拓宽农民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建立和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

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尤其应做好:一是健全工资保障机制,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健全打击恶意欠薪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二是清理并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人员的职务消费。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三是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力度,严格打击非法收入,依法严肃查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操纵股市、内幕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违纪违法行为。

9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效率是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简称,效率从宏观上是指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微观来看,效率是指经济组织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的约束下使人们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最大满足的经济资源利用状态。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人们的投入与收入公平、分配结果公平、分配机会公平。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优点,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又要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而引发过度的分配不公,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既要效率又要公平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政府干预来修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实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者给予补贴等。

(2)在收入分配方面要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此要做到:

坚持基本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保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

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调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幅减少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持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调节过高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健全收入分配税收体系和监管制度,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公正、公开、公平的收入分配秩序。

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的稳步提高,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10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最基本层次的社会救济制度和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制度。广义的社会保障还包括较高层次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优抚保障和社会互助等。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因生育、年老、患病、负伤、残废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中断劳动,导致失去生活收入时,根据法律规定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失业社会保险制度,伤残、死亡及遗属社会保险制度等。

(2)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推行的,当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针对现实存在的贫困现象而建立的。现实生活中的贫困现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类: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职业竞争失败造成的贫困、个人生理原因造成的贫困和个人能力原因造成的贫困。针对这四类致贫的原因,社会救助相应设立了自然灾害救助、失业救助、孤寡病残救助和城乡困难救助。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为法律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与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保障服务对象一定的生活水平之外,还着重在既定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福利制度更偏重于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因为这恰恰弥补了其他偏重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障形式的不足,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4)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士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11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有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社会成员要饥有所食、寒有所衣、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任何一个社会,若上述这一根本条件不具备,就必然会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社会稳定就越有保证。

(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的支出,来源于国民生产总值,属于再分配的范畴,通过这种再分配,可以使社会成员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从全社会来说,就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具备的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劳动者往往有一个接受新职业的培训和待业过程,这段时间的基本生活需要,就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中的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的生活和医疗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意义更为重要。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种需要以劳动人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健康保障为起点,这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尤其重要。

12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1)社会主义消费的特点

社会主义消费消除了阶级对抗的性质,体现着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对立的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助关系。

社会主义消费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整个社会生产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已不仅是作为社会生产要素的需要,而且从根本上是为了劳动者自身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消费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

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这就使生产与消费根本上是统一的,劳动者的消费水平不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被限制在劳动力价值的范围内,而是在生产发展所许可的范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长。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日益合理化和科学化。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它必须为向高级阶段的过渡准备条件,而劳动者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正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所必需的条件。所以,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必须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日益合理化和科学化。

(2)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消费受制于其他三个环节:生产决定消费;分配、交换制约着消费。但消费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它对其他三个环节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具体表现为:a.消费为生产提供直接的目的和动力,提供市场供求的信息。b.消费再生产出劳动力,以满足生产的需要。c.消费是生产成果的最终实现。只有通过消费使生产过程最终完成,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

消费是分配的最终实现

分配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分配的结果最终要体现在消费上,而且消费还是分配方式合理性的检验。

消费是交换的目的

交换应服从消费的需求,消费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交换的规模和速度,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着交换发展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为重要

特别是随着我国买方市场格局的逐步形成,居民收入因找不到适合需求的消费对象而储蓄起来,加上在消费领域市场化改革中,人们预期到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会增大,因而降低了开支,增强了储蓄的倾向,从而导致市场销售疲软,直接影响货币的商品回笼,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以拉动生产的发展。

1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

答:(1)社会主义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里人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它反映一定社会在一定时期里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已达到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通过实物消费、价值消费、劳务消费三方面的指标表现出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就决定了必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实质上就是提高全体人民所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所利用的生活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所以,提高消费水平必须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发展适合需要的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2)社会主义消费方式

社会主义消费方式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个人消费是指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活动,既包括纯粹个人的消费,又包括整个家庭的消费。社会公共消费又称集体消费,它是指满足社会共同消费需要的消费活动,既包括全社会的消费,诸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保险、妇幼保健、公共交通等,又包括集团消费,即各单位、集体内部实行的集体消费活动。

影响消费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因素有:生产力状况、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此外,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影响着消费方式。

当前要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消费方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消费的社会化程度低,我国绝大部分居民的消费基本上是一种自我服务的消费,应当提高消费服务方面的社会化程度;二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消费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消费服务水平;三是要解决我国能源资料相对不丰富、生态环境比较差的问题,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3)社会主义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组成和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人口总量及构成、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考察消费结构的形成,是为了选择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社会主义消费结构。这样的消费结构是:一要适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二要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三要有利于合理使用我国的经济资源。现阶段我国仍然是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的同时,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论,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满足人们全面发展对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14我国应如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享发展?

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改革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把促进就业放在改善民生的优先位置。

要贯彻好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形成合理收入的分配格局。

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加大扶贫力度,实施脱贫攻坚。

(3)统筹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努力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建设。

(4)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着力增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6)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建立健全比较完整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7)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