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9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西方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

1无差异曲线

答: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带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市场篮子的组合的曲线,是序数效用论的一种分析方法。无差异曲线的绘制如图1所示。

图1 无差异曲线

图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的数量X1和商品2的数量X2。图1中的曲线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1,X2)=U0。其中,X1、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U0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其中离原点距离远的无差异曲线比离原点距离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大;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2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用MRTS表示。用ΔK和Δ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ΔK/ΔL或MRTSLK=-dK/dL。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3理性预期假说

答:理性预期假说是相对于货币学派的适应性预期而提出的,认为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时能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积极地收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并以此合乎实际地预测未来,尽管人们有时会在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中犯错,但不会犯系统性错误。这意味着政府所采取的一切经济政策都会被公众觉察到并作出应有的反应。

理性预期学派于是认为,失业率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而是取决于经济中的随机冲击,实际失业率围绕自然失业率的波动并不是由通货膨胀系统地引起的,而是由随机冲击所引起的。这样,失业与通货膨胀就不存在那种稳定的交替关系了,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这样。

4短期总供给曲线

答: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内总供给水平与总价格水平关系的曲线。因短期内资本和设备不会变动,要想扩大生产规模就必须多雇佣工人,劳动的供给是固定的,要想增加劳动供给,只有提供更多的激励,即提高工资。提高工资,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必然引起物价水平提高,所以物价水平和供给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与总供给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可用来分析的理论包括:黏性工资: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化。物价上升,实际工资减少,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总供给增加。黏性价格:短期中价格的调整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由于企业调整价格存在菜单成本。物价上升时,企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反之,总供给减少。错觉理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市场变动发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决策。当物价上升时,增加供给;反之,减少供给。以上三个理论表明,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二、计算与分析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假设对某消费者而言,商品1和商品2是完全互补的两种商品,且该消费者是按1:1的比例同时消费这两种商品。我们用x1代表商品1的消费量,x2代表商品2的消费量。该消费者在购买(x1,x2)时,预算约束是:p1x1+p2x2=m,其中,p1、p2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市场价格,m是该消费者的收入。请用最优化模型描述该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选择行为,并推断其对商品1的最优需求量。(要求分别用代数式和几何图来表述)

解:(1)由于商品1和商品2是完全互补的两种商品,且该消费者是按1∶1的比例同时消费这两种商品。所以,可以设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min(x1,x2)。该消费者在预算约束p1x1+p2x2=m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故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可表示为:

求解得商品1和商品2最优选择是x1*=x2*=m/(p1+p2),这也是它们的需求函数。用几何图来表述该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这两种商品的选择行为,如图2所示。

图2 完全互补情况下的最优选择

图2中,商品1和商品2是完全互补的,那么最优选择出现在x1=x2的地方,即需求量总是处在对角线上。

(2)商品1的需求函数为x1*=m/(p1+p2),在商品2价格和消费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商品1的价格-消费曲线,得出商品1的需求量与其价格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完全互补情况下的需求曲线

2在一个垄断市场上,市场需求曲线为D(P)=100/P,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y)=y2(其中,y为垄断厂商的产量,P为产品的市场价格)。该垄断厂商的最优产量是多少?

解:由市场需求函数可得反需求函数为:P=100/y,则垄断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Py-C(y)=(100/y)·y-y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y=-2y=0。

解得:y=0。且有d2π/dy2=-2<0。故垄断厂商的最优产量为0。

说明:本题可能出题时设计有误,一般情形下厂商的产量不会为零。若将市场需求函数改为D(P)=100-P,则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得最优产量为:y=25。

3假设在一个宏观经济模型中,消费函数C=50+0.8YD(式中,YD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70,政府支出为G=160,政府对收入征税的税率t=0.2,政府对消费者的转移支付TR=100。在这个宏观经济模型中,请计算均衡的收入水平。

解: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函数为:YD=Y-T+TR=Y-0.2Y+100=0.8Y+100。

由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AD,因此有:Y=AD=C+I+G=50+0.8×(0.8Y+100)+70+160。

解得:Y*=1000,即均衡收入水平为1000。

三、简述与作图题(20分,每小题10分)

1一家厂商需要雇用两种生产要素L和K,要素的市场价格分别为w和r,且该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参与者。假设该厂商确定的产量是Q。请分别用导数方法和几何方法推导:若要达到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该厂商雇用的生产要素量应满足什么条件?

答:(1)导数推导方法

由于厂商的产量是既定的,所以可以构造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的目标函数。该厂商在产量既定情况下的成本最小化可表示为:

构造拉格朗日辅助函数:M=wL+rK-λ[f(L,K)-Q0]。

根据拉格朗日定理,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为:

可得:

这就是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原则。

(2)几何推导方法

该理性的厂商面临的一个选择的问题:如何搭配一个生产要素组合,使得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耗费最小的成本。图4中,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AB、A′B′和A″B″。唯一的等产量曲线Q代表既定的产量。为了实现既定产量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即应满足MPL/w=MPK/r。

图4 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

2什么是LM曲线?请画图并用文字简要解释LM曲线的推导过程。

答:(1)LM曲线的含义

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LM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2)LM曲线的推导

如图5(a)所示,实际货币供给保持在/的水平。当收入水平为Y1时,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曲线L1与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确定市场利率水平为i1。当收入水平为Y2时,收入水平提高使得各个利率水平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增加,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L2,对应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由i1增加到i2。按照这种分析方法,可得到图5(b)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LM曲线即货币市场均衡曲线,它显示能使其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等于供给的所有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沿着LM曲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图5 LM曲线的推导

四、论述题(30分,每小题15分)

1有一块适宜放养奶牛的乡村牧地,这块牧地由村民共同所有。购买一头奶牛的成本为常量c,牧地的产出为y=f(x)(其中,x为牧地上放养奶牛数,y是用货币表示的产出量),净产出为f(x)=cx。如果使这块牧地的净产出达到最大,放养的奶牛数应达到什么水平?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实现这个结果?如果这个村子实行自由放牧,结果会怎样?

答:(1)净产出最大时放养奶牛的数量水平:

设牛奶的需求函数为:p=a-bx。其中,p是牛奶的市场价格,a和b均为大于零的常数。于是,放牧x头奶牛的总社会收益(TRS)和边际社会收益(MRS)分别为:TRS=px=ax-bx2,MRS=TRS′=a-2bx。

放牧x头奶牛的总社会成本(TCS)和边际社会成本(MCS)分别为:TCS=cx,MCS=c。

使整个乡村的利润达到最大的条件是边际社会收益MRS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CS,即:a-2bx=c。

解得:x*=(a-c)/(2b),此即为公地的最优放牧量。

(2)实现最优放养数量的条件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实现最优放养数量的条件:该乡村做出集体决策来规定在公地上放牧的奶牛数量。任何个人不得超过所规定的数量进行放牧。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所规定的放牧数量恰好等于x*,并且,能够以有力的措施来保证这些规定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则结果就是最优的;乡村的公地由某个个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公地的所有者就能够像乡村集体决策时一样对进入公地放牧的奶牛数量进行限制:他可以购买恰当数量的奶牛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公地的利益就是公地所有者的个人利益,故此时使公地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放牧量也就是公地的最优放牧量。

(3)如果这个村子实行自由放牧,会造成“公共地悲剧”。即实际的奶牛放牧量将会大大超过其最优的水平。结果,公地的草场将由于超载放牧而不断地被破坏,日益凋零和衰落下去。分析如下:

用x1表示某个典型村民拥有的奶牛数量,x2表示其余村民拥有的奶牛数量。此时,牛奶的需求函数变为:

p=a-bx=a-b(x1+x2

如果用TRP和MRP表示典型村民的总私人利益和边际私人利益,则:

TRP=px1=ax1-b(x1+x2)x1

MRp=∂TRp/∂x1=a-bx-bx1

由于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一样,即MCP=MCS=c。

故典型村民的私人利润最大化时:a-bx-bx1=c。

令x1=kx(0≤k<1)。这里,k表示典型村民拥有的奶牛数量x1在整个乡村奶牛总量x的比例。特别是当k趋近于零时,表明村民拥有的奶牛数量所占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将x1=kx代入上式,即可解出实际放牧量:

x**=(a-c)/[(1+k)b]

比较x*=(a-c)/(2b)和x**=(a-c)/[(1+k)b],得以下结论:

当k=1,即典型村民拥有全村的奶牛时,有:x*=x**。这表明,当公共地完全为某个村民所有时,实际放牧量等于最优放牧量。

当0<k<1,即典型村民拥有部分奶牛时,有:x**>x*。这表明,当公共地不归任何人所有且不存在任何对放牧数量的限制时,实际放牧量就会超过最优放牧量。

当k=0,即典型村民拥有部分奶牛相对于全村的奶牛可以忽略不计时,有:x**=2x*。这表明,在极端情况下,当所有的村民都如该典型村民一样、从而每个村民拥有的奶牛数量相对于全村的奶牛总量可以忽略不计时,实际放牧量就会大大超过最优放牧量,为后者的2倍。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边际私人利益和边际社会利益的差别造成了“公共地悲剧”:当个人决定增加奶牛数量时,他仅仅是把他个人所可能得到的边际私人收益与奶牛的边际私人成本相比较,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他所增加的奶牛数使得所有其他村民放牧奶牛的收益均下降。也就是说,他忽略了增加奶牛带来的社会成本。由于每个人都忽略个人行为的社会成本,结果就是公共地上奶牛放牧量增加的太多。

2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其他条件不变,请运用IS-LM模型分析这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另外,如果要抵消上述挤出效应,中央银行应该如何配合运用货币政策?在什么条件下,上述货币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要求画图)

答:(1)运用IS-LM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人私人投资,降低了原有的乘数效应,从而财政支出增加会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图6 运用IS-LM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如图6所示,如果该经济初始均衡在E点,政府支出增加,如果利率保持不变,则移动到点E″。在E″处,商品市场处于均衡,计划支出等于产出。但货币市场不再处于均衡状态。收入已经增加,因而需求的货币量也就上升了。由于有过量的实际余额需求,利率因而提高。在利率提高情况下,厂商的计划投资支出下降,因此,总需求也下降。可以看出,一旦考虑到利率的上升,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扩张效应使得收入不是增加到Y″,而是只增加到Y0′,挤出效应为Y0′Y″。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为了抵消挤出效应,中央银行在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在一般情形下(LM曲线向上倾斜)可以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导致收入增加而引致的货币需求增加;但在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情形(水平的LM曲线),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一般情形下,如图7所示,IS线与LM线相交于点E,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0,利率为i0。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移动到IS′,IS′与LM相交于点E′,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利率为i′。这说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而利率的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这时若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量使LM曲线移至LM′,并与IS′相交于E″,在E″点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利率为i0。这说明,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时,可以不使利率上升,而又使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增加,从而有效地刺激经济。

图7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