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8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西方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20分)

1一般均衡

答: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

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去研究一般均衡问题,在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之间架起桥梁。当代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一般均衡理论。

2买方垄断势力

答:买方垄断势力是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市场势力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卖方垄断势力和买方垄断势力。由于买方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故其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就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但是,由于此时买方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不再是完全竞争者,故其要素价格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从而其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亦不再等于要素价格。

3价格黏性

答:价格黏性是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假设。这种价格黏性又分为名义工资黏性和实际工资黏性。其中,名义工资黏性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实际工资黏性指各种工资之间的相对工资比有黏性。造成价格黏性的理由有:

市场的不完全。市场的不完全性意味着垄断因素的存在,而垄断因素的存在又意味着厂商或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力量。

工资的黏性。工资是构成企业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工资的黏性使成本没有变化或变动不大,从而厂商也就没有多大动机改变价格。

菜单成本的存在。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这些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这类成本被称为菜单成本。

价格分批变动的性质。正如和工资的变动一样,社会所有的价格并不是在相同的时刻一起变动的,一部分价格受到合同的限制,不能任意改变,由此造成价格的黏性。

4自然失业率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它是经济围绕其波动的平均失业率,是经济在长期中趋近的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自然失业率是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二、计算题(20分)

1假设只有A、B两个寡头垄断企业出售同质且生产成本为零的产品;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d=240-10P,P以美元计;企业A先进入市场,随之B也进入;两企业的行为遵从库尔诺模型。试求:

(1)均衡时各企业的产量和价格为多少?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相比,该产量和价格如何?

(2)各企业取得利润多少?该利润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时相比情况如何?

(3)如果再有一企业进入该行业,则行业的均衡产量和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有更多企业进入,情况又会怎样?

解:(1)由市场需求函数Qd=240-10P,可得反需求函数P=24-0.1(q1+q2)。

两企业的成本都为零,即C1=C2=0。当两个企业进行古诺竞争,两者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π1=Pq1-C1=[24-0.1(q1+q2)]q1

π2=Pq2-C2=[24-0.1(q1+q2)]q2

企业A和企业B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分别为:

∂π1/∂q1=24-0.2q1-0.1q2=0

∂π2/∂q2=24-0.2q2-0.1q1=0

解得:均衡产量q1*=q2*=80,则Q*=q1+q2=80+80=160。

均衡价格P*=24-0.1(q1+q2)=24-16=8。

完全竞争情况下,均衡时有Pc=MC=0,产量Qc=240;

完全垄断情况下,均衡时有MR=MC=0,即MR=24-0.2Qm=0,得产量Qm=120,市场价格为Pm=12。

可以看出,两个寡头厂商进行古诺竞争,均衡时的价格和市场产量都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即Qm<Q*<Qc,Pc<P*<Pm

(2)古诺均衡时,A、B两个寡头垄断企业的利润分别为:π1=P*q1*=640,π2=P*q2*=640,则总的利润为π*=π1+π2=1280。

完全竞争情况下,利润为零,即πc=0;完全垄断情况下,利润为πm=PmQm=12×120=1440。

同样,比较而言,两个寡头厂商进行古诺竞争,均衡时的利润也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即πc<π*<πm

(3)如果再有一企业进入该行业,则同理可得古诺均衡时q1*=q2*=q3*=60,总产量为Q*=180,于是得均衡价格P*=6。

当有N个企业进入市场时,计算后发现古诺均衡时,价格高出边际成本MC的幅度为:P-MC=(240-MC)/(N+1)。

当N→∞时:

这说明,当企业个数无穷多时,P→MC,即价格会趋近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当企业个数无穷多时,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会趋于完全竞争。

2若某一宏观经济模型的参数如下:C=200+0.8Y,I=300-5r,L=0.2Y-5r,M=300(单位:亿美元)。试求:

(1)IS-LM模型和均衡条件下的总产出水平及利率水平。

(2)若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2020亿美元,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单独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或扩张的货币政策,追加的投资或货币供应分别为多少?

(3)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应采取什么政策措施?追加的投资或货币供应各为多少?

解:(1)由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C+I=200+0.8Y+300-5r=0.8Y+500-5r。

整理得:Y=2500-25r,此即为IS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0.2Y-5r=300。

整理得:Y=1500+25r,此即为LM方程。

联立IS方程和LM方程可得:Y=2000,r=20。即均衡条件下的总产出水平为2000,利率水平为20%。

(2)如图1所示,当单独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时,政府需要增加投资,表现为IS曲线向右移动,与不变的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当产出水平为2020亿美元时,代入LM方程,可得利率水平为r=20.8。设政府追加投资量为ΔI,则有:Y=C+I+ΔI=0.8Y+500-5r+ΔI。

新的IS曲线即IS′曲线显然经过利率水平为20.8,产出水平为2020亿美元的点。将相关数值代入,可得:ΔI=8,即为实现充分就业,应追加投资量8亿美元。

图1 单独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

如图1所示,若单独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要增加货币供应,表现为LM曲线向右移动,与不变IS的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当产出水平为2020亿美元时,代入IS方程,可得利率水平为r=19.2。设追加的货币供给为ΔM,则有:0.2Y-5r=300+ΔM。

新的LM曲线即LM′曲线显然经过利率水平为19.2,产出水平为2020亿美元的点。将相关数值代入,可得:ΔM=8,即为实现充分就业,应追加货币供给8亿美元。

(3)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应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

图2 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

如图2所示,由于原有的利率为r=20,充分就业时的收入为2020,由货币市场均衡可得此时的货币供应为M=304,所以应追加货币供应4亿美元。现在政府要投资,所以由(1)中的两部门经济变为三部门经济,则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C+I+G=200+0.8Y+300-5r+G=0.8Y+500-5r+G。

所以,IS曲线方程变为:Y=2500-25r+5G。由于利率固定为r=20,收入为2020,则可得:G=4,即政府应该增加4亿美元的投资。

综上,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应该同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即同时追加投资和货币供应都为4亿美元。

三、简述题(32分)

1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假定。

答:消费者偏好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能消费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有以下三个:

(1)完备性

偏好是完备的,换言之,消费者可以对所有可能的市场篮子进行比较和排序。所以,对于任何两个市场篮子A和B,消费者要么偏好其中的A,要么偏好其中的B,要么觉得两者无差异。偏好的完备性假定保证消费者总是可以把自己的偏好评价准确地表达出来。

(2)可传递性

偏好是可传递的。可传递性意味着如果消费者在市场篮子A和B中更偏好A,在B和C中更偏好B,那么消费者在A和C中就更偏好A。可传递性通常是消费者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条件。

(3)非饱和性

该假定指如果两种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会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种商品组合。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消费没有达到饱和点,这个假定还意味着消费者认为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东西”。在讨论消费者选择时,考虑的是商品(goods)而不是厌恶品(bads),即满足良好性状偏好。这个假定有时被称为偏好的单调性。

这三个假定构成了消费者理论的基础。虽然它们并没有阐明消费者的偏好,但它们的确使得这些偏好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

2生产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各种投入的边际收益都递减而同时生产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请举例说明之。

答:生产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投入的边际收益都递减而同时生产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即规模报酬递增和边际报酬递减是可以相容的。分析如下:

(1)规模报酬递增和边际报酬递减是可以相容的原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因此,规模报酬是从长期来看的。边际报酬递减是从短期来看的。短期和长期的区别是厂商能否调整他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厂商无法调整他的生产规模,存在着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说,随着可变成本的增加,会产生边际报酬递减。长期内,厂商可以调整他的生产规模,不存在固定成本,如果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变,仅仅是投入规模变了,则他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U形曲线,经历了“规模经济”到“不存在明显规模经济和不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

可以看出,规模报酬与边际报酬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二者是可以相容的。

(2)举例说明

假设某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Q=ALαKβ,且α+β>1。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性质,可知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且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报酬都是递减的。因此,可以看出规模报酬递增和边际报酬递减是可以相容的。

3作图描述短期总供给曲线至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动态调整。

答:(1)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有:

黏性工资: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化。物价上升,实际工资减少,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总供给增加。

黏性价格:短期中价格的调整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由于企业调整价格存在菜单成本。物价上升时,企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反之,总供给减少。

错觉理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市场变动发生错觉,做出错误的决策。当物价上升时,增加供给;反之,减少供给。以上三个理论表明,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这是因为,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对价格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应,即工资和价格都具有灵活的伸缩性,使得工资处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水平。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说明,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此时,价格变动对总供给量不会产生影响。

(2)短期总供给曲线至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动态调整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黏性工资模型认为在短期内名义工资(货币工资)是黏性的。因为在劳动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通常通过谈判签订为期几年的长期劳动合同,名义工资由长期合约确定,当经济状况变动时,工资不能迅速调整。黏性工资模型还假定就业由厂商需求的劳动量所决定,因为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谈判只决定了固定的名义工资,并没有事先决定就业人数,通常,工人同意按事先决定的名义工资提供企业希望雇佣的劳动数量。

图3 短期总供给曲线:黏性工资模型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名义工资不易因物价的变动而改变,劳动供给量只会随货币工资的上升而提高。因此,在图3的(1)中,劳动供给曲线Ns的位置在短期内不发生变动,只有劳动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因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当价格由P0上升到P1时,实际工资水平W/P1下降,所以劳动的需求量上升。Nd右移到Nd′,与Ns交于E点时,此时的均衡就业量为N1,产出上升至Y1,经过图(3)的转换,图(1)的均衡点E、E′可以转换为图(4)的A、B点,连接AB即为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当然长期内,劳动供给曲线会发生移动,从而形成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垂直情形。

总供给曲线的导出表明在工资黏性时,价格水平提高将使实际工资下降,这又使劳动需求量增加,就业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在图中,总供给量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就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4简述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答: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1)货币至关重要。

(2)货币增长规则。货币政策最好按照规则办事,即货币应以一个固定比率增长而不是实行相机抉择调整。

(3)货币目标。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中设定货币目标要比设定利率目标为好。

(4)长的和可变的时滞。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有长的和可变的时滞。

(5)私人部门的内在稳定性。货币主义者认为,私人部门是内在稳定的,而对经济的大部分扰动,都是由错误的政府政策引起的。他们信奉小政府,并且认为政府有内在增长的倾向。

(6)浮动汇率。货币主义认为汇率应该是由市场自由确定的另一种价格形式,而政府的干预则可能会把事情搞糟。

四、论述题(28分)

1比较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要求作图分析或数理分析)

答:(1)私人物品的有效供给

私人物品供给的有效水平是通过比较增加一单位的边际收益与生产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决定的。效率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实现。即私人物品实现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时的供给是有效的。

图4 私人物品的最优供给

如图4所示,假定社会上只有A和B两个消费者,他们对商品的需求曲线分别用DA和DB表示。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为S。消费者A和B的需求曲线DA和DB水平相加即得到某市场需求曲线D。市场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决定了该私人物品的均衡数量Q0和均衡价格P0。这个均衡数量Q0就是该私人物品的最优数量。这是因为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商品的边际成本。

(2)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如图5所示,假定社会上只有A和B两个消费者,他们对商品的需求曲线分别由DA和DB表示,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为S。将消费者A与B的需求曲线DA和DB垂直相加即得到市场需求曲线D。市场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决定了该公共物品的均衡数量R。

图5 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物品消费者的非竞争特点,与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不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而是它们的垂直相加。综上所述,公共物品的最优标准与私人物品的最优标准不完全相同。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

(3)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上面讨论了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然而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虚假的,其原因在于:

单个消费者通常并不很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更不用说去准确地陈述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价格的关系;

即使单个消费者了解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他们也不会如实地说出来。为了少支付价格或不支付价格,消费者会低报或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他们在享用公共物品时都想当“免费乘车者”,不支付成本就得到利益。

这意味着单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不会自动显示出来,故无法将它们加总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并进而确定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尽管在实际上难以通过公共物品的供求分析来确定它的最优数量,但却可以有把握地说,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将低于最优数量,即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常常会不足。作为公共物品,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商品的机会成本总为零。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零,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就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

(4)公共物品和成本-收益分析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因此,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政府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某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以及应该生产多少。

成本-收益分析是用来评估经济项目或非经济项目的。它首先估计一个项目所需花费的成本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收益,然后把二者加以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公共物品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项目,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加以讨论。如果评估的结果是该公共物品的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其成本,则它就值得生产,否则便不值得。

2试用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恒常收入理论解释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答:(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内容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基本思想

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3)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经济解释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我国的消费需求都是相对萎缩的。而我国高额的居民储蓄率成为硬币的另一面。根据消费函数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原因: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决定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一个重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支出的规模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供给能力(特别是消费品的供给能力)迅速增大的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改变了GDP的支出结构,使得消费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趋于下降。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下降,因此,在某一时点上,低收入水平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高收入水平的边际消费倾向。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也逐渐扩大,而农村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城镇人口,前者占总人口比重又很大,因此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就比较低。

财富因素的影响。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倾向于平滑消费,即在年轻时忙于财富积累,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年老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对于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来说,由于其就业期正处于平均主义低收入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或者20世纪80年代个人财富积累刚刚起步阶段,基本没有多少财富积累。

暂时收入增加的影响。人们的消费是根据较长时期内的收入作出计划的,持久性收入是一生中的平均收入。在经济转轨时期,虽然居民收入有较大增长,但其收入来源却不是很规范,许多工资外收入不符合持久性收入的定义,而是相对不稳定的,具有暂时性收入的性质。

收支预期不确定的影响。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居民消费的动力机制已发生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未来经济状况不佳会影响当期的消费意愿和储蓄意愿。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个人未来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程度大大增加。此外,在经济转轨时期,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个人支出大大增加,价格扭曲的公共事业收费也在不断调整,从而增加个人支出。这种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是减弱居民的消费倾向而抬升储蓄倾向的重要原因。

制度性障碍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转轨经济中,消费的制度环境欠佳,其中之一就是流动性约束太强。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进行负债消费,被称为流动性约束,其约束程度可以用消费信贷比例来衡量。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开放之中,这方面的产品和服务很不完善,因此极大地约束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使他们不得不进行储蓄以备未来之需。

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虚拟资本

答: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信用制度相关,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而在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各种有价证券或债权债务凭证是否为虚拟资本,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进行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资本化的收入。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虚拟资本之所以是虚拟的,首先是因为它的价值是由它的收入派生出来的,即它的价值是虚拟的;其次是因为它的运动不仅与生产资本的运动相脱离,而且还与其所代表的资金的运动相脱离。

2相对剩余价值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

3国际垄断利润

答:国际垄断利润是超过国内垄断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跨国公司如果不能攫取较国内更高的利润,就不会冒风险去垄断国际市场,推进资本国际化和殖民主义。资本输出、跨国经营和国际垄断价格是保证国际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国际垄断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外国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也包括本来应归外国民族资本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在资本国际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规律是通过国际垄断利润和国际垄断价格的形式发挥作用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矛盾。

答:社会再生产是指整个社会或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总的再生产。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个别和整体的关系,个别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构成部分和基础,社会再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替的个别再生产所构成的有机总体。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单个企业的生产越来越表现为整个社会分工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经济之间越来越不可分割。任何一个部门的破坏,任何一个比例的失调,都有可能导致社会再生产的困难。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都由企业自身支配。就单个企业来讲,其内部经济活动都有严密的组织性;但是就全社会范围看,生产却是完全自发的,单个企业不知道其他企业的生产情况,也不知道自己的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这就难免引起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失调。

(2)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内在的追求剩余价值的冲动、外在的竞争压力,推动着资本家进行扩大再生产。而资本主义经济立足于其上的现代化机器大工业,又为社会生产的跳跃性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因而,就长期过程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内在趋势。但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扩大,要通过总产品的扩大销售来实现。如果卖不掉,或者卖掉一部分,或者在生产价格以下的价格出售,那么,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不能完全实现,就会导致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之间的脱节。

(3)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决定资本家必然会竭力压低工资水平,从而引发生产与分配的矛盾。

2简述我国信用的基本形式和性质。

答:(1)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等有价值物的贷与借的运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有价值物,到期再偿还。信用的本质是商品货币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关系,是适应商品生产发展需要,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借贷关系。凡存在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必然存在信用关系,而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不同。

(2)在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信用形式不断增多,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商业信用。买卖商品时,销售者允许购买者以延期支付方式赊购商品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叫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工商企业等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称为国家信用。资本主义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向人民借债,称为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非生产性开支。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商店、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在资本主义信用体系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以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银行信用虽然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但不能完全代替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仍是信用体系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而产生,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信用具有以下性质:

信用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本金的偿还性。贷方有权要求借方偿债,以借方承诺偿债为条件,借方只有承诺偿还才能取得贷方的产品或货币。

有偿性。贷方向借方提供产品或货币是要收取利息的。

期限性。虽然信用期限可长、可短,但一般来说,信用总是有限期的,债务人必须在约定的期限内向债权人偿清债务。

借贷双方订立契约。民间信用往往是以口头形式订立契约,而在正式信用中则普遍采用书面契约形式,而且民间信用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书面契约形式。不论采用何种契约形式,借贷双方都须事先达成契约,来明确双方的权、责、利的关系。

三、论述题(15分)

论述大企业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答:(1)市场竞争的含义

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各种竞争的结果关系到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死存亡。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任何一个经济行为主体,不管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要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经济利益的角逐。

对于市场竞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分类:

根据市场结构特征,可以从理论上把市场竞争区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又包括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

根据市场竞争主体所在的领域,可以把市场竞争区分为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及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从市场竞争主体关系的角度,可以把市场竞争区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之间的竞争、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

根据市场竞争的手段,可以把市场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2)大企业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市场竞争推动生产集中,形成大企业垄断。

生产集中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大。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形成的。竞争和信用是加速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通过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生产集中之所以形成垄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先从可能性来看,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分散于大量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为数众多,难于达成协定,即使它们当中许多单位联合起来,其产品生产和流通在本部门内的比重也难以大到能够进行操纵的程度。而在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社会生产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里,这些少数大公司就完全可能成立协定,控制某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牟取高额利润。

再从必然性来看,这类公司结成垄断的必要在于:

a.生产集中使大公司生产极度膨胀,结果生产过剩、销售困难、利润下降,为了保持和扩大利润,就必须结成垄断组织以调节生产。

b.大公司规模巨大,资本雄厚,其他中小企业难以与其较量,同时部门间资本的转移也受到资本量和需求量的限制,这些都会使自由竞争受到限制,形成垄断趋势。

c.大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对势均力敌的对手造成损害,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就会产生谋求暂时妥协、达成垄断协定的必要。

大企业垄断并没有消灭市场竞争。

垄断取代市场自由竞争是指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成为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意味着完全消除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广泛存在着自由竞争,是因为在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非垄断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客观性的:

a.现代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少数大垄断企业难以包罗一切经济部门和经济领域,因而中小企业仍有广泛的生存和发展余地。

b.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使产品的专业化进一步走向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这些专业化生产独立出来就成为中小企业具有的基本职能。在这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具有自身的特殊优势,在生产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

c.随着社会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中小企业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长处,在有些方面甚至超过大企业。尤其是现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主要是提供服务的产业,其特点就是规模小、分布广、服务多样化、分散性强,因而特别适合中小企业的经营。

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事实上是垄断大企业与大量的中小企业同时并存。正是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所以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竞争的基本特征仍然是传统的自由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