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那么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3表示。
图1-3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3中曲线PP′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X商品和Y商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位于曲线左边的点可以实现,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的生产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2资源配置
答:资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生产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生产资源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要素,每种资源都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欲望来说,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配置成了任何经济制度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使有限的资源给人们带来最大的效用满足;经济资源必须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必须分配给生产能力最强的部门使用,从而避免积压、浪费和低效率使用。
西方经济学家进行经济研究的根本目的被认为是为了探讨资源最优配置的可能性及指导意见,他们认为,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分为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两种。在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制度下,只要市场达到完全竞争,价格及供求机制的运行就会自发地使资源从获利较少的用途转向获利较多的用途,从不太重要的用途转向比较重要的用途,从低效率的部门或企业转向高效率的部门或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各种资源在投入任意一种用途时所得到的边际产品都相等时,被认为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制度下,政府或计划部门是体制的核心,时刻根据社会需要以及资源的状况,通过强制或指令性计划来决定经济资源向各个行业、部门、企业流动。
3实证分析
答:实证分析是指在研究或文字表达中,撇开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起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赋予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确定的即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实证研究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这一类问题。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市场经济是怎样进行资源配置的。
4规范分析
答:规范分析是研究判别事件优劣的标准。标准一经确认,就拿它与事件进行对照,以判断事件的优劣。规范分析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对规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规范分析是伦理的判断,它并不是先去检验经济运行过程,而是先去检验假定本身,并通过对假定的检验,再对经济运行过程做出判断。它认为只有从伦理的角度才能对经济运行过程做出判断。
西方制度经济学中的分析,基本上属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前提之上的。如果事先不搞清这些规范前提,甚至接受那些被实证分析的严密性所掩盖着的错误规范,那么,在实证分析上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经济理性主义假定
答: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指在经济实证分析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具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决策时,善于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任何一个经济决策,一般而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经济因素,可能还有社会的、政治的、甚至意识形态因素。但是,经济因素,即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或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等,显然是任何经济决策的基本考虑。因此,在实证研究中,把经济理性主义作为前提加以设定,是相当贴近现实的。经济理性主义与利他主义也不矛盾。
6经济均衡
答:经济均衡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立的经济变量不再改变其数值的状态。均衡有客观均衡与主观均衡之分;对均衡的考察可以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三个角度,也可以有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这两个角度。
客观均衡是指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主观均衡是指当事人获得最大利益的状态,例如消费者均衡、厂商投入均衡、厂商产出均衡等等。
静态均衡分析是指对均衡状态本身及其实现条件的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是指对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动态均衡分析指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假定其他全部产品和要素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对一种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对全部产品和要素同时达到市场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也就是总体均衡。这种分析必须考虑到全部产品和全部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全部联系。与局部均衡相比,一般均衡更接近事实。
在微观经济学中,对于主、客观均衡状态的考察主要采取了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
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个人的生财之道
【答案】C
【解析】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物品或劳务,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各个成员的一门社会科学,因而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解决资源稀缺性时所做出的选择的社会科学。
2“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
A.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B.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C.资源终将被耗费殆尽
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答案】D
【解析】资源的稀缺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与人们的需要相比较,资源的供给量相对不足。尽管有些资源是可再生的,并且用之不竭,但同样必须对其用途进行选择,这仍然是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
3失业问题如果反映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上,可记为( )。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一点
B.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一点
C.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一点
D.不在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上
【答案】A
【解析】失业代表一部分劳动力资源没有被利用,处于闲置状态,社会没有达到最大产出水平。
4下列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 )
A.股市持续走强
B.通货膨胀
C.有用资源被发掘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答案】C
【解析】有用资源被发掘,增加了可用生产资源的数量,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技术进步带来生产能力提高,甚至在资源总量和产出组合不变的情况下,每一种产品的数量都会因为生产率提高而增加,因此社会福利也增加。这种情况也可以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5一个经济体系必须作出的基本选择是(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答案】D
【解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都是各个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基本选择都与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前者是资源配置在产出方面的反映,后两者是资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6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方式有( )。
A.分散决策
B.竞争生产
C.纵向传递信息
D.要素市场定价
【答案】C
【解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决策部门所需信息都是通过垂直的渠道汇总而来的。ABD三项属于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方式。
7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价格不发挥哪个功能?( )
A.激励功能
B.集中资源办大事
C.收入再分配功能
D.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B
【解析】弗里德曼将价格归纳为三大功能:激励、信息传递、收入再分配。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价格机制或价格体系的作用。B项,集中资源办大事属于集中决策经济体制的特点。
8下列哪个陈述不属于实证主义陈述?( )
A.1990年的海湾危机引起石油价格上升,并导致了汽油消费的下降
B.穷人应该不纳税
C.美国经济比俄罗斯经济增长得更快
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拉开了中国居民收入的贫富差距
【答案】B
【解析】实证主义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这一类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B项,属于价值判断;ACD三项,是对经济状况的描述。
9政府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直接关系到( )。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生产多少
【答案】C
【解析】为谁生产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进行分配,选择结果决定了各类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税收和转移支付恰恰影响的是居民收入水平。
10经济均衡是指( )。
A.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行为或经济状态不再改变
B.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这种状态都将处于稳定状况
C.一种理想状况,现实中并不会发生
D.规范分析中才使用的范畴
【答案】A
【解析】经济均衡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立的经济变量不再改变其数值的状态,给定某种外在条件,就会对应一种均衡结果。当外部条件变化了,均衡也随之改变。
三、判断题
1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好。( )
【答案】×
【解析】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内容:①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②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因此,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非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好。
2为谁生产是资源配置在产出方面的反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则是资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
【答案】×
【解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资源配置在产出方面的反映,为谁生产、如何生产则是资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3规范方法就是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抽象的理论结构,赋予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 )
【答案】×
【解析】实证方法就是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抽象的理论模型,赋予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
4经济理性主义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
【答案】×
【解析】理性主义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对于利他主义而言,助人为乐是能够令自己幸福的事情,这同样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5比较静态分析是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
【答案】×
【解析】动态分析是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是指对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
6一般均衡是对全部产品同时达到市场均衡状态的分析。( )
【答案】×
【解析】一般均衡是对全部产品和要素同时达到市场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就是总体均衡。
7如何生产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进行分配。( )
【答案】×
【解析】为谁生产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进行分配。如何生产是在产出已定时,用什么方法进行生产,即生产者面临的选择。
8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
【答案】×
【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在既定的资源约束下,社会产出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当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时,一国产出就会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
9微观经济学认为,通过竞争性市场制度的安排,可以将人们的利己之心引导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
【答案】√
【解析】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认为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作用,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往往都促进了社会利益,效果甚至比个人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
10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 )
【答案】×
【解析】将市场定义为商品买卖的场所,是对有形市场的界定,是一种狭义的定义,未能概括市场的本质特征。经济学考察市场,更注重市场中买卖双方基于资源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四、问答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答: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1)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2)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这种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3)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2每个经济体系都面临的基本选择有哪些?
答:任何经济体系,无论其内部制度安排如何,由于资源稀缺与需要无限这对矛盾的存在,都必须对三个基本选择作出答复: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这是对产出的选择,这些取舍决定于产品被需要的程度:最需要的产品首先被安排生产,在资源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考虑次需要的产品的生产,最不重要或相对不重要的产品的生产只能放弃。所有这些有关产出的信息都将传导给生产者,并进行实际的生产。
(2)如何生产
这是对投入资源的选择。微观经济学主要考虑三类如何生产的选择:
①对生产要素投入的选择。在许多产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是可以改变的。
②对生产规模的选择。如果产出已定,是安排大量的小企业生产还是少数的大企业的生产。
③对生产技术的选择。如果产出已定,生产者将用什么样的技术进行生产。
(3)为谁生产
这关系到产品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的分配,实质是对资源投入的评价。选择的结果决定了各类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是基本的资源配置问题,而为谁生产的问题则会影响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这三个问题都是各个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只是解决的方式有所不同。
3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它们分别如何表示?
答:资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配置效率。以实际产出组合与社会需要的产出组合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它表示实际产出组合与社会要求的产出组合相吻合的程度,该距离越短效率越高。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
(2)技术效率。以实际产出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距离来衡量,它反映在技术水平既定,资源数量既定的情况下,实际产出最大化的程度。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3)动态效率。以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的距离来表示,它主要反映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能力提高的程度。
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相互关系如何?
答:(1)实证经济学只研究现实经济体系的运行,揭示现实经济现象本质的稳定联系,描述有关变量之间稳定的函数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涉及对事物好与坏的评价,也不提出如何改变现实的建议。简言之,实证经济学旨在了解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何这样运行,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涉及应该是怎样的价值判断等方面的问题。实证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检验的标准是客观事实。不同派别的经济学家对实证问题的看法一般是不一致的。
规范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事物应该如何运行,而不考虑经济事物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为个人或政府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处方。简言之,规范经济学的目的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价值判断,回答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并提出“应该怎样”的问题。凡陈述应该怎样的命题,称为规范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2)两者之间的关系
①实证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前提之上的。如果事先不搞清规范前提,甚至接受那些被实证分析的严密性所掩盖着的错误规范,那么,在实证分析上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采用实证分析还是采用规范分析与目标问题有关。越高级的目标越具有规范性,目标层次越低,越具有实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并不是矛盾的。它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内,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是互相补充的。
5微观经济学为什么又叫价格理论?
答: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经济体制。在分散决策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调节者就是市场,或者说,就是价格。价格的变动调节着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价格机制或价格体系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就是要描述作为资源有效配置方式的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其主要部分就是说明价格体系即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微观经济学在产品市场分析中,考察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每种产品的价格;在要素市场分析中,考察生产要素的供给与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怎样决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及价格(工资、正常利润、地租、利息)。所有这些都关系到价格,关系到价格的形成、价格的变动,关系到价格形成与变动过程中对买卖双方行为的影响。因此,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决定,其实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因为资源配置于什么部门,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完全由价格决定,通过价格的变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向,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6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假定?为何要作出该假定?
答: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指在经济实证分析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具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决策时,善于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撇开了人类行为的其他动机,赋予个人以“经济人”的行动目标,可以抓住主要问题,建立起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这种抽象的方法是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