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资本密集型商品(capital-intensive commodity)
答:资本密集型商品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商品。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2资本/劳动比率(capital-labor ratio,K/L)
答: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相结合的比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资本与劳动的流量来衡量。
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 Douglas poruduction)
答: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1899~1922年间的制造业的历史统计资料得出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该函数的公式为:
Q=AKαL1-α
其中,Q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A是正常数,α是小于1的正数。这一公式表明:在总产量中,资本收益的相对份额是α,工资的相对份额是1-α。该函数被认为不仅能研究生产要素同产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考察技术进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A是表示技术进步的参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一个线性齐次生产函数,其特点是规模报酬不变。
4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CES)production)
答:指在生产要素投入之间具有不变的替代弹性这样一类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
Q=A[αKρ+(1-α)L-ρ]-1/ρ
式中,Q代表产出,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A、α、ρ为参数,它们需满足A≥0、0≤α≤1、ρ≤-1的条件。每一个产业的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是常数,但是不同产业的生产函数具有不同的替代弹性。
5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答: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比如,厂商的要素投入增加100%,产量的增加量也是100%。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小企业创业阶段开始快速增长时,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企业在获得生产规模扩张的好处后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此时企业的收益慢慢进入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如若再过分的追求市场的主导权和市场占有率,继续扩大企业规模,就有可能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6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
答: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派生需求强调的是企业要用一种观念、一种倡导培养出目标市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并使目标市场很乐意地去交换和购买。企业也理所当然地将产品或服务转移到目标市场,并取得利润回报。
7替代弹性(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答:替代弹性表示的是一种要素价格下降时,这种要素可用来替代另一种要素的程度。例如,假设在生产商品X时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大于生产商品Y时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这意味着生产商品X时用劳动替代资本比在生产商品Y时用劳动替代资本要容易些。
8尤拉定理(Euler’s theorem)
答:尤拉定理又称欧拉定理,该定理认为,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该定理又称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还被称为产品分配净尽定理。
9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
答:要素充裕度有两种定义方法:
①以实物单位定义。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如果国家B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国家A的这一比率,就说国家B是资本充裕的(即国家B的TK/TL大于国家A的TK/TL);
②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用每一国家的资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衡量。如果国家B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PK/PL=r/w)小于国家A的这一比率,就说国家B是资本充裕的(即国家B的PK/PL小于国家A的PK/PL)。
10要素密集度颠倒(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答:要素密集度颠倒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两种商品生产中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差异越大,要素密集度的颠倒就越容易发生。如果在生产商品时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很大,国家1就会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生产X,这是因为它的工资水平低。另一方面,国家2将会用资本密集型技术生产商品X,这是因为国家2的工资水平高。如果在同一时间生产Y商品的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很低,尽管两国的相对要素价格差异很大,两国仍将被迫使用同样的技术生产商品Y。结果是商品X在国家1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家2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度的颠倒就这样发生了
11要素价格均等(赫—俄—萨)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H-O-S)theorem)
答: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森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该命题隐含的启示为:国际贸易同国际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自由贸易越是发展,国际投资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必要性越是减弱,因此,前者使国家间同种要素的相对报酬甚至绝对报酬均等化。该命题另一隐含的启示为:国际贸易将减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甚至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
12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
答: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做出解释的国际贸易理论。要素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必然就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商品价格自然相对要高一些。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不一样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优势产生。该理论建议各国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13赫克歇尔—俄林(H-O)定理(Hechscher-Ohlin(H-O)theorem)
答: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原因中,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充裕度或称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因此,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又常被称为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即每个国家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
这样一来,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而不像古典经济学家只是假设其成立。换句话说,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认为相对要素充裕度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贸易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为两国间绝对要素价格和绝对商品价格的差异。这种绝对价格差异才是两国之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
14赫克歇尔—俄林(赫—俄)理论(Heckscher-Ohlin(H-O)theory)
答:概括说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有两种理论形式:一种是所谓的赫—俄定理,研究和预测贸易模式;另一种是要素价格均等理论,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这两种形式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本章“概念题”第8题和第9题。
15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答:人力资本是指工人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是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16进口替代品(import substitutes)
答:进口替代品是指依据进口替代外贸模式替代进口产品的本国工业制成品或进口成分不断减少的“国产化”产品。进口替代品也是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断优化的产品。
17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
答: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衡表)是指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
18国内要素流动(internal factor mobility)
答:国内要素流动是指生产要素在国内的流动,一般而言,都是由低收入的地区及产业流向高收入的地区和产业。
19国际要素流动(international factor mobility)
答:国际要素流动是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这种移动是由国际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所引起的。事实上,除土地之类的自然资源外,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经常发生的。它们与国际商品流动(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替代关系。例如,一个资本相对充裕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可以通过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增加国民福利,也可以通过资本输出和接受外来劳动力达到同样目的。然而,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的移动对所卷入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很不相同的。
20劳动/资本比率(labor-capital ratio,L/K)
答:生产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相结合的比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劳动与资本的流量来衡量。
21劳动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odity)
答:劳动密集型商品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2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答:里昂惕夫之谜又称里昂惕夫悖论,是指资本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多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是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进行计算,以验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时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在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掀起了一个验证和探讨里昂惕夫悖论的热潮。虽然对里昂惕夫悖论至今也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但它强烈地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因而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3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答: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是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也是几个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可以证明,完全竞争的结果符合帕累托最优。完全竞争是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其中同质的商品有很多卖者,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能控制价格,进入或退出市场很容易并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例如,许多农产品市场就具有完全竞争市场这些特征。
24相对要素价格(relative factor prices)
答:相对要素价格是指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比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一般是用每个国家的资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之比来表示。
25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factors model)
答: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主要用于解释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二、练习题
1画两个坐标系分别表示国家1和国家2,横轴代表劳动,纵轴代表资本。
(1)用通过原点的直线表示贸易前两国生产Y时的资本/劳动比率高于生产X时的这一比率,以及国家2生产两种商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均高于国家1生产相应商品时的这一比率。
(2)在国际贸易条件下,当国家2的利率/工资比率上升时,表示国家2每一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的直线的斜率如何变化?
(3)在国际贸易条件下,当国家1的利率/工资比率下降时,表示国家1资本/劳动比率的直线的斜率如何变化?
(4)根据(2)和(3)的结果说明,与贸易前的情况相比,国际贸易是扩大还是缩小了两国生产每一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差异?
答:(1)如图5-6所示。
图5-6 资本/劳动比率的比较
(2)在国际贸易条件下,当国家2的利率/工资比率上升时,表示国家2每一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的直线的斜率会变小。
(3)在国际贸易条件下,当国家1的利率/工资比率下降时,表示国家1资本/劳动比率的直线的斜率会变大。
(4)根据(2)和(3)的结果说明,与贸易前的情况相比较,国际贸易缩小了两国生产每一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差异。
2不要看课本。
(1)画与图5-7(教材图5.4)相似的图,给出自给自足条件下各国的均衡点以及贸易条件下各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
(2)借助(1)中的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3)为什么在无贸易条件下,两国消费两种商品的数量不同?而在贸易条件下,两国消费两种商品的数量分别相同?
图5-7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答:(1)如图5-8所示,自给自足条件下国家1的均衡点是A点,国家2的均衡点是A′点。贸易均衡条件下,国家1的生产点是B点,消费点是E点。国家2的生产点是B′点,消费点是E′点(与E点重合)。
图5-8 赫—俄模型
(2)从(1)中的图可以看出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但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同,这是由相对要素充裕度差异造成的。因此,相对要素充裕度或称要素禀赋决定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3)因为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在无贸易条件下,两国要素的价格不同导致产品的价格不同,消费的商品数量自然不同;而在贸易条件下,两国要素的价格会变得相同,从而导致产品的价格相同,消费的商品数量因此相同。
3从图5-7(教材图5.4)中国家1和国家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出发,绘图表示,尽管两国的需求偏好有很小的差异,国家1仍会在商品X上持续地拥有比较优势。
答:如图5-9所示,两国需求偏好有很小的差异,无差异曲线Ⅰ和Ⅰ′分别是国家1和国家2的无差异曲线,它们分别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和A′点。这两个切点确定了两国的孤立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国家A为PA,国家B为P′A。由于PA<P′A,国家A在商品X上仍具有比较优势,国家B在商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
图5-9 两国需求偏好差异很小的情况
4从图5-7(教材图5.4)中的国家1和国家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出发,绘图表示,在无贸易条件下偏好差异足够大时,会完全消除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并导致两国相对商品价格均等。
答:如图5-10所示,两国需求偏好有很大的差异,无差异曲线Ⅰ和Ⅰ′分别是国家1和国家2的无差异曲线,它们分别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和A′点。这两个切点确定了两国的孤立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国家A为PA,国家B为P′A。由于PA=P′A,两国要素禀赋间的差异完全消除,两国相对商品价格均等。
图5-10 两国需求偏好差异很大的情况
5从图5-7(教材图5.4)中国家1和国家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出发,说明如果两国的偏好差异进一步扩大,国家1最终会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答:如图5-11所示,无差异曲线Ⅰ和Ⅰ′分别是国家1和国家2的无差异曲线,随着两国需求偏好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它们分别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和A′点。这两个切点确定了两国的孤立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国家1为PA,国家2为P′A。由于PA>P′A,国家1最终会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图5-11 两国需求偏好进一步扩大的情况
6要素禀赋的差异会使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有所不同。
(1)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导致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不同的形状?
(2)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赫克歇尔和俄林做了哪些假设来防止(1)中的情形发生?
(3)在无贸易条件下,还有什么其他可能的原因会导致两国相对商品价格产生差异?
答:(1)除了要素禀赋的差异,技术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不同的形状。
(2)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赫克歇尔和俄林假定两国使用相同的技术来防止(1)中的情形发生。
(3)在无贸易条件下,需求偏好的不同也会导致两国相对商品价格产生差异。
7在两国偏好不同的条件下,画出与图5-7(教材图5.4)相似的图,表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仍然适用。
答:如图5-12所示,当两国需求偏好不同时,开展贸易后,国家1在B点组织生产,能够用X交换Y,最终达到E点的消费组合。国家2在B′点组织生产,通过用Y交换X,最终达到E′点的消费组合。两国均从贸易中获利,这是因为它们都达到了更高的无差异曲线。
图5-12 两国需求偏好不同的情况
8如果你去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旅行,你将会发现那里的消费品和服务与美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偏好与美国有着很大的区别?请解释。
答: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的消费品和服务与美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偏好与美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的收入与美国有很大的差别(低很多)。
9从图5-7(教材图5.4)中的贸易前均衡点出发,假设国家1的偏好转向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商品Y)。
(1)这种偏好的变化对国家1的PX/PY有何影响?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2)这种偏好的改变对国家1的利率/工资比率有何影响?
(3)这种变化对贸易额和贸易伙伴有何影响?
答:(1)这种偏好的变化会使国家1的PX/PY变小。从图5-7上来看,A点会往左上方移动。从实际来看,国家1的人们为了多消费一单位的Y愿意放弃更多X,所以国家1的PX/PY会变小。
(2)这种偏好的改变会使国家1的利率/工资比率变大。
(3)这种变化会使贸易额变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会有所改善。
10评论下面一段话,“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完全相同收入所需的假设是如此严格,而且对现实几乎没有什么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该理论只能用来证明其反命题,即在自由商品贸易下,要素价格绝没有机会达到相等。”
答:尽管这段话是正确,但它不会掩盖萨缪尔森在提出和证明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上所做的杰出贡献。
11过去20年在美国,国际贸易对工资不平等的加剧是否起到什么作用?
答:过去20年,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国际贸易加剧了国内熟练工人与不熟练工人之间的工资不平等。首先,对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增加减少了对不熟练工人的需求;其次,劳动节约型的变革的加速引进进一步减少了对不熟练工人的需求。然而,国际贸易只是导致美国国内工资不平等加剧的一小部分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变革。
12(1)讨论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2)概括说明克拉维斯、基辛、肯恩和鲍德温利用人力资本解决里昂惕夫之谜的经验检验的结果。
(3)利默尔、斯特恩、马斯库斯、萨尔瓦多和巴拉扎什是如何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
(4)现在这一争论的情况如何?
答:(1)里昂惕夫发现,尽管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却比其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约30%。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与赫—俄模型所预测的完全相反,表明赫—俄模型可能不正确。
(2)克拉维斯指出,美国出口行业的高工资反映了美国出口行业比美国进口替代行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多的人力资本。
基辛指出,美国拥有最训练有素的劳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包括了更多的人力资本。
肯恩则利用人力资本理论成功地解释和消除了里昂惕夫之谜。
鲍德温发现,仅仅除去自然资源产业并不能完全消除里昂惕夫之谜,只有再把人力资本包括进去之后,才能彻底消除里昂惕夫之谜。
(3)利默尔认为在一个多要素世界中,应该比较生产和消费的资本/劳动比率,而不是对进出口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用这种方法对里昂惕夫1947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利默尔(1984年)发现美国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确实远远大于消费中的资本/劳动比率,这就解决了这一矛盾。1981年斯特恩(Stern)和马斯库斯(Maskus)用1972年数据所做的研究,1990年萨尔瓦多(Salvatore)和巴拉扎什(Barazesh)用1958至1981年的各年数据所做的研究(自然资源产业被排除在外)都证实了这一结论。
(4)现在普遍支持赫—俄模型,认为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是由于不少其他因素没有考虑进去,要素密集度逆转在现实世界中非常罕见。
13(1)绘制与图5-13(教材图5.1)相似的图来说明要素密集度的颠倒。
(2)借助你所作的图,解释要素密集度颠倒是如何发生的。
(3)概括说明明哈斯、里昂惕夫和鲍尔对现实世界要素密集度颠倒的普遍程度所做的经验检验的结果。
图5-13 国家1和国家2商品X和商品Y的要素密集度
答:(1)如图5-14所示。
图5-14 要素密集度颠倒
(2)两种商品生产中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差异越大,要素密集度的颠倒就越容易发生。如果在生产商品时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很大,国家1就会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生产,这是因为它的工资水平低。另一方面,国家2将会用资本密集型技术生产商品,这是因为国家2的工资水平高。如果在同一时间生产商品的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很低,尽管两国的相对要素价格差异很大,两国仍将被迫使用同样的技术生产商品。结果是商品在国家1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家2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度的颠倒就这样发生了。
(3)明哈斯在1962年进行的研究发现要素密集度的颠倒是非常普遍的,大约占其研究情况总数的1/3。1964年,里昂惕夫纠正了明哈斯研究中导致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现要素密集度的颠倒在其所研究例子中只占8%,而且如果除去生产中大量需要自然资源的两个产业,要素密集度颠倒发生的概率就会降至1%。鲍尔在其1966年所做的研究中,检验了明哈斯结果的另一方面,证实了里昂惕夫的要素密集度颠倒在现实世界上很少发生的结论。
14解释为何在存在要素密集度颠倒的条件下,资本价格的世界性差异会缩小、上升或不变。
答:要素密集度的颠倒一旦发生,国家2分工生产商品,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本,国家2(低利率国)的相对和绝对利率就会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国家2不能向国家1出口,它就不得不分工生产和出口商品。而在国家1,是相对资本密集型的商品,故国家1对资本的需求以及利率也会上升。两国相对利率和绝对利率之间的差异将如何变化取决于各国利率上涨的快慢程度。在国际贸易存在的条件下,两国相对和绝对利率差异会缩小、扩大或保持不变,即资本价格的世界性差异会缩小、上升或不变。
15(1)阐述近期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证实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解释这些近期经验检验的结果。
(3)考虑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效用与被接受程度,我们可以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什么?
答:(1)哈里根和扎克拉赛克运用大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70~1992年间的数据,考虑到国家间技术的差异,证明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解释比较优势。肖特运用更分散的数据(例如,指出像以前的研究那样把所有电子机械看作高科技产品是错误的,因为电子机械也包括用手工装配的便携收音机)对赫—俄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戴维和温斯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答案。他们运用10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及荷兰)及世界其他地区1970~1995年间34个部门的贸易数据,考虑不同国家间技术及要素价格的差异、非贸易产品的存在以及运输成本,指出国家在可预测的程度上出口相对丰裕且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此外,该研究结果不受模型的具体差异和样本国家的影响。
更多的证据是由罗马里斯提供的。罗马里斯通过使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一个具有产品差异、运输成本及详细的双边贸易数据的多国版本,得出结论:“一国可从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中获得更多的世界生产和贸易份额。迅速积累某种要素的国家将发现自己的生产和出口结构会有体系地向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业倾斜。”
(2)这些近期经验检验的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很好地解释了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根源。
(3)考虑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效用与被接受程度,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仍然是现今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